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灵感笔记无我:崔岫闻的觉知与探索

崔岫闻 摄影 魏云峰

  “人类肉眼所视的物质形态只占宇宙的4%,无形的能量世界仍有96%是我们未知亦不可知的,如何把这4%的‘疆域’向外拓展,是我们了解未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你进入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便越具有超前意识、先锋意识和引领的可能性。”这是崔岫闻对这两年的新作《轮回》的阐述。通过个人创想,建立起一份视觉呈现,让意念可想可触,这个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崔岫闻成为艺术家的必修之路。

  每个人的初心都不尽相同,崔岫闻最初梦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或地质勘探员,文学是她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后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止了对“文学”的追求,继而转向“艺术”,生活中不同的选择和反思也刺激着她的觉醒和自我超越。

崔岫闻在她的工作室接收本刊的专访 摄影 魏云峰

  崔岫闻的创作始于小学或更早,在图画之间,表达自我。直至90年代初期在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平面设计专业,她创作的重心都更多地放置于纯艺术的表达上,独立于当时“85美术新潮”的主流文化形态之外,崔岫闻更倾向于自我内心的表达。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崔岫闻只身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在美院学习阶段,崔岫闻开始进入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至此以后,探索、积累自我独特的视觉风格,崔岫闻逐渐成为了具备独立艺术形态的艺术家。

  创作的视觉风格固然重要,然而缺失了思想和精神体系的支撑,所谓视觉风格也就是一个形式的框架。崔岫闻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对艺术史的了解、把握,贯穿了整个创作路径。但影响她创作的更多为个人成长因素,家庭、成长环境、知识体系等。崔岫闻喜好静坐、阅读和思考,她不间断地阅读着大量的哲学和佛学着作,当阅读量化到一定程度时便开始进行深度的思考,在不同的生命契机点触发她对生命本源地思考,对“我”的问题的探寻,“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佛学思想融汇于她的作品的核心倾向,她所坚守的独立思想和精神体系,缺少了取悦、依赖,呈现出独立和尊重的态度。

《自性》作品拍摄工作照

  有人为她贴上女性主义者的标签,而她却认为这只是人与人关系的呈现,是每一个人都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在彼此自由和独立的空间里,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同时也是她早期以油画为媒介的作品的触点。这是崔岫闻创作中的生理阶段,早期的《玫瑰与水薄荷》系列等表达了崔岫闻对性别的认知,从自身经验出发,她开始意识到女人与周围人的关系、与整个男性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些不被了解的部分,阻碍了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意识的存在,它会生成更多的“我执”。在此期间,崔岫闻与三位女艺术家组成了自己的艺术小组-塞壬工作室。寓意希腊神话中女妖的名字,表现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

  而2000-2009年的静态、动态影像《地下铁》、《洗手间》、《天使》等作品则属于心理阶段,探索的是人的关系形态。崔岫闻在那个具象的思维空间向外看,并用视觉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也是崔岫闻创作的高峰期。2000年的《洗手间》是一段夜总会洗手间的暗拍录像,记录了这个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空间功能与欲望焦点的转换,它反映了当时的女性的生存状况、心理形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甚至背后的经济体制、政治、所有的关系也都呈现于其中。而此后的作品则更贴进内心,空间更为封闭,但依然是以影像为主,如《地下铁》这个作品。而《天使》系列则回归到自我精神空间的深度探索,如何从本质进行自我的建构,如何达到饱满至无我的状态。

崔岫闻《地下铁》视频 186′ 39″ 2002年

  崔岫闻自2009年开始进入到精神阶段,如《真空妙有》、《神域》等,这时的崔岫闻更关注精神空间和人的关系形态,像是一个精神的对话,向内看,回归到自我,如崔岫闻本人所言,“你要跟一个精神的载体对话,那你就要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找一个对象,把它抽离出去放在内在的空间里跟自己对话。”而《神域》毅然成为了崔岫闻转型期的代表作,就像当年的《洗手间》一样,这个转折点是崔岫闻从精神阶段进入灵性的能量阶段的通道,反映一个人作为独立存在的时候如何通过精神通道与这个世界链接。这种灵性的能量似乎天生而来,只是每个人能够感知到的、可以沉浸其中的能力不同。《神域》的创作过程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更像是一个人类学实验,一百多个模特即被测试者不论年龄、职业,每个人的感知和接受灵性的能力不尽相同,社会化标签、界定标准对此并无影响,它更像是一种直觉,自然而然的信仰和归属。

  自2010年以后,崔岫闻逐步进入精神化、抽象的视觉表达空间中。2014年的《轮回》中,她也将逻辑思维和画面结构的控制运用到了极致,画面本身的节奏延伸至作品与观者的关系,尽管视觉材料仍是具象的物质,但已然从具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对世界的认知更为理性、充满逻辑、完整有力,转化为独立的“自性”,这其中多少有些佛学的理念,尽管崔岫闻表示自己并非一个传统意义的修行者,但在崔岫闻的创作历程中,这些视觉的呈现与转换,不断的打破与重塑,这是对生命的觉知,也是她探索个人精神路径的另一种方式。

崔岫闻《TOOT》视频3′ 33″ 2001年

  ART HONGKONG 对话崔岫闻

崔岫闻 摄影 魏云峰

  ART HONGKONG:您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以后,来北京闯荡,那时的大环境相对闭塞,大多数人毕业后寻求的是自身的安稳,比较倾向于选择稳定的职业,您为何会选择北漂呢?

  崔岫闻:我需要艺术创作来进行自我表达,不管在哪儿,时时刻刻都在表达,而北京有这样的学习平台和气氛,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是完善自我表达的一个需要吧。而且美院的学习经历非常重要,经过这样的一个学习阶段以后,我会更加深刻或者尽量比较全面的思考,怎样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个表达背后所需要的动力是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ART HONGKONG:您在上学的时候有受像“85美术新潮”的影响吗,您的创作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呢?

  崔岫闻:“85美术新潮”对我来说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背景信息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艺术家肯定需要了解历史的脉络,但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精神体系则更为重要。我的知识和精神体系除了学校学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哲学、佛学的学习部分,当然人类历史、艺术史、社会学、宇宙观等等我也都会涉猎。

  ART HONGKONG:《玫瑰与水薄荷》之后的重要作品就是《洗手间》,后来您还画一些有性别关系的作品,但不像《玫瑰与水薄荷》这么直接?

  崔岫闻:其实每个阶段的艺术创作都是自我生命结构建构的过程,我们对世界的未知是因我们的生命结构里面的缺失。这个世界太丰富了,我们仅用知识来判断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建构自己的独立思考体系和精神体系,这样你才能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到我们未知的那种可能性里面。

  ART HONGKONG:您的作品中出现了单个的女孩形象,您试图营造小女孩这种单纯、优雅的感觉,而不是用其他方式去处理这个小女孩,是因为您比较欣赏具有这样气质的女性吗?

  崔岫闻:我欣赏的女性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现代舞之母邓肯,另一个肯尼迪夫人杰奎琳。我觉得邓肯就是比较独立、能够坚持自我的思想和精神特质的艺术家,不畏惧挫折,并将这些作为艺术的过程呈现。而杰奎琳则是对生活有驾驭能力的又不缺少艺术鉴赏能力、思想能力的女性,建筑设计师扎哈,她创造力的天赋难以企及,这些女性特质都是我所欣赏的。

崔岫闻《三界》摄影L:560×96.98cm,S:350×60.61cm 2003年

  ART HONGKONG:有些画面景色,如《真空妙有》系列您是如何去选择的?

  崔岫闻:景色其实和记忆有关,比如我上学的时候,东北特别冷,可能当你要创作这个系列作品的时候,你的生活经历中,有一个精神的可能性触发了你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继而你就打开了那个视域空间,找到了和你心灵场域相符合的地方。

  ART HONGKONG:媒体上常说,您刚来北京的时候多么不容易,有夸张的成分吗?

  崔岫闻:那是不容易,跟你的欲望比是不容易。那是仅够温饱的时候,但如果你去多挣一些钱,你就没有创作和阅读的时间,没法保证入与出,这不是金钱的平衡,而是精神上的收获和付出。

  ART HONGKONG:您觉得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人们对您外表的认可对您的艺术大展是一种推力还是阻力?

  崔岫闻:相对于艺术创作和外貌本身,即便是外貌的肯定也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创作本身,即你得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发散出去,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当人们看到你这个载体所呈现的思考、表达、思想结构、精神体系,对这些你所传递出来的能量产生共鸣,才会通过艺术了解你,而不仅是“外貌美丽漂亮”。

  ART HONGKONG:您最痛苦是什么时候,是如何度过的?

  崔岫闻:我只要觉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开始艺术创作,一进入到创作状态,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崔岫闻《2004的某一天No.2》摄影L:304×93cm,S:61×205cm 2004年

崔岫闻《天使No.4》摄影L:290×151.1cm,S:170×90.92cm 2006年

崔岫闻《神域》视频22′ 2010年

崔岫闻《轮回No.14》烤漆铝合金、布面丙烯 150×100cm 2014年

崔岫闻《轮回No.9》布面丙烯 180×280cm 2014年

  专家评语

  张子康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艺术评论]

  崔岫闻是年轻艺术家里很有思想的艺术家,在女性艺术家中尤为擅于思考。她的潜力很大,总是有很多创新的东西出来。这两年,她做的作品更追求意境上的东西、注重精神层面的表达。看了令人震撼和震动,我觉得是个飞跃。希望她能够不断地在艺术上进行探索、推进艺术创作的后劲儿,因为她还年轻,这样不断发掘自己一定能到达更高的层面。

  巫鸿 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艺术评论]

  崔岫闻的胆子很大、很成熟,潜力也很大,所以当我看到《神域》这个作品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这就是属于崔岫闻的东西。对于这种不管是对女性或是现在困扰着男性的心理过程,她向来是特别有感觉的。另外,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崔岫闻这几年的创作始终在放宽,原来是比较注重性和女孩子,往往有一种个人经历的东西在作品里面,现在则是更关注人的处境、感觉,视野拓宽了许多。

  贾方舟 批评家、策展人[艺术评论]

  从她最早的作品《洗手间》到现在,她自身在思想的深度上,对当代人关注的层面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都更深入。《神域》这个作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她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忘我的状态,此时人面对的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自身。人进入自身幻想的忘我的状态,在想象的世界里和现实世界是分离的,而我们作为现实世界的观众看着她们是很有意味的想象,我觉得艺术家能这么做作品,反映出了她对人性的特殊挖掘能力。

  王端廷 批评家、策展人[《灵魂之爱》项目公共评语]

  崔岫闻是我国当代艺坛为数不多的具有强烈理性主义精神、能够将艺术探索的触角深入到灵魂层面的女艺术家之一,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她的创作带给我们超越红尘、追求崇高的力量。

  凯伦·史密斯 国际艺术策展人、批评家[摘自《评崔岫闻》]

  倘若我们能把视线从表面的神秘感中抽离出来,就能看到所有错综复杂的构思和设计背后单纯而直接的结构,这也就是崔岫闻作品的成功处之一。

  俞可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策展人[艺术评论]

  没有什么比物质利益更作用于今天的生活,过去那些文化中的震荡与激情日趋单薄,渐渐远离了艺术作用于人的精神抚慰。但好在有崔岫闻这样的艺术家,她以一种思想的方式,来探究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内心深处的需要。她从她的角度提示我们:在现实层面和物质范畴之外,还有我们不曾留意却肯定存在的某种状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飘渺无尽的空间,它游离开实际和功用,却影响着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她将梦的体验放在公共空间,通过一种分享的方式,引发人的思考:在这样一个物欲化的时代,人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刘礼宾 批评家、策展人[《灵魂之爱》项目公共评语]

  终于有艺术家有能力面对灵魂,冥想,能量,思想……崔岫闻!您终于!

  一种源自内在感悟的自信正在出现,从苏州美术馆的装置到《灵魂之爱》,很多观众可能还不能走入她的世界,感悟到崔岫闻的转变,以及她对所谓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但是已经发生,她使人明显感觉到一个新的纬度的出现,从视觉语言的批判性,到中国艺术家的主体建构问题,祝贺并期待!

  皮力批评家、策展人[2013年“IU-我和你”苏州美术馆研讨会评语]

  中国当代艺术过于强调社会体验,艺术家希望做切割,而崔岫闻就做得很彻底。她认为其作品的特色并不是单纯的极少主义。

  [法]米歇尔·努里萨尼 法国批评家、策展人[摘自《我们梦想的材料》]

  90年代末在上海和北京的所有艺术家中,我们非常激动能够发现徐震、杨福东、冯梦波等,10年后,他们依然保持创造力,当今,崔岫闻是其中最突出的艺术家之一。当其他人被盲从和金钱所吸引时,她的特立独行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是她的幽默感、她愉快的随意性、尤其是她显而易见的自由,让她与众不同。

  王南溟 批评家[摘自《录像:文化与公共生活》]

  崔岫闻冒险拍摄了这段场景,等于在向社会提供了一份建议,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与其如何打击这一行业还不如去如何管理这一行业,这样也许更利于社会的有序化,这表面上只是一个怎样对待色情业的问题,而其实质是如何对待“性权利”的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讨论。

  本文原载于《ARTHONGKONG》杂志2016年1-2月刊,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彭馨雨、陈亚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