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风格派大师蒙德里安的艺术被许多人熟知和喜爱,至今仍为无数人带来启发与灵感。风格派艺术已迎来它的第100年,荷兰还特意将2017年名为“蒙德里安年”。当地时间6月3日,“发现蒙德里安”大展在海牙美术馆开幕,对全世界喜爱风格派的观众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而独特的艺术盛会。
2017:蒙德里安年
荷兰这个国度在艺术史中杰出的艺术家不算多,但却都是极其闪耀的经典:维米尔、伦勃朗、梵·高等无疑是艺术史上最璀璨的明星。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是继这些大师之后,荷兰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对服装和设计界的影响至今依旧极其深远。
今年,荷兰为了纪念这一国宝级的经典艺术画派,特意筹划了一场持续一整年的艺术盛会——“蒙德里安到荷兰设计,100年风格派”。同时,2017年也被定为 “蒙德里安年”。在这一整年中,各种相关大型展览先后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除此之外,海牙市政厅外墙还被创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蒙德里安绘画”。
荷兰的海牙美术馆(Gemeentemuseum)收藏了将近300件蒙德里安的作品,是世界上收藏蒙德里安作品最多的博物馆。海牙美术馆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发现蒙德里安——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纽约”(The Discovery of Mondrian – Amsterdam | Paris | London | New York)也已开幕,蒙德里安迷们赶紧计划行程吧!
大部分人首次知晓蒙德里安,也许还得益于1965年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为致敬现代主义艺术家所创作的服装,当时他以蒙德里安命名了该系列。实际上,蒙德里安的艺术重在他完整的探索经历,值得观者慢慢地回溯与思考。
此次展览全方位地呈现了蒙德里安在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以及纽约居住过的历史,发现蒙德里安对荷兰甚至是世界当代艺术的深远影响。这次大型回顾展是一次深入了解蒙德里安的绝佳机会,不容错过。
寻找“纯粹的存在”
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诞生于1917年,该派主张纯抽象和纯朴,外形缩减到几何形状,颜色只使用原色,而蒙德里安正是该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众所周知,蒙德里安的艺术几乎纯粹到极致。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
然而实际上,蒙德里安最早也是在具象和自然中一步步摸索和探求,早年他画过许多写实的人物和风景。
蒙德里安 Trees along the gein 1905
蒙德里安1872年生于荷兰,成长在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自幼接触宗教,后来又热衷通神论,使他的艺术追求始终与宗教深刻联系。
1905年前后,他开始尝试从传统的写实到带有表现主义的画面,甚至根据明暗变化调节风格和技法:白天阳光下是写意的风景描绘,夜晚氛围下则略带表现主义意味。他尝试在不同风格中借鉴学习,期待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蒙德里安 Mill in sunlight 1908
蒙德里安 Passionflower 1908
1908年的作品Passionflower,红、灰、白混合而成的白色背心,冷色调却泛出融融暖意,明显带有印象主义点彩派的影响。
在1909年时,蒙德里安接触到了通神论,这使得他的艺术思考发生了转变。宗教的力量赋予他对于神秘主义的好奇:如果宇宙万物都有潜藏的“纯粹实在”,那艺术是否也可以揭示出那隐秘的真实和普遍的共性?他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去表达宇宙万物内在潜藏的“纯粹真理”。
蒙德里安 Dune I 1909
蒙德里安 Sea after sunset 1909
蒙德里安 Lighthouse at Westkapelle 1910
蒙德里安 Evolution 1911
1911年的阿姆斯特丹Moderne Kunstkring立体主义画展开启了蒙德里安的抽象之路。 蒙德里安认为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感觉和思考相互关联,他尝试以全新的绘画语言来追寻艺术的内在规律,揭示自然的真实本质,探索纯粹的精神表达,展现全新的宇宙秩序。
他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虽然当时还略有些生涩,但在思考层面上,蒙德里安可以说是与众不同并且超前。
蒙德里安 The gray tree 1911
蒙德里安 Flowering apple tree 1912
1911年,年近40岁的蒙德里安来到巴黎,并且毅然决然地去掉了名字字母中其中一个“a”。他投入到了当时最浓厚的立体派风格中,彻底叛离了荷兰旧路,叛离了写实的艺术思路,迈向了探寻新世纪的现代艺术之旅。
1912年,蒙德里安陷入立体主义的块面结构之中。他利用垂直和水平线条表现抽象景观,专注于图像的结构和组织。“通过线条,色彩和区域的平衡,达到画面和谐和完美。”他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里,受到毕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体主义影响,作品在色彩上喜爱使用灰、绿、赭石三种颜色。
蒙德里安 Still Life with Gingerpot 1 1912
蒙德里安 Still Life with Gingerpot 2 1912
然而,“理智混淆直觉”,“形式蒙蔽本质”。1913年,蒙德里安终于深刻意识到:立体主义并没有彻底实现对“纯粹实在”的表达。他虽然热衷于立体主义,但他更重在超规。之后,他画树木或房屋几乎只用线来构成,形成一种高度分析后呈现的画面。蒙德里安认为,自然的力量应当通过人类的感觉和思考释放出来。于是,他用一幅幅画作追寻他心中的内在规律和精神表达。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No.9, Blue Façade 1913-1914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No.IV 1914
蒙德里安终于意识到,艺术的终极目标在于将表象化的现实还原到最本质的结构,还原至最本质的结构:平面、色彩、节奏与韵律。
这也最终成为了他艺术的终生追求,他曾说:“我感到‘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表达,而这纯粹造型在本质上是不应该受到主观感情和表象的制约。”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No.VII 1913
蒙德里安关于“纯粹实在”的思想,是与数学家、哲学家舒恩梅克的交往中日渐成熟的。作为通神论者,舒恩梅克提出“造型数学”哲学,“造型”意味着呈现有条不紊的思想,是对精确严谨和简明秩序的极致追求。
“造型数学”思想启发了蒙德里安,提供了既赋予画面精神意义,又与外界毫不相关的途径。蒙德里安将“造型数学”运用到绘画实验,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几何抽象”,自然形体简化为抽象符号,上升为形式语言,画面中曲线痕迹尽失,但隐匿于表象之下的“纯粹实在”却依然若隐若现。
“黑白格子+红黄蓝”的经典
当画作中的形象逐渐提纯为几何形体以后,蒙德里安又迎来了他艺术生涯中的下一个契机。
1914年,蒙德里安因为一战困在荷兰,遇到Doesburg和Bart van de lerk二位抽象艺术家。从埃及艺术的简化意识中探寻灵感的彩色玻璃艺术家Bart van de lerk,只用三原色的精准,极致地影响了蒙德里安。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No.3 with color planes 1917
1917年,蒙德里安与杜斯伯格共同出版了《De Stijl》(风格杂志),风格派艺术的理念从此正式公之于世。发表了他著名的“新造型主义”理论(Neo-Plasticism),主张“抽象即艺术的目的。”
“借由绘画的基本元素,直线与直角、三原色和三非色,有限的图案意义与抽象的相互组合,象征构成自然的力量和自然本身。”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in color 1917
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试图在艺术中消除个性的展现,探寻纯粹的精神创造;作品仿佛无限平面的片段,每个方向都可以延展;画布成为完整的对象和宇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
战争结束的1918年,蒙德里安重返巴黎,在战后自由的艺术氛围中,浸泡了20年的蒙德里安彻底进化为几何思维。世界在他眼中,既可以简化为线条勾勒,也可以消失于简单结构。
“运用直线与色块,通过意识直觉地引导构造,带来节奏和韵律这些最本质的美,我相信这是一种艺术。”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with grille 2 1918
到1919年,蒙德里安开始创作网格构成感的画作,用清晰和规律的艺术表达,呈现宇宙深邃的客观法则。三原色的简单结构展现出神秘主义的思维方式,揭示出艺术主观外形变化后隐藏的永恒主题。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with Grid 系列 1919
1921年,蒙德里安终于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艺术追求,用最为纯粹的三原色、直线、平面等元素,创作出简化到极致的几何抽象艺术。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他精心地安排与思考,传递出世间万物的精神的内在模样。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with large red plane,yellow,black,gray and blue 1921
蒙德里安 Painting 1 1921
笔直的黑色线条横竖在画面中,红黄蓝三原色的平面色块点缀其间。细心的观众能够察觉到,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条对角线。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对角线之争”,令蒙德里安与杜斯伯格分道扬镳,而杜斯堡也在《风格》上发表《基本要素主义》挑衅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蒙德里安一人在“纯粹”的艺术独木桥上越走越远。
蒙德里安 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Two Lines 1931
蒙德里安 Lozenge Composition with yellow Lines 1931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with Blue and Yellow 1932
离开了风格派之后,蒙德里安成了独行侠,生活和行为都极端个人化。与这种生命的“孤独”相对,蒙德里安的理论却越来越扎实,从造型、均衡性、色彩和社会、心理等多角度阐释新造型主义美学思想,并将之泛化到音乐、舞蹈、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他坚信:未来的艺术将会融为一体,未来的社会将会更和谐与纯粹。
随着纳粹的上台,刮起强烈的反现代艺术之风,艺术家的生存空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蒙德里安于1940年秋天前往美国,加入美国抽象艺术家协会。对爵士音乐喜好的延续,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德里安同期创作的热门主题。他开始在画面上创作丰富而精彩的节奏,一反过往的冷静,多了许多热闹的视觉局部,黑色也逐渐消失了。
蒙德里安 Composition with Avocado 1940
视觉上出现不同以往的热闹,画面的节奏来自大小不一的矩形色块,三原色的运用以明黄为主,分界线的黑色则被彩色替代......不仅是对爵士乐体验的愉悦表达,更是对欢快生活的视觉再现。
“新造型主义”的宗旨是获得和谐与平衡,是对一战的反思与对抗。某种程度上,蒙德里安希望艺术可以修复战争的创伤,让混乱的精神重归平和。秩序、安宁而乐观的画面,显示出宁静清澈的人类本性,也为宇宙和谐提供完美范例。
蒙德里安 New York City I 1942
那段时光里,蒙德里安在纽约生活得非常快乐,他还申请加入美国国籍。每天他除了创作艺术,就会去酒吧欣赏爵士乐,另外还有一种黑人音乐也十分受到蒙德里安的青睐,那就是在他作品名中也能看到的:Boogie Woogie。
这幅1943年所做的《百老汇爵士乐》是蒙德里安的集大成之作,充满韵律的色块,边缘模糊的界面,四方扩散的动势,仿佛从环境乐谱里撷取出篇章。秩序的造型呈现形式的美感,如同内在韵律的附随,又仿佛心中流泻的旋律。
蒙德里安 Broadway Boogie Woogie 1942-1943
但谁也想不到,这样快乐的创作时光竟然是蒙德里安生命中的最后四年,但这无疑是他创作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时光。
纵观蒙德里安一生的艺术追寻,可以感到他一步步地消除有相,将杂乱无章的宇宙包容合一。在厚薄不均中,线条和色彩达到完美与平衡,神秘的秩序表达了宇宙万象的内在规律和静谧本质。正如他所认为的:“绘画的根本,是以色彩和线条将宇宙万物提炼为可感知的造型。”
蒙德里安与他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Broadway Boogie Woogie》合影
1943年 摄影:Fritz Glarner
▲▲▲▲▲
蒙德里安大型回顾展
蒙德里安最后一幅未完成的作品 Victory Boogie Woogie 1942-1944
展览:The Discovery of Mondrian
展览地点:荷兰海牙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6月3日-9月24日
图文出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何找到热爱艺术的同道中人?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和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爱好者交流了!
来源:2017-06-06库艺术库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