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八大山人:他给世界了一个大大的白眼

八大原名朱耷,中国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著名画家,清代早期画坛“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号。他出生于公元1626年,死于公元1705年,是明朝(公元1368——公元1644年)皇族后代。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的他便装哑扮傻,不和任何人说话,23岁出家当了和尚。八大的身世使他内心非常痛苦,然而他又不能将心情宣泄给外人,于是他将它转化,最终以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图一

八大的画古怪,气氛冷漠,大多数是隐喻画,主要传达一种心绪。这种心绪隐喻画与有所指的政治隐喻画有所不同,它更富有美学意义。八大喜欢写诗,他的诗常题在画上,八大有一次画画题诗:“墨点无多泪点多”,这句话正是他对自己隐喻画的美学概括。八大将中国绘画美学中重写神、重写意、重文学趣味的传统发挥到了极限,使隐喻画真正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画种。

图二

他的山水画主要是水墨作品,他学习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但有自己的特色。八大山人的用墨与董其昌不同,使用干笔能画出滋润的效果。他的花鸟画成就特别突出,也最具个性,他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将物象人格化,寄托自己的感情。他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当僧人时属于早期,主要画蔬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画面比较精细工致;50岁到65岁是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欢画鱼、鸟、动物形象,用笔挺劲有力;65岁以后是晚期、艺术逐渐成熟,造型比例夸张。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一副受欺压不屈服的情态,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我的写照。

图三

八大山人的画在清代早期影响并不太大,但他对后来画坛影响是深远的。他的艺术成就,没有俗套,自有创造。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深受他影响。

图四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部文人抗争史。明末清初,有这么一个名字引人注目,他叫朱耷(1626-1705)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他另外一个名字“八大山人”(下简称“八大”),他和石涛等人并称为“清初四僧”,而“八大”另一个难以被人遗忘的烙印是“明宗室”血统: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几乎得到永乐皇帝半壁江山)的九世孙。

图五

“ 八大”的画非常简单,常常是一张白纸,两三笔,甚至两三个墨点就完成了。这其中透露出一种古怪、荒诞的感觉,八大很多画中鱼鸟眼睛的表现方式只是圆形中一点,但表达出的似睡非睡、漠然、冷眼看人间的眼神使人一见难忘,那是八大最显著的标志。

图六

图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