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生活与撷取——《小夫妻》创作手记

  画中的丈夫小冉来自贵州遵义的大山里,婚后带着妻子出来打工,已经六七年了。他们与一帮老乡结伴在广州一个建筑施工队干活,一行有六七对夫妇,前年夏天,在我画室所在的大院里整修小区近半年。小冉清瘦结实,寡言少语,腼腆中透着沉稳,说话总是轻声慢语,是施工队里技术最好,也最沉默的。妻子小侯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她嫁给小冉是看中他诚实帅气,家境也不坏。小侯身材匀称壮实,一看就是那种吃苦耐劳,能生一堆孩子的农村姑娘,小侯跟别的妻子一样,在队里负责打下手,做些搅水泥、运砖头等小工活,收工后,还帮着做饭。他们的饭菜很简单,往往是青椒炒肉,一盆青菜豆腐外加几片肉的清汤,干辣椒一定是每餐必备的。他们有严格的伙食标准,能省则省,共同的目标是多攒点钱回家。

  我每天上下班或闲时总会关注他们的活动,有空也跟他们聊几句。谈起打工生活,小冉说,出来没几年,没攒到什么钱,看老天安排啰!说不定那天就带着老婆回家生小孩了,再盖间自己的房子。回归家乡仿佛是注定的,城里固然好,但对他们来说,想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似乎是不可能的。家里有父母,晨耕晚作,没有太多诱惑,生活简单清贫而踏实,将来把小孩培养好,让下辈人真正走出大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当下农民工诸多问题,是社会最沉重的问题,作为农业大国的农民,他们世代承载着民族的苦难和国家的重负,而命运又总是让他们沉降在社会的最底层。小冉他们选择进城务工或许是为了改变命运,也或许是不得已的生存选择。然而,城里的现实生活又使得他们必须面对各种苛酷的境遇和有形无形的压力。想真正扎根城市,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唯一安慰的是,他们的目光里始终闪烁着希冀,从而坦然面对生活,安分守己。

  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意念中感到这几对民工夫妻是很有意味的创作素材,他们也能反映当下农民工更普通更质扑更有代表性的一个群体。于是,在画了一系例这几对民工夫妻的习作后,连续创作了两幅表现农民工夫妻的作品,取名《泥水夫妻》。都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泥与水的和谐结合,是建筑物最坚固的承载体和粘合物,既寓意他们所从事的劳动,又意味着天地万物阴阳之合,水与泥,男与女,彼此间的缠绵与包容,蕴含了人性最原始最永恒的主题。

  某天,小冉正在抹墙,他老婆不停地来回给他挑水泥,我跟他打招呼,他本能地回头张望,一脸惯常的表情,沉静而有些茫然的眼神,永远微张着露出上门牙的嘴,如此生动质朴。短头发在阳光下如刺球状,身上蓝白条纹的恤衫与卷得高高的裤腿,鲜活质扑,明朗美好,那一刻,我被他们打动了并在脑海里定格下来,成就了《小夫妻》的创作初衷。

  构图取平稳,有些旧套,旨在这种四平八稳的构图有利于画面和谐、平实、稳重氛围的营造,也有利于《小夫妻》主题真实而质朴状态的呈现。在作品的制作中,我尽量把人物最原始的形态描绘到真切感人,试图以一种最平实的心态、平实的笔触去触摸人物身上每一处有意味的印记。小冉的脸上时不时会出现几个小痘,手上脸上经常留下擦伤的疤痕,刺拉的头发和细密的胡须让他年轻清新的形象显得有一点点沧桑。那面灰墙也许就是他们人生的底色,墙顶透出的一抹阳光预示着希望,这一线微露的暖光何尝不是几亿农民工共同的生活希冀!从落笔到完成我始终要求画面呈现出真诚、和谐、质朴与厚重感。技术上,采取多层刻画与层层渲染,笔与刀并用,不玩表面花俏,在历时近半年有步骤的反复刻画中,人物塑造和画面质感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这也是我个人特有的平和心态、细腻特质的一次呈现。民工题材的创作已经很多,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化、场景式或旁观心态的呈现。如何在更加深刻的社会层面上实现艺术对当代现实生活表达的价值和功能,如何将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转化为对时代主题的深情表达,是美术家们的时代课题。

  七十年代末,新兵入伍的我曾参加边境作战,经历过冲锋陷阵、枪林弹雨的生死淬练,生活的磨砺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使我养成关注命运、关注社会,执着于精神境界的提升。黑格尔说“精神的最大功能在于对人的物化的抗拒"。对于作品精神层面的追求始终是我着力的重点,精神品格决定着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的优劣。美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势必驱使我们思考更深层面的东西,尽管美术家的能力很微弱。当下社会现实往往使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修为不够、内敛不足,作品也就流于平庸。我坚信一个有着健康心态的美术家的快乐应该建立在对精神理想的不懈坚持。

  主题作品的根本是人性和当代性,通过对丰富生活的撷取,把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置入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时代背景中,才能触摸到作品的灵魂。生活与人性是复杂的,如何把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准确的表达,予人以启迪、想象,甚至进入更深层次的人性思考,所谓人性在,灵魂出,这关乎画家的德行与才气。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何撷取生活中最能反映时代精神与思想的素材作为创作母题,体现着美术家的修养与人文价值,更体现美术家精神生活的层次。观察生活、观照对象、关注情感,撷取和提炼对象外形深处所隐含的精神内核,应该是美术家们不能忽略的责任和自觉的艺术追求。感悟时代变迁的脉动,淬炼技巧与创造性,持之,我们的作品方能历久弥新。

  2009年10月9日二稿

发表在《美术》杂志2009年11月

 

作者:李节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