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当代行书创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在当代书法艺术生存状态转型的背景下,展厅效应和竞争规则使行书创作必须适应当代环境和要求。行书在继承和扬弃传统经典的同时,不断吸收当代视觉艺术理念与技法,行书创作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在当代来说,我以为行书的发展有三大现象:一是以九届全国展为分水岭,之前以明清王铎、傅山为传统根基衍生出来的行书作品,其特点为涨墨的充分运用,作品大开大合,气势磅礴,节奏、章法变化明显而有雷同嫌疑,技法有粗糙之感。而后,就以二王、书谱流派为主的小行书,可以说,在全国很多大展中,有以上流派影子的作品入展率较高。这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明清所谓的取法不高、粗制滥造,空有视觉外形而没有韵味、气息,缺乏细腻的“拨乱反正”。因而展览中评委评审作品的偏向对书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二是在现代主义派的思潮影响下,当代兴起的流行书风。其对行书的探索以及变革受时风影响较为严重,体现在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注重点、线、面的组合,强调空间、符号的分割等。不否认在流行书风的“吹拂下”部分人通过自己的“新变”,成名成家,但我们发现这批名家在不断深入探索书法艺术的奥妙之时,还是回归到传统进行浸染。三是九届国展之后,展览的名目愈来愈多,单项展、综合展逐渐明晰和离析,使得我们的创作分工更为明显。如手卷展、行草书展等,这样就对行书的发展和探索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原动力。

  无论行书现状如何,对传统的固守,对根基的扎实是不可或缺的。在频繁的各类书展催生下,当代书坛出现了很多“病态”的书写。如为了吸引评委眼球,从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故弄玄虚,把行书写得很夸张很搞怪,或涂、或抹、或描、或画、甚至搞行为艺术,以时弊之轻佻成奇怪时尚,谬悠荒率,杂乱无章。二是取法不高,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不深入临池,不经思考和变化,直接临写现代人的作品,并屡试不爽,逐渐偏离了传统的根基。正如《论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三是很多人对行书的理解有偏颇,导致行书的发展有偏离的情况。这体现在:第一认为行书是楷书的快写,草书的慢写。楷书有其结体的独特之处,草书也有自己的草法体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是在行书创作中,只是一个工匠式的描摹、描写而缺少对“气韵”的营造。技法只是一种书法浅层面的表现手段,更注重其独特的审美思想的表达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糅合。在中国哲学中,气与韵相依而彰,它不单是写字,而是写心,气韵氤氲,不在形而在神,以形写神。行书线条运行节奏的快慢、提按的丰富,使转的方圆等都在为气韵打基础。只有整件作品成为一个气韵灌注的生命体,如才有卓尔不凡的表现力。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面对这些病态,我们应当对症下药。我以为,扎实基本功是创作前提,是正本清源的要求。我们首先是要强化对古碑帖中行书技法的训练,逐步吃透,化古出新,强迫自己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完成。可以从结体入手,进而到用笔再到章法。第二是当代行书创作正走向前所未有的融通。媒介、资料等的丰富,使得书家们得以博采众长,从篆隶到汉简,从经石到绘画,都为我所用,融入到行书创作中。这样我们的养料更充足,自然能有更开阔的视野。三是观念的更新,不能一味拘泥于古碑帖的描摹,要懂得辨证取舍。对传统的理解不是说描摹得有多像,而是要通彻理解其作品的神韵所在,取法之妙。四是作品中注意虚实的利用。虚实是个相对的概念。虚实变化是书法艺术趣味的体现、境界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白”的创造,计白当黑。善于处理疏密虚实关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刚柔结合,互相衬托,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无论如何,当代行书的发展是回溯最本质、最朴实、最原始的碑帖,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元素,汲古出新,同时要广为涉猎国学,以文化涵养来滋养书写技巧,进而创作出真正的精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