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

  受逢甲大学之邀,在逢甲大学校园内三处重要的室外空间(学思园、纪念馆广场、忠勤楼中庭),呈现我的艺术作品。如此的个展方式,对于我还是首次。这像是一次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展览,更像是一次命题考试,似乎在考量一直以来我对艺术是如何思考的。更确切地讲是挑战我一贯认为的从没有艺术到创造艺术,从不是艺术到成为艺术的认知。

  连日来,我一次次漫步于校园,特别用心于所指定的三处展示空间,从感受中去意识整个校园与三处展示空间的结构关联,去寻找可以触发我展开艺术表达的关系点。当我的视线从不同角度反复穿越这三处空间时,尤其是我从“学思园”这方具有园林式的空间穿过,观望与其紧密相连的休闲式花园的园林空间,是通过环绕其间的溪水使这两处有别的空间成为一处既是分割的也是整体的,也使“学思园”有了些许生机。整体上看这两个空间,它们既是对应的,也是呼应的,从某个层面讲,这个花园式园林更像是“学思园”的后花园,也就在这个现代式园林中透出了我可以在“学思园”中插入问题的缝隙——“山”。“山”在瞬间打开我对“山”与“学思园”的层层联想。“山”只有“种山”,既可以让“学思园”产生内外的对话,也使“学思园”本身有了主体本身的活的气息。

  在“学思园”内“种山”虽然是“捏造”,但却是一次真实的“捏造”。而“种山”如此意象的“捏造”,既可以在校园构成一次“种山”行动,也可以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一种“种山”的意象。同时,通过“种山”将三处展示作品的空间巧妙地串联为一条线索,更出于一种对“山”的重新思考及重新认识。重要的是“种山”作为观念,在校园里非常具有启发性,也唯有“种山”可以在这个语境关系中,构成展开问题与表达的一种天然连接。

学思园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种山”的直觉还告诉我,种“水墨山”,非你莫属。只有种“水墨山”方能带我走向表达的深处,从传统到当代,从日常到文化,走向关联诸多层面的携带与言说。

  显然,“种山”行动,成为我的“种山计划”,既集中了这一观念的呈现,也打开了对这一观念的表达。或许“种山计划”会被人质疑,也许不解,山是种的吗?的确,山不是种的,但山确实是可以种的,“种山”自古有之。中国式园林皆有山,园中之山皆种植。历代宫廷庭院中的山也为种之。有山、有水、树木花草,不仅调解生机,并实现依山傍水情缘。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虽然“种山”早已有之,但是种“水墨山”却是有些新鲜了。如果“种山”是真实的,如果,能种出“水墨山”,然有“捏造”之意。但如果真能种出“水墨山”,也绝对是一次创举。既然我们清楚日常生活中种出“水墨山”是不可能的,那么就一定需要“捏造”,但这里的“捏造”并不是虚构的“捏造”,而是运用艺术的思维、艺术的认知、艺术的方式或方法去实现。因此,“捏造”在这里是一种真实的行动,是一种“捏造”后的视觉呈现,“捏造”在此虽然不是虚构,但也许会成为为未来而“捏造”的一个神话。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种植出“水墨山”这一神话般的想象呢。从感性到理性,我过滤出七种种植“水墨山”的方式,可以成为我的视觉表达:

  1、首先,我专程考察了玻璃制造工艺。预想用玻璃工艺再现自然的山石形状,玻璃山石形状具有内部空间,可以将“水+墨”注入其中而形成一种认识上的、超越现实的“水墨山”。(实现这一构想,从工艺设计到制作,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也需要更多经费。因此,这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并未选用。但我相信它是一次将自然与认识自然完美结合的呈现)

  2、用透明亚克力板制成不同的几何形状的山,此山内部尚可以注入“水+墨”,并同时置入一块石山,形成山中有山的“水墨山”。在通过多面构成的几何山形中,其中有一面选用可以反射周边环境的镜面材料,如此,即可通过镜面把周边的景象(无论是动的还是静止的)带进“水墨山”作品中,使作品中具有了一种内与外、动与静的关系。而使用亚克力及镜面这一现代化的工艺材料,不仅使作品具有一种当代性,也使“水墨山”这件开放性的作品,更具有了开放性。(此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使用了这一方式)

  3、将如上所述已注入“水+墨”及石山的透明亚克力盒式的几何山,与自然的石山组合成一种装置方式的“水墨山”。将自然之物与现代之物在现实中发生一种是冲突、是碰撞、是凝视,还是对话,一种难以言表的当代关系,却令人充满想象。显然,人与自然在“水墨山”的关系中构成一种言外之意的碰撞。(此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呈现了这一形式的作品)

  4、制作数个透明的、大小各异的立方形状亚克力箱,将“水+墨”按比例注入箱内,并置入石山,呈现石山浸泡在水墨中的景观。让观众直接通过亚克力箱里的水+墨+山的景致思考对“水墨山”的理解及认识。(此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完成了这样一组作品)

  5、直接选择自然的山石,再涂上自然淋漓的“水+墨”如同“水墨山”的视觉,或在自然的山石中寻找到水墨淋漓似的“水墨山”,以上两种方式构成了视觉关系上真实与非真实的“水墨山”,这是一种最为简洁、朴素,不需形式上转换的直接呈现和表达。(此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使用了这一方式)

  6、制作若干个亚克力透明的水池,注入特殊比例的“水+墨”,把石山置入其中,让水+墨的特殊比例造成水墨会渐渐爬上石山而形成的一种“水墨山”。(这种山石一方面是从自然世界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特殊山石;另一方面选用特殊材料,制造这种可以吸食水墨的山石)。(此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使用了这一方式)

  7、使用同样方式的亚克力透明水池,不注入“水+墨”,而是只注入清水,再将已经选好像似具有水墨淋漓的石山或制造出水墨淋漓的山石,置放在清水中的一种“水墨山”。(此次“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使用了这一方式)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装置),咕咾石、压克力、水、墨,学思园,2018

  或许,还有很多方式的“水墨山”,但我只思考了这几种方式。其实对艺术表达而言,一种方式足以证明。

  综上,无论哪种方式的“水墨山”,我有选择地将其种在“学思园”及“纪念馆广场”两处空间,使原本充满文雅书香的“学思园”,更具有了生机与活力。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而“纪念馆广场”空间的“水墨山”我又加入了“上水”作品作为补充,一方面是作为对“水墨山”的延展;一方面对应这个空间场域的关系。在实施作品时我发现广场中央圆形的位置,并不处于整体形的中心,由圆形的中心点放射出去的形不是圆,而是椭圆的半圆形。一面是圆弧形,一面直线直角。而进入圆形中心为十字路,就是从东西南北方有四条直线的路通往中央的圆心,但这个十字并非正方的十字,我意识中这其中潜在着似是而非的某种关系,这里似乎暗合着某种轨迹,这里一定有风水之说。于是,我把“上水”的白色碗摆放成看似随意的关系中,更像布满星罗棋布的夜空,使“水墨山”在天地星空的轨迹中呼应。

  你的所有布阵与场域不可分割。你所有重新认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处于这个世界的轨迹中;所有的发现都是对世界的不断再次确认。因此,这不仅仅只是我对逢甲的发现。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引发逢甲大学的师生们,及参观这个展览的所有观众有所思考。

  进一步讲,我在逢甲大学的“种山计划”中,无论是“学思园”,还是“纪念馆广场”的“种山”都不是直接追求自然,而是通过种植“水墨山”体现人——我们的进入及参与,将我们的认知带入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的世界。只有不断地打开人的认识思维,使我们能不断地重新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相处,与世界相处。

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上水(行为、装置),红铠石、硬沙岩、压克力、水、墨,纪念馆广场,2018

  于是,“种山”,不只是一个观念;也不只是一次行为;也不仅仅是一次大型公共艺术的展示,以及广大观众的参与。而种“水墨山”虽然是一个观念,但这个观念一方面携带了诸多可以言说的关系,重要的是这个观念具有的这些关系,在于如何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方式转换出有针对性的、深入的认知表达,甚至这个转换过程也成为表达不可分割的部分。更在于通过这次种植“水墨山”行动检验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是否有山。事实上,这山是我们的自然,这山是我们的山水文化。

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在逢甲大学“学思园”开幕

2018年4月30日下午4:00“张羽种山计划:水墨山”开幕式后合影留念

  山水文化中,有一种山水叫水墨山水。水墨山水是指用水墨画的山水画,就是画的水墨的山。当然,我认为这种山水叫“水墨山”。问题是传统的水墨山水画,在千年之余的演变过程中,被不断地通俗化、庸俗化,而不可能在当代社会发出正能量的作用,因为水墨画的历史已经完结。水墨画的终结不是我刻意为之,而是我认识上的必然,世界发展的必然。所以,今天我在逢甲大学种“水墨山”并不是偶然。

艺术家张羽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水墨在艺术的认知层面,过去叫文人画,现代以来叫水墨画。而当下,水墨不再是水墨画。那么,水墨究竟是什么?中国水墨画这个画种,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传统、继承、现代、当代,我们还能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热爱艺术,关心艺术发展的人们不会永远被通俗、庸俗及市场左右。艺术与社会必然是同步发展的。

  对我而言,艺术家如何才能将其历史延续,也就是如何才能发展。换言之,艺术家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认知成为历史中的历史。

2018年4月8日初稿北京T3国际艺术区

2018年4月15日完稿于台中逢甲大学

  国际知名艺术家张羽:字郁人,号石雨,艺术家、独立策展人、高级编辑。1959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市,1979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而返城,曾为天津杨柳青画社高级编辑、《国画世界》编辑部主任、《二十世纪末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丛书主编,后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2002年任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2004年任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专业客座教授,2016年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2017年在台湾东海大学做驻校艺术家。2005年移居北京,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

作者:张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