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高密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净水神器汉代陶井圈

2016-08-16 09:13

  高密是莫言的家乡,更是文化荟萃之地。高密市博物馆不仅馆藏文物数量丰富,而且级别很高。其中汉代陶井圈,因抗井壁挤压能力强,净水效果佳,雕刻花纹精美,铭文吉祥,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栖水而居,与水为邻,先辈们的生存经验告诉我们,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根。而井作为水的重要来源,自古便被视为与命脉一样重要。有井的地方,就会有村落;有井的地方,就会有人烟。所以人们习惯把远离故土称为“背井离乡”。而在汉代,不仅重视井的挖掘,而且还不惜耗神费力地将其做到极致。这从高密市博物馆入藏的一件汉代陶井圈即可窥见一斑。

  许多国宝级文物的发现,都具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偶然性,这件陶井圈也不例外。它是1983年冬季,在高密县(1994年5月改称高密市)大牟家镇大孙家村南100米处的一片田野间,一户人家在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的。县文化馆随后对此处进行后续性发掘,结果除此井圈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其它器物。1991年10月,经山东省文物专家鉴定小组认定,该陶井圈系汉代器物,并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依照我们对日常水井的认识,井壁大都是用砖石垒砌而成,不仅费工费料,而且容易坍塌;但用这种井圈的井壁,是由一节节烧制规范的陶质井圈,自下而上相扣合连接形成。以此陶质井圈护壁,可防四周泥土坍塌淤积和污水注入,从而保持了水源的洁净。其口沿部分精雕细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十分美观。把一口实用的水井构件打造得这么精细,仅从这一点上,便可折射出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高超技艺和高尚品德,同时也反映出汉代人在营造现实生活环境时追求尽善尽美的崇高境界。

  陶井圈高62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80厘米。为圆筒状,略束腰,其口沿外折下收,上饰“家常富贵”框格式四字篆体铭文一周;外沿唇壁上饰圆涡纹间隔三角方格纹一圈;腰肩部饰“常饮食百口宜孙子”四行、八字铭文一周,间隔圆涡纹,铭文字体近篆隶之间,结字古朴,笔触于细微处蕴生动变化,有边框,文字布局错落有致,颇具艺术感染力。纹饰以下分布26道平行凸起的弦纹。中心位置开设有两眼水孔。

  此陶井圈为白陶质,胎土细腻,形体规整,制作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我国考古界发掘的同类器物中,多数是残体碎片,这个陶井圈保存得如此完整,是非常罕见的。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的水井主要有两种形制:和方形。但不论从井壁的保护角度还是从蓄水量的大小来看,圆形井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该陶井圈作为圆形井加固和过滤必不可少的构件,其内外造型均呈流线型结构,抗井壁泥沙挤压的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水井坍塌和泥沙淤积。陶井圈顶部制作成带有槽口的唇沿,既可确保上下两节衔接时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也将水井的中心线控制得分毫不差;在水井蓄水的过程中,井圈中心位置的两眼水孔,发挥着主要的调节作用。地下水脉的水源相对丰盛时,通过小孔注入井内;而遇干旱少雨的时节,地下水资源贫乏,但由于水孔仅有两个,口径又小,井内的水难以向外渗漏,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人畜等基本生活用水。

  故而,该陶井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细微精妙的艺术性上,其实用性更是给我们以启迪和借鉴,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实在是一座难以穷尽的丰厚宝库。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