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现场 |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开幕,性别视角产生意料之外的关联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

8

潇当代美术馆

已结束 8921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引自弗吉尼亚·伍尔夫那篇著名的长篇散文《一件自己的房间》,书中她尝试对年轻女性创作者进行善意的劝解,希望她们忽略外界的尖言冷语,专注于创作本身,从而身心可自由地与世界同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9/57c77aeea7ec42064cd1fbb0de21e716.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d42c9165d9c21de1066bee06a929565e.jpg

9月13日,以“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为主题的展览在潇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分5个章节,呈现了49位女性与非二元性别艺术家的65件作品。策展人翁笑雨谈到,展览挑战了社会对“女性艺术家”或“女性艺术”所抱持的陈旧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文化想象中的固有地位。但她同时也强调,“这不是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展览”,而是舍弃了明确的中心议程,希望留出一个开放流动的场域,使去等级化的、意料之外的关联得以在此发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5a8d8430b7c1eae52b31e7a4448748f.jpg

章节一:女性观看女性

在艺术史上,“观看”一直是女性艺术家和研究者长期探讨的问题,本章节主要以肖像作品为主,这些作品看上去似乎与传统肖像作品并无太大区别,其实用心观察便会发现,艺术家尝试通过性别视角对传统观看方式进行调整,探讨了如何再现女性形象的问题,这些作品所共同传达的是一种在自我感知和自我描述中不断拉扯的动态演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8c9f75b3bd2e2ed124fbe4595d063e8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5c13d20e84e181f509fdacc0e8d8d7c.jpg

艾米莉·梅·史密斯(1979年生于美国奥斯汀) 《扫帚生活》2014 亚麻布上油彩 122 X 94cm

比如艾米莉·史密斯的作品《扫帚生活》,艺术家本人生活在纽约,其表现在作品中的也是一种适应当代的生活方式。一把金发扫帚带着太阳镜,喝着冰镇饮料,慵懒地坐在正在融化的冰块上沐浴着阳光。这种幽默甚至有些荒诞的表达所传达的女性态度与西方艺术史中的女性题材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比较关系。艺术家从流行文化中吸取特定的视觉元素,选取扫帚这种象征家务劳动的符号,尝试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来探讨女性的身体和角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0e794850b7957835e4286237fbc0dd8.jpg

维罗尼卡·鲍索瓦(1987年生于捷克布拉格) 《爱的默剧》2021 布面油画 190.5 X 170.18cm

鲍索瓦的《爱的默剧》,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舞台幕后视角,伴随着红色天鹅绒幕布的拉开,映入眼帘的是一副由象征着工业现代化的橡胶手套所稳稳握住的不明球体,而橡胶手套却被另一双带着相同手套的手所操纵。这种套娃式的“间接方式”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绵延不断的迷失感,这样一种开放性的叙事方式也就此置于观者面前。

章节二:认知错视

这一章节以抽象作品为主,艺术家带领观众去寻找自我意识深处的视觉引力,引力的尽头往往指向一种感性体验、情绪张力亦或是类似宗教仪式中诡谲神秘的幻景,借此把观众意识拉升到新的维度。也许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打开了认识自我和面对外在世界的新窗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7f1f5cd2a515fb61424b89d5923b283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9b176badf6bb962921860b6fbfcdc4e.jpg

洛伊·霍洛韦尔(1983年生于美国伍德兰) 《交头》 2015 板上亚麻布面油彩

“我认为自己的身体和衣服都是一种表达,衣服是加诸于身体上的雕塑;当身体在空间中游走时,空间又变成身体之上的雕塑。这个章节的绘画作品有很多在表达身体各部分的互相缠绕,这些身体的部分被抽象为形状包裹着身体,无论衣服还是建筑,都在描述着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潇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玉姗谈到,“洛伊·霍洛韦尔的作品就是将身体的某个器官进行抽象,这个转化过程充满仪式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7b6ffaa07f02112bfabd91eea6389bc.jpg

阿玛莉亚·皮卡(1978年生于阿根廷内乌肯) 《A∩B∩C∩A∩B∩C》 2014 双频道视频投影和雕塑装置 尺寸可变,46分26秒

阿玛莉亚·皮卡就是将几何形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1970年代,阿根廷当局禁止了文氏图(一种在集合论数学分支中,不太严格的意义下用以表示集合的草图)的教学。在这件名为《A∩B∩C∩A∩B∩C》的作品中,艺术家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表演者操纵彩色半透明的几何图形来构建类似于文氏图这样重叠图案的过程。而由此产生的特定组合的装置作品,又留给观众进行开放性的阐释。

章节三:构造世界

此章节名称是一个来自于文学研究领域的术语,意思是不同人在同一时空下描述某个事件或者回忆某个时期时会产生的多种叙事版本。“构造世界”对于女性自身来说,是打破世界体系的重重桎梏,从而创造新价值序列的过程。此章节中,每位艺术家都通过自己新颖独特的创作表达和想象,尝试创造出一个新的角色、世界观或是一种语言体系,与此同时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ac8632999f7112f7f21c10e2b8297b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6d7564f0c91cc31f1b5f36179f6ea3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758ed4c8ed4ec6664d7ba89ba11e21d.jpg

克里斯汀·艾珠(1973年生于印度尼西亚) 《围墙监狱》 2008 钢丝、织物、树脂和纱线,共17部分 69.7 X 296.5cm

生于印尼的克里斯汀·艾珠2008年创作的《围墙监狱》,“作者这种三维语言,让我联想到版画中的雕刻,与绘画不同的是,这种雕刻的力度会直接影响作品上的痕迹,也代表了不同的态度。艺术家用这种方式来影射她成长中的痛苦与社会变革,这些微型雕塑既像是素描,又带有石刻版画的痛感。”刘玉姗说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986cf4fb13f20676d41a25aed90d1a14.jpg

陶斯·马哈切娃(1983年生于俄罗斯莫斯科) 《钢索》 2015 4K视频、色彩、声音 58分10秒

陶斯·马哈切娃的祖父是俄罗斯非常有名的诗人和记者,她的作品也以俄罗斯社会文化历史的脉络为创作母题。在这件作品《钢索》中,艺术家选取一系列记录了达吉斯坦大事件的艺术作品,并邀请了一位知名的杂技演员,演员的行动轨迹则是从高加索山脉的峡谷上走过,将这些油画副本带到山脉的另一头,放入铁架子中,这些架子似乎又像是历史的牢笼般将这些曾经发生的事件重重锁住。即使我们无法确知达吉斯坦的历史,但这种极具挑战的行为也能让观者体会到如同演员自身的紧张感。

章节四:身体作为场域

这个章节与“女性观看女性”有一定关联,在古典作品中,女性的身体往往是男性凝视的客体。随着女性主义艺术运动的兴起,女性艺术家便极尽全力的把自己的身体从凝视客体(被当做作品或消遣)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在这组作品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艺术家如何将女性形象抽象化、碎片化,并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重构身体如何作为场域存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68be21e2673f20f5eaee906673627a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e5ef4c1781e976b85b0feb33259c752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017a78914d96ea786af2f5bde5437c7.jpg

卡罗尔·波维(1971年生于瑞士日内瓦) 《光》2019 不锈钢和聚氨酯漆 62.9 X 58.4 X 29.8cm

卡罗尔·波维通过改变创作材料使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松弛和无力感,艺术家以这种方式不断挑战大众对材料的认知。《光》是一件玫瑰灰色的坐像,这件作品从属于她的“拼贴雕塑”系列。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用液压机谨慎地将钢管弯曲按压成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形状,然后用汽车涂料进行涂装。冰冷的金属质感随之变成了肌肤一样细腻柔和的粉色,这种材料和形状语言之间的对比,是她作品的典型特征之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f044a902b5f9a74ddd449cf1c4b961eb.jpg

阮谭美(1984年生于美国旧金山) 《尤兰达》 2018 水彩、乙烯基涂料、浆糊在木板上拉伸的纸上 101.6 X 76.2cm

越南裔艺术家阮谭美的作品《尤兰达》引用了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独眼巨人的典故,画面中心的旋涡就是那只巨人的独眼,这个故事被重塑为发生在西方殖民帝国的远方,独眼巨人也被设定为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原住民女性。原本身旁围绕的绵羊,则被剥了皮的香蕉所取代。艺术家通过把主题和他者的视角对调,打开了非西方视角审度这一文化身份的可能。

章节五:日常的心理地貌

这个章节由艺术家取材于具体的地域和生活语境,策展人想要激励观众和艺术家们努力尝试从自己的日常实践中游离出来,提供一种不同的观看角度。这一实践在叙事层面中探索如何通过运动和空间的互动交错来尝试认知不同场所、地点和把握现实。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4895a7f167b8cafef64cb4afc9b79d4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d17320e7f20187177140c858f7f90c49.jpg

卡特娅·诺维兹科娃(1984年生于爱沙尼亚塔林)《激活模式(洛基的城堡)》2015 混合媒体、2个摆动元素、3个镂空元素、4个桁架元素 尺寸可变

卡特娅·诺维兹科娃尝试利用技术创作拉近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她常常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不可见的生物体,引导想象未知世界和可能的跨物种关系。这件《激活模式(洛基的城堡)》灵感来自于2008年发现于北冰洋中部漆黑深海里的热液喷口。而这对于实业家来说,极具开发价值,实业家们蠢蠢欲动,这也给未来的能源方式提供了很多可能。这件装置构想了一个生活在这个充满环境挑战中的未知物种,以此提醒我们技术发展将继续扩大刷新人类对未知的了解,而这也将为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埋下伏笔。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b1e596c64136378b52c153ed5c97a294.jpg

芭芭拉·克鲁格(1945年生于美国纽瓦克)《无题(条纹2)》 2019 乙烯数字印刷 244.5 X 198.1cm

芭芭拉·克鲁格《无题(条纹2)》是潇当代美术馆的藏品,刘玉姗感觉到其中的文字精确表现了她当时在纽约的生活状态。从特朗普上台以后,美国内部派别与观点的对立不断加剧。曾经开放包容的环境,在变得日益极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发声方式?而这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困境?芭芭拉·克鲁格的作品也同时揭示了对“他人”的敌意实质源于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1a8d101d16ce879656db57ccc9c0915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24edfb4c73dbd38dfd2ca7344cb8a39e.jpg

作为一项持续性项目的开启,潇当代美术馆内容主管王紫薇联合特邀研究者栾志超共同呈现“世界之夜”阅读室活动,此活动围绕女性相关话语,挑选并展出一系列出版物供公众览阅。在展览的视觉体验之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阅读空间,邀请观众在观展之余坐下来阅读,从中找寻自身经验、文献与当下艺术创作之间的多重回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9/65af3cd6839dd1f3a9cf6e551eb6e8db.jpg

开幕对谈“时时刻刻:书本内外的女性”,左起:Alexwood、陈韵、栾志超、王紫薇

开幕当日,还进行了以《时时刻刻:书本内外的女性》为题的一场深度对谈。以“世界之夜”阅读室为缘起,阅读室“世界之夜”策划人栾志超、51出版发起人陈韵、潇当代美术馆内容主管王紫薇、独立研究者Alexwood等人就各自关于女性议题的工作展开讨论。

◆策展理念

翁笑雨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出国内外49位女性与非二元性别艺术家的65 件作品。在TA们的创作实践中,这些艺术家尝试探索不同的视觉语言何 以拓宽表达的边界,尤其是如何再现在性别化的视角和特定历史语境下 显得错综复杂的个体与集体经验。展览主要聚焦于近五年创作的以绘画 为主的作品,旨在对这个广阔领域里的近期艺术实践及实验进行调查与梳理。

本次展览的英文标题“I’m Stepping High, I’m Drifting, and There I Go Leaping”借用了艺术家特里萨·克罗马蒂 (Theresa Chromati) 的大型 绘画装置的名称。中文标题引自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的长篇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中对年轻女性创作者的劝诫,希望她们不理会外界的尖言冷语,而是专 注于创作本身,自由地与世界同在。与克罗马蒂和伍尔夫对于女性赋能 与身体政治的探索相呼应,展览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 挑战了社会对 “女性艺术家” 或 “女性艺术” 所抱持的陈旧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在文化想 象中的固有地位。无论对于参展艺术家还是观展公众,本展览对 “女性” 和 “非二元性别” 这两个范畴都采取了最大包容度的理解,认为其囊括所 有自我认同为这两种身份的个体,不论其在出生时被指认的生理性别。 如电影人、作家郑明河 (Trinh T. Minh-ha) 所言:“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假想 身份——一个是民族的,一个是女性的——再一次扮演了欧美二元理性系 统及其古老的分而治之战术的帮凶。” 郑明河这一对于女性身份的非二 元对立式的肯定,恰好呼应了女性主义作家兼活动组织者洛拉·奥卢费米 (Lola Olufemi) 对 “女人” 的理解:(女人是)一个战略同盟,一柄我们能 “ 够在其下聚集并提出诉求的伞……在一个理想的未来中,这个身份完全 可以不再存在”。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不是一个关于女性主义的展览。虽然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与女性主义及其关注的议题处在亲密的创作关系当中,同 样有许多艺术家与社会运动始终保持着距离。展览舍弃了明确的中心 议程,希望留出一个开放流动的场域,使去等级化的、意料之外的关联 得以在此发生。

本次展览的作品大多来自潇当代美术馆的收藏,展览分为五个章节:“女性观看女性”、“身体作为场域”、“日常的心理地貌”、 “认知错视”和“构造世界”。展厅中的作品依循直觉性的逻辑松散地围绕各个主题展开,不为观众预设固定的观展顺序。在“女性观看女性”部分, 艺术家们考察了一系列有关观看和被观看的主题,例如奴役与束缚、表演性和家庭纷争,以思考自我审视与自我描述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身体 作为场域”则延续了女性主义反对将女性身体客体化或资源化的传统, 这部分的艺术家们将女性身体从其与所谓“自然”的保守关联中带离,并试图重新想象身体如何能够作为场域和景观存在。在“日常的心理地貌”中,艺术家引入了随波悠游于日常生活的情愫,聚合了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生活经验,以此探索在虚实层面中空间与行动的多种重叠。于“认知错视”这一章节,如漩涡般诱魅的图像使我们沉浸其中,艺术家们借此邀请观众直面自己未经审视的种种偏见、预设与症结。最终,通过制造有关权力与关怀结构的新叙事,“构造世界”一部分的艺术家通过大胆设想替代性的历史叙述和可能的不同当下来引发思考:在不断构建与重构丰 富多样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彼此之间该如何相处。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诸多实践主动将图像创作视为拒斥权威及任何既有意义系统的通路。“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希望带来一股推动性、生成性的力量,在将自我与陈规旧俗相解离的同时,释放大胆前卫的想象力。

◆“世界之夜”

 策划人 : 栾志超

为什么是一间阅读室? 

我们对“女性”都不陌生,这个词正在作为一个名词、代词,甚至是方法论 弥漫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话语当中。这当然乐观地指向人们对与女性相关 讨论日益增长的兴趣,但也不断暴露出女性在宏观层面拾得那些被丧失 的权利的同时,也在日常现实中被迫遭遇连锁反应式的困境。而在关于这些困境的讨论中,结构、法律、共情等等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词也伴随 左右,这因此更加意味着,围绕女性能做些什么这一问题也陷入了更加错综复杂的境地。 

在上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女性意识的觉醒都裹挟在革命和解放 的话语中;直至90年代,又与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的兴起难分彼此;到了新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互联网语境,女性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传统的父权体制已然嵌入网格化空间,并伴随着商品市场和消费文化广泛传播,而有效的女性实践和话语方式却尚未成型。随着国际社会新的 女性理论及运动的诞生,性别问题也更多的与弱势、民族、种族、资本、移民、空间、身份、阶级等社会话语交织在一起。因此,从对性别的探讨转向 对社会与文化结构的反思,并意识到性别研究并非只是为某一方争取权 力,而是打破原有的权力结构,不停留于二元对立的思维逻辑,助益对整 体结构的反思,就成为一种必须。

在阅读室中做些什么? 

这间阅读室并不试图博采并展示有关女性问题的全部知识讨论,而是试图提供一个阅读的情境,邀请读者进入一些主体的叙事、思考与行动。在 此,“阅读”并非读者与书本知识之间的主客体动作,而是在有限的时空中遇到来自其他时空的思考者和行动者;重要的也并非TA说了什么,而是“ 我”由此可以做些什么。 

拨开铁幕。“铁幕”是一道看不见的意识形态藩篱,是造成区隔的无形障碍。而性别问题绝不是止于生理本身的问题,而是父权意识形态 何以成为整体社会结构的问题。理清基于性别的社会规范何以成为系统,何以能够延续,个体如何受训并形成相应的自我认同与主体能动—— 只有理清这道藩篱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文化结构,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 

缝合局部。女性的性别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闺阁”与世界之间的连接被阻隔已久,如何在既有的权力关系与社会规范中挖掘出个体与 外界之间的其他可能性关系,历史上有诸多此类思考与行动的范例,彰显女性在公共领域、社会议题中的介入。 

记忆记忆。女性只是宏大叙事、集体记忆中的细枝末节,微不足道 的补充?抑或只是其描述自身历史及经验的语汇与书写被主流所排斥? 在面对社会身份缺失,被主流叙事排除的困境时,重建叙事的努力同时也是对被拒斥、被忽略的过去的回应。 

一人一隅。遇到一本书,遇到一个人,这是这间阅读室内含的性别课题,也是主体课题,更是生命的课题。与这些思考和行动中的主体对话,也就是凝视并观察她们如何与外界沟通并形成自我的叙事与认同, 是学习她们描绘、书写自身经验的语言与理论,是在与她们的互动中找到与自我生命的连接。 

为什么是“世界之夜”? 

“世界之夜”是无所不包的夜,是确定存在的无限消失,是建构现实的绝对崩塌,是反对逻各斯二元对立的潜能。女性因而可以隐喻一个群体,即所有处于自我构建尝试中的个体,父权的社会现实包裹着这些个体,约束 着TA们的生存境况和生命可能;“世界之夜”从而指向一种追求纯粹自我 之主体的潜能,一股质疑现实框架的力量。 

走进“世界之夜”首先要面对反复琢磨、来回探索,困惑、犹豫、 折返的自我旅程,要面对女性问题背后的制度逻辑,观察这些机制与逻 辑是如何渗透于社会现实与个体生活,导致女性陷入自我的矛盾与困境;基于这些反思及其提出的问题,感受那些在家庭和公共领域已经开展的实践是如何在社会网络中重新自我定位的;质问主流叙事、集体论 述是如何在日常社会中转化为规范、偏见、排除与束缚的;研究个体如何在关系中不断反思、练习,建构自我认同和主体能动性,并找到能动性表达的合适途径。 

从呈现父权的整体样貌到质疑/拆除父权的实践,到将女性从闺阁的桎梏中带出来,进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呈现各个领域——如电影、生物学、国际政治、建筑等——被忽视的女性相关实践,再到被忽视的女性历史叙事,即女性书写如何以图像和文字的形式铭刻女性的集体记忆,再到某一个体或某一女性群体的故事讲述——从书写女性到女性书写,个体与制度、个体与公共、个体与历史、个体与他者的动态关系因而在“世界之夜”里轮番上演。这些思考和实践以及这种关系的协商与界定希望能对所有受约束、压制之个体的自我构建、及其与外部社会框架的关系构建提供参照的范式。

◆展览信息

参展艺术家

Joeun Kim Aatchim, Christine Ay Tjoe, Sarah Ball, Yael Bartana, Anastasia Bay, Zoé Blue M., Louise Bonnet, Carol Bove, Katherine Bradford, Theresa Chromati, Emma Cousin, 崔洁(Cui Jie), Mira Dancy, Jadé Fadojutimi, María Fragoso, Vivian Greven, 关小(Guan Xiao), 韩冰(Han Bing), Angela Heisch, Loie Hollowell, Brook Hsu, Allison Katz, Arghavan Khosravi, Leelee Kimmel, Koak, Barbara Kruger, Yayoi Kusama, Aubrey Levinthal, Taus Makacheva, Jesse Mockrin, Ebecho Muslimova, Tammy Nguyen, Katja Novitskova, Veronika Pausova, Hilary Pecis, Amalia Pica, Christina Quarles, Dana Schutz, Marina Perez Simão, Avery Singer, Sarah Slappey, Emily Mae Smith, Amanda Wall, 王裕言(Wang Yuyan), 王茜瑶(Wang Xiyao), Issy Wood, 孙一钿(Sun Yitian), 张子飘(Zhang Zipiao), 志韦(Zhi Wei)

策展人

翁笑雨

助理策展人

任心怡,Yasmin Nurming-Por

出品人

丁一潇,刘玉姗

时间

2022年9月13日–12月14日

地点

潇当代美术馆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绿舟路58号兴业国际财富中心B座)

参观时间

周三至周日 09:30–17:30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