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崔莉萍乘鸾飞烟亦不远,骑龙攀天造天关

崔莉萍乘鸾飞烟亦不远,骑龙攀天造天关 
——浅论文备先生书法艺术风格 

崔莉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内容摘要: 文备先生是现代书法运动较早的开拓者与参与者。他在当今书法领域创造出了自己的天地。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备先生书法的既有风格与创新:他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又通过师造化、师目、师心,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荡漾古今,最终形成具有自己强烈个性的书法风格。 
关键词:  魏碑  草书  垡子地  创新  风格 
 

《文备2000年“诗情主义”水墨艺术作品选》中有一幅画题为“花间礼古佛”,我很爱这句诗,古代读书人连敬佛都容入了艺术境界,比如敦煌艺术,实在令今人堪以欣羡。 
   
文备先生耽于诗情,借造化之奇妙,写就了人类精神上的自然之音。他又涵泳佛家义理,这自然之音偶尔就跳出佛院悠悠的鼓声,人听了,仿佛是立在旷古深林,遥遥望去,乱山藏着古寺。 这是我看到文备先生书画作品时的第一感觉。 
   

文备被誉为是“中国现代书法艺术运动较早的参与者、开拓者、组织者及主要代表作家之一”, 这是中国书法界对文备比较常见的定位。这自然是好的,人总是活在当下,历着现实的事;过往虽令人怀念甚至歌咏,毕竟不能重来。而且时间往往沉淀去了令人不快的渣滓,剩下美好的东西被人记忆。人们厚古薄今,是因为比较容易原谅古人的错误,而不肯放过今人的错。所以我对于那些直面现实人生,跟随时代,做出创新的人总是充满了敬意,就好比石涛。“笔墨当随时代”,说说容易,真正能够做到的,实在不多。基于此,我对于文备先生在书法上力求创新的勇气与精神感到十分的难能可贵。 从他的书法作品看,我感到文备先生比较多的表现魏碑、汉隶及草书,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风格。笔墨当随时代,并不是说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古往今来的大家,无不是如此。文备先生亦是遵循这一原则,先是在历史中寻找精华,再溶入今人的情思。他的许多作品,明确无误的反映出他在魏碑上下的攻夫,毫无疑问,近人的弘一法师,也是他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弘一晚年的书法,据我的印象,魏碑出来的仿佛多些,文备先生与弘一法师的路子有相近的地方。我们都知道,魏碑结体比较多的以雄强的姿态出现,如《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等,文备先生的魏体也体现了雄浑、厚重的风格,是汲取了传统书法的精华。此外,有些作品,文备先生在魏碑的结体中参用了汉隶的笔法,亦是一种表现方法。他的魏体,较多的还是继承了传统,但是又努力表现出今人的风貌,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随心恣意的用笔。形不脱略古人,但意象却是今人的,或者说是其个性的。草书是比较能够表现出书写者性情的,有足够的空间任意挥洒翰墨,书写精神。文备先生的草书是狂放不羁的,行笔汪洋恣肆、任意捭阖,速度也比较快,仿佛是一气呵成,给人以大气磅礴、酣畅淋漓之感。赏析他的草书,好象看到关羽过关斩将的豪迈气概,鲁志深大闹五台山的热闹缤纷,阅之最后,还意由未尽, 感觉不足,恨不能再来一段。 随心所欲的草书,并不是瞎来,而需要常年对传统的精研。草书有着它自己的字体结构要求,乱中有序,严格之外的任性随意。显然文备先生对于传统草书有着“笔成冢、墨成池”的锲而不舍的努力,规矩之后,才有“随心所欲不逾规”的境界,亦是老夫子的境界。他对于张旭、怀素、王铎等经典大家用心非浅,年复日月,浸润其中,孜孜以求。他继承了草书书写的精神内涵,以扎实的功底,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感悟、学养,形成了他跌宕多姿、有着现代人情感的草书风格,使人耳目一新。在现代书法艺术上,亦是一朵奇葩。 
    

无论魏碑还是草书,我认为还不能充分的代表文备先生强烈的个人面貌。这两种风格,比较多的带有传统的意味,个人风貌还没有达到引领时代的风潮。但是他的“垡子地”风格系列却强烈的展示了他自己的书法个性。“所谓‘垡子地’特指冬耕以后的土地。刚犁过的地,一棵草也没有,一垅垅、一行行的犁痕,在文备的心灵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在城市长大,对于“垡子地”没有具体的概念,但是我可以想象得出刚犁过的地,寸草皆无,又是寒冬,总有一种荒寒之感,李白不是曾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吗?萧疏是萧疏了些,但气魄何曾减?看到文备先生以此意象作就的书法,不仅新颖别致、独树一帜,而且气魄宏大、磊落纷然。诚为其独特的书法个性! 
 

     仔细品阅其命名为“垡子地”系列的书法,我认为渊源可能有三:一是它有魏体的痕迹;二是它有汉隶的影子;三是它有何绍基的笔意。同时我注意到文备先生大部分的“垡子地”系列书法,多用左笔反书,左笔反书,又增加了浓厚的稚拙味。所以通阅之下,感到天真烂漫、稚趣横生,用笔好象亦无规律可寻,横拖竖拽、大小参差,犹如天女散花、落英缤纷,鲜花从他的字体中开了出来,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感觉,就同杨守敬评何绍基行书说“如天花乱坠,不可捉摸” 有异曲同工之味。这种书法风格,应该说是文备先生书法风格的个人面貌。 

书法的任何一种创新风格,都会从不完善到趋于完善。文备先生也想追求书法的“变”,像大多数书法书写者的理想一样,“变”是他们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应该的,也符合艺术发展的特性,雷同,最没有味道。但是,“变”也不是胡变,不是胸无成竹,而是胸有成竹。肚里有东西才有变的基础,这样会变得深刻,有内容,经得起人们反复咀嚼与品位,才会彪炳历史,光耀汗青。 


    文备先生也努力在变,努力使自己的风格突显,我想这正是“垡子地”书法系列出现的必然。这是很好的,而且他的勤奋也使他在“变”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就目前看来,他的作品个性风格强烈,使人一阅之下,就能脱口而出说是“文备体”,诚为不易!那如迷雾般的散漫不羁,阔大雄浑的厚重,孩童般的天真稚拙,形成了他“垡子地”书法的个性面貌。 
    

书法的深浅,还表现在一个人的学养上,这是至关重要的。艺术是人们情感的外泻,内象不高,外象怎么高?所以,涵养学问也应是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程。而文备先生的学识是不在话下的,这对于他书法的提高,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书法而外,文备先生也涉笔绘画,并为其作品命名曰“诗情主义”水墨艺术,可以想见文备先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我衷心祝愿文备先生在业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再进一步! 


 注:

1、本文曾发表于2003年11月29日《美术报》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杂志2004年第3期。

2、作者崔莉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

 

 

 

作者:崔莉萍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