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当下书法现象刍议

  摘要:当下,书法发展有“文艺复兴”之迹象,然而“繁荣”我们需要清醒看待,其实从宏观来讲,它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而发展起来的书法文化活动的繁荣,一是学习传统书法经典后创作的繁荣。但是,这些繁荣背后,其实有着不少隐忧。它主要体现在,在书法传承与发展中,因为过多的专业与非专业的人都参与进来,对书法的理解开始出现了偏差,以讹传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苗头开始出现。因此,当下,对书法传统的正本清源,离析书法的一些基本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去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字:学习 临创 风格 标准 发展

  1、书法学习时间的长短,是否直接影响书法学习的成果。

  其实当下的我们,应该感谢改革开放后的“书法复兴”浪潮,自上世纪80年代始,从义务教育到大学专业都陆陆续续地开设有书法课程的学习,并逐渐规范化,现在全国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书法专业课程。这说明,书法已经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不再采取“粗放型放养”的模式。当下成为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的很大一部分专家学者,都是通过高校的专业学习与训练,进而脱颖而出。有些书法爱好者,掌握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每天反复临写一个法帖,常常以“滚瓜烂熟”自诩,技法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其实书法的学习,现已经开始进入科学、系统的学习轨道。这就回答了部分人的观点,学习时间的长短并非判断书法成果高低的标准,并非说一个人学习书法时间越长,他便是所谓的“书法家”、“书法大师”。

  2、书法初学者对书体的选择。

  初学书法,我们以为没有僵化规定学哪种书体开始,我们以为隶书是理想的启蒙书体。隶书是较为古老的书体,篆籀笔法一直是以古拙、遒劲、朴茂为世人所称道。因此学习隶书,首先取法高,其次,隶书主要以直线和弧线为主,相对于楷书、行草书提按使转等来说,较为容易入门。同时,隶书笔法也较楷书宽松自由;隶书以神韵为主,这对于初学者来说,不仅易于接受和消化,而且还能增加学习书法的好奇心,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宜于初学者临摹。同时,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之后便是楷书的出现,有了隶书的基础,再涉猎楷书、行书就显得轻松自如了。当然,选择入门有时也因人而异。

  3、书法的学习,如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是否有捷径。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这源于明解缙的《学书法》说的。也就是说,学书法,首先是要实践,实践出真知。而具体讲,“先入后出”能较好地概况。“先入后出”就是先入帖后出帖。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无根;“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像,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难形成自己的书风特点。此外,临摹中“形神”的问题,是我们一直探讨的学术问题。当下,很大部分是停留在“形像”的阶段,以为纠结于点画形状的模仿、用笔动作的揣摩等,便能做到“精到、“到位”,我们是强调书法的临摹准确性,但准确来讲应该是“形神兼备”。首先,随着工具的完备,我们借助高科技,如拷贝台等,可以把法帖的字形临摹得较为准确,然而通过这样表现出来的线质、用笔、墨法以及通篇作品的气息,就相去甚远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神”方面。至于这个“神”如何理解呢, 我们理解为书法所表达出来的“神韵、韵味”。如汉碑、魏楷大部分是以苍茫、朴茂为主,魏晋二王是以妍美取胜。以上讲的,其实是个基调问题。临摹中,我们要把握每个法帖的韵味。如书谱是以侧转中行的运笔方式,我们在临摹过程中就需把握这种用笔特点。第二,它是草书,线条提按的丰富、发力的干脆利落、使转的灵活等,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在临摹过程中体现。又如对张旭古诗四贴的临摹,它的线条是上下、左右摆动幅度大,提按分明,结字奇逸,如果我们拘泥于某些点画的形状,缺乏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度,那么无论“形”多准,“神”全无,临摹都是不成功的。这就是“神”的问题

  相信我们会经常思考一个学术问题,就是如何从临摹过渡到创作。在临帖过程中,我们要确立一个理念,不能是对帖简单的描摹,追求字型而神气全无,而应该不断思考,学会结合帖本身以及相关类似的法帖来进行对比思考,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加深印象。还有就是,对法帖的熟悉程度要不断加强。例如创作行草书,只有对草法的熟练掌握才能信手拈来。此外,如果陷进了法帖里面跳不出来,那么也只是充当一个复印机而已。在熟知传统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理解,融进时代精神,在历史与社会的交点中找到自我的艺术追求,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书法研习只有深入传统,浸润经典才能有所收获,没有不劳而获的捷径。

  4、如何进行创作并形成个人书法风格,是走极端和怪异?

  有一句关于读书的话,其意思是要把书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这句话也照样适用我们研习书法。首先我们强调对传统法帖的回归,学习书法,必须根植于传统,立足传统,以古为师。古人每天都写字,而我们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因此,无论从书写水平还是理论认识,古代著名的书家和法帖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必须不断从那里汲取营养为我所用。因此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首先是加强对传统法帖的临摹,吃透其中的精妙之处,在临帖中逐渐确立一个审美取向。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其实是在表达一个辨证的观点,不同人从同一个法帖里面汲取他所需,角度和观点都不一样,这是允许的,如有看到法帖的章法,有研究用笔的等等。这就指导我们在临帖过程中强化某个角度的练习,久而久之就会有所收获,进而上升到创作。

  对于风格,我们觉得应该这样理解,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创作特点,作品仅代表一个时期的探索成果。翻看书法发展史,很多大家,二王、颜鲁公、黄山谷、徐渭、王铎等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其实风格的形成不是刻意去追求,是循序渐进的自然发展过程,并非去走极端就是风格。当下,很多书法创作,以涂、抹、大、黑等病态书写为乐,以求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是一种走极端的行为,不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是哇众取宠。风格的形成,是在法度的指引下,反复探索,肯定、否定在肯定的一个不破则不立的过程,如康有为,作为一个碑学大师,他开启了一种新思路、糅合了碑帖,并相得益彰。他经过长期的学习,风格也就逐渐确立。而这个过程中,必须以一种辨证思维去指导,力求矛盾的对立统一。

  5、书法在当今时代的功能和意义体现在哪,获奖是否是评价的主要标准。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从审美、学习方式、流派风格等,都明显带上这个时代的烙印,更强调、注重了书法的视觉审美、装饰等的高层次需求,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於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它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简单概况来讲,取决于书法内在精神的现代化。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二、西方审美思想影响下的书法审美趋势。三、市场指导下的书法创作与自我表达之间的书法审美思辨。

  6、对当下书法文化活动热的忧虑。

  当下,书法文化活动主要由专业会员团体、专业机构来开展,主要有国家、省以及地方的协会、书法院等,书法作为一项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好的,但是书法这个圈子也开始有了一些歪风在吹。现有些投机取巧之人,书法技艺平平,却占据着这些机构的要职,仗着头衔,据一己私利,这是对当代书法发展的不负责任,与历史背道而驰,是我们所摒弃的!而书法活动,我们认为除了展览和比赛之外,应该在学术方面去强化,这样“内外兼修”,我们的当代书法才有着更为宽阔的道路,才发展得更为完备。目前,我国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开设书法相关专业,培养出了一批批书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他们都活跃于当下的书法圈子,各专业机构应该针对各自情况,统筹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进行我们的书法学术构建,推进学术的深层次、多方位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书法史、书法美学、书法批评等的发展,具体可以课题、考察等形式进行。

  总而言之,当下的书法热,有必要“冷”一下,我们作为“书法人”应当静下来,辨证地看待当下书法发展的“虚热”,认真分析问题根源,正本清源,走出一条“学术支撑、创作推进”的书法发展之路。

  广东书法院 李远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