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北京故宫所藏《研山铭》之真伪考证

北京故宫所藏《研山铭》之真伪考证
上海交通大学朱绍良导师班 金亮

undefined

图1 北京故宫所藏《研山铭》卷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米芾书写的大字行书《研山铭》帖, 这幅作品没有原书者的名款,依据帖后米芾之子米友仁的鉴定题跋,认为是其父米芾所书。

但是对于这幅作品,世所争议极大,古书画鉴定专家启功先生、徐邦达先生称其为米芾真迹,而傅熹年先生指出王庭筠及米友仁的题跋存疑,故宫前副院长称此作品需被冷静思考以免贻误后人,更有当代书画名家范曾先生称其为“市井恶札”伪本。[注释1]

关于这幅作品的真伪展开了沸沸扬扬的争论。笔者希望通过一些具体的分析,给出个人对此作品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米芾、研山铭、研山图、内府书印、绍兴御府收藏印

作者简介: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后定居江苏镇江。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苏黄米蔡”“宋四家”。号火正后人、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又称“米襄阳”、“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曾任礼部员外郎,因擅书画,精鉴别,被宋徽宗召为书画博士。米芾的书法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以行书成就最大。苏东坡盛赞其“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注释2] 在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之中,米芾最为突出。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以及著名的“米点皴”,为后世人不断摹仿临学。

作品介绍: 《研山铭》帖,行书书法作品,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共三十九字,上书“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宝晋山前轩书。”以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曾被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收藏,后经清代诸家,流传于海外日本。米芾的大字作品传世较少,当2002年某拍卖公司从日本有邻馆征集到此幅作品并决定拍卖之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以定向拍卖的形式,由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的高价拍得,归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米芾酷爱奇石,曾拜石为兄,由此被人称为“米癫”。此幅作品主要描述的是米芾曾拥有的一块研山,为南唐后主遗物。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书,曾记载了米芾的“自作记”和所附的研山图,“自作记”中说:“右此石是南唐宝石,久为吾斋研山,今被道祖(薛绍彭字道祖)易去,……此石一入渠手,不得再见。毎同交友往观,亦不出示,绍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笔想成图,仿佛在目,从此吾斋秀气不复泯矣。崇宁元年八月望,米芾书”。[注释3] 《研山铭》卷中亦配有一幅研山图,与《南村辍耕录》中的研山图极相似。《研山铭》的行文内容也恰似米芾怀念被薛绍彭所易走的研山石。

undefined

图2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所记研山图

米芾的书法师承极多,在其《自叙帖》中曾提到,从最早的颜体开始学习,而后喜欢上柳体,并不断临习。又因为得知柳体出自欧体,遂又开始研习欧体。之后,又学习褚遂良的书体。在遍习唐人法书之后,又接受苏轼的建议,改学晋代的二王,并且到处寻访晋人法帖,并将自己的书斋改名为“宝晋斋”。除此之外,米芾还师法过段季展和沈传师等人,可谓集采众家所长。中年时期米芾的字体已开始追求多样的变化,而到了晚年(50岁之后),书法已自成一体,展现出老辣、奔放、激昂、不羁的特点。

根据米芾的书法特点,笔者将首先从《研山铭》的书法作品本身来进行分析,并与米芾传世的其他书法作品做一些对比。当然对于书法作品的分析离不开书法的三要素:点画、结构、章法。
  • 点画:

点画也即笔法。米芾的笔法强调锋势郁勃,笔锋或露或藏,中侧锋并用。反对过分依照唐人刻意地藏头护尾。

1、“道”字的走字底所用捺笔,也称为磔。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称:“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注释4] 米芾的捺笔,先是以逆锋入笔,落纸后折锋翻笔,向右行至中段时,稍有停顿蹲笔,然后继续向右略偏上捺出笔锋。正是所谓的“一波三磔”、“贵三折而遗毫”(如图3)。

undefined

图3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取自《清和帖》,右字取自《三吴诗帖》
2、对于部首宝字头,以向上藏锋落笔,回锋朝下按形成饱满的点后即向左上收起,顺势再从左侧的竖点落笔,起笔后向右勒出横划至最右侧直接回折出锋。
不同之处:下半部的贝字,左撇《研山铭》出锋,而《清和帖》不出锋(如图4)。

undefined

图4 左字取自《研山铭》,右字取自《清和帖》

3、“研”字的左半部分“石”字,以逆锋起笔,向右短行后直接向左下方斜笔而下,回锋收笔后顺势写“口”,但“口”字下端不封。
“研”字的右半部分“开”字,起笔以竖锋轻落入纸后重顿,回锋后顺势向下联笔写第二横,再向左上回锋后顺势而下作短竖撇,最后一笔长竖笔回锋收笔(如图5)。

undefined

图5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取自《虹县诗》,右字取自《蜀素帖》
4、“云”字的“雨”部,提笔藏锋,笔锋带波磔,在右端转折处作环形向内勾出,外圆内方(如图6)。

undefined


图6 左字取自《研山铭》,右字取自《三吴诗帖》

5、“五”字最后一笔以极陡之势上挑,在右半部形成一个三角之姿(如图7)。

undefined

图7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取自《珊瑚帖》,右字取自《葛君德忱帖》

6、“水”字,以直锋入纸,竖勾时向左带出圆弧的波状勾,然后再斜向左上连出第二笔(如图8)。

undefined

图8 左字取自《研山铭》,右字取自《书杜甫题王宰山水》

7、“前”字上部左右两点拉开间距较大,气势开张,笔势连贯。上部右侧的点,笔势向左斜下,下探较深。
下部的月字,在左边的竖笔完成向上收锋后直接向右侧作竖勾,月字的顶部基本形成尖角(如图9)。

undefined

图9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取自《竹前槐后诗》,右字取自《晋纸帖》
8、“出”字,以露锋入笔作竖笔,接下来以一笔浓墨连笔完成。运笔直如米芾所自称的“刷书”的味道(如图10)。

undefined

图10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与右字均取自《晋纸帖》
9、以下三个字的用笔,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有一笔是斜下细挑而出,用笔极其险峻,而力含千钧(如图11)。

undefined

图11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取自《珊瑚帖》,右字取自《清和帖》

从上述笔法分析来看,《研山铭》的笔法与米芾在其他代表作品中的笔法基本一致,个别笔法有露锋与藏锋的不同,但极其正常。米芾的用笔变化多端,所谓“八面出锋”,并非指每个字的每一笔都出锋,而是指他的笔法变化多,露锋与藏锋完全取决于作品创作时的需要。

二、结构:

结构也即结体、结字,米芾行书的结体往往并无定法,因势赋形,使得作品中充满了其个人的气魄与力量。

1、字体的平正欹侧:
米芾的字体很多都会存在左低右高,甚至向左倾斜的情况,右半部分的字体往往尖耸而高出左半部,称之为“以欹取势”(如图12)。

undefined

图12 左侧两字取自《研山铭》,右侧两字取自《蜀素帖》
2、字体内的大小结构:
《研山铭》中的“前”字,上半部的“草”几乎占到整个字体的二分之一,这在《蜀素帖》和《晋纸帖》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字体(如图13)。

undefined

图13 左字取自《研山铭》,中字取自《蜀素帖》,右字取自《晋纸帖》
3、字体内的布局留白:
《研山铭》中的“崐崘”两字的左偏旁的山往往位置很高,超过字体的中段,而给下段留白。这与《蜀素帖》中的字体结构非常相似(如图14)。

undefined

图14 左侧两字取自《研山铭》,右侧两字取自《蜀素帖》
4、字体的外形结构:
米芾的很多字会呈梯形结构,比如《蜀素帖》与《竹前槐后诗帖》中的字,这与《研山铭》中的“挂”和“痕”的外形结构很相像,中宫较紧,向外扩展,极具气势,(如图15)。

undefined

图15 左侧两字取自《研山铭》,右侧两字分别取自《蜀素帖》与《竹前槐后诗帖》

三、章法:

章法也即整篇行文的布局,包括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行与列之间关系的合理安排。米芾在章法上避免事先的刻意安排,而是根据笔势,随时随地作调整,既保持了米氏书法自由奔放多变的特点,又在整体上真正具备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以米芾的《珊瑚帖》来说,起首的第一列中“张”与“僧”这两个字,如果单独拿出来看,会认为这两个字几乎倾斜倒地,然而放在整列中,可以发现米芾的布局非常巧妙,“张”的右下部分的空白处由“僧”的右上部分延伸支持住了,而“僧”字空出的右下部分即由“繇”的右上部分延伸支撑住。“天王上有”这四个字明显变小,而且“天王”二字重心倾右,“上有”二字重心倾左,上下正好形成了稳定的行文结构,而使整体具备跌宕变化,欹侧多姿,大小字错落有致,既有极强的韵律感,同时又全在书者高超的控制之中。
这样的例子,在米芾的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乡石帖》中的“新得紫金右军”在章法布局上亦有相同的手法。
对比《研山铭》,起首的“五色水浮”这四个字的排列,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章法布局。

通过对书法本身的分析判断,《研山铭》中的书法无论是在点画、结构还是章法上,都与米芾的书法特征有着极高的吻合度。接下来,从《研山铭》中其他的辅助信息,包括题跋、配图、钤印等,来作进一步的研究。

四、题跋:

引首的题跋是日本前首相犬养毅所题“鸢飞鱼跃”,卷心左侧紧挨着后隔水的,是金代王庭筠的题跋。王庭筠出生的时间在米芾过世之后的四十多年。王庭筠的字体师法米芾,存世真迹极少,目前较为可靠的有《幽竹枯槎图》以及《风雪杉松图》上的题跋。与之对比,可以发现《研山铭》上的王庭筠题跋与其书法特点并不吻合。由此来看,傅老所提出的《研山铭》上的王庭筠题跋为伪跋的看法是正确的。

undefined

图19《研山铭》王庭筠题跋

undefined

图20 《幽竹枯槎图》王庭筠题跋

undefined

图21 《风雪杉松图》王庭筠题跋

此卷中另有米友仁的鉴定题跋。宋高宗南迁,米芾之子米友仁成为宋高宗的书画鉴定顾问,在继承其父书画技巧的同时,其鉴定水准也颇具功力,在诸多传世名帖绘画中多有他的鉴定题跋。通过对比米友仁在其他书画作品上的鉴定题跋,可以看出《研山铭》上的鉴定题跋,虽然字体字形很接近,但是笔势不符,笔性僵硬,属于后人摹描。

至于另外两位清代陈浩和周于礼的题跋,因年代过晚,对于此作品的鉴定无实质参考作用,所以不在此一一细究。

五、配图:

《研山铭》在“王庭筠”的题跋之后配了一幅研山图,有篆书题跋“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画面正中研山奇石图的各部位以隶书标明:“华盖峰”、“上洞口”、“方坛”等奇石各部位名称,以及“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于其间”、“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的描述说明。

undefined

图23 《研山铭》中的研山图
米芾的画作虽然传世极少,但以米芾的书法特点来说,其绘画用笔线条不应该像此幅研山图这般的羸弱。参考米芾在《珊瑚帖》中所绘的珊瑚(如图24),虽然造型简单,但是线条充满张力,奔放,构图大胆,完全不是此幅研山图细弱的线条所能匹对的。即使是米友仁,绘画技巧及风格传承其父,形成独特的“米家山水”以及“米点皴”,与此幅研山图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画中篆书与隶书的用笔细弱无力、犹豫不决,更遑论是米家的风格,当为后添的伪画。

undefined

图24 《珊瑚帖》中米芾所绘珊瑚

在这幅研山图的左右两侧出现了骑缝的“内府书印”,以及双龙印和“宣和”连珠印。接下来,笔者将对这幅作品的钤印做一些分析研究。

六、钤印:
  1. 内府书印:

研山图的两侧各钤盖有一枚“内府书印”九叠文骑缝印,属于同一枚印章所钤盖。而在《研山铭》书法卷心的中间靠上,即补书小字“厚坤”的位置,也盖有一枚“内府书印”九叠文印,但是与骑缝的“内府书印”有着明显不同,是另一枚不同的印所钤盖。“内府书印”是南宋高宗所用的藏印,如果此印无法确认是真,那么钤印所盖作品的真实性就存在一定问题。

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以及《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中总共找到三枚“内府书印”可作为标准件。其中一枚是田字格印,与《研山铭》的这两方印完全不同,故不在参考对比之列。现将另两枚标准件钤印与《研山铭》做对比(如图25)。

“1”号部位“内”的两肩弧度与标准件完全不符。
“2”号部位太过于平直,而标准件都微下右下弯。
“3”号部位也是平直的线条,标准件的线条微下左下弯。
“4”号部位是平直的直角,标准件此处的角度弯曲弧度较大。
“5”号部位与标准件对比也有明显的不同。

undefined


图25 《研山铭》中的“内府书印”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和《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的标准参考件对比图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研山图上的“内府书印”,还是《研山铭》书法卷心上的“内府书印”,均与所能查找到的宋高宗“内府书印”标准参考件不符。

2、“宣和”连珠印:

在研山图的右下方有一枚“宣和”连珠印。“宣和”连珠印也是宋徽宗的收藏印,通过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中的标准件对比,也可以明确判定其为伪印(如图26)。

undefined

图26 左印取自《研山铭》,右印取自《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下》

3、双龙圆印:

研山图正中靠上位置还有一枚双龙印,同样经过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对比,这枚印与宋徽宗的双龙印也不符,属于是后添的伪印(如图27)。

undefined

图27 左印取自《研山铭》,右印取自《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下》
通过对研山图中上述的“内府书印”、“宣和”连珠印、双龙印的分析比对确认,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研山图是后添的伪图,与北宋徽宗的内府收藏无任何关系,也不可能是米芾所画。

在《研山铭》的书法卷心中还有其他几枚重要的钤印,属于南宋时期,“绍兴”连珠印、贾似道的“封”字印和“悦生”印。接下来将继续进行一一分析与确认。

4、“绍兴”连珠印:

“绍兴”连珠印在绍兴御府印中无论是种类还数量都占据第一,是南宋绍兴御府收藏印中极其重要的一方印。牛克诚先生在《绍兴御府印的形态研究》一文中,将“绍兴”连珠印分为四型十六式。《研山铭》中的“绍兴”印归属于A形I式。[注释5] 经过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对比,《研山铭》上的“绍兴”印与《褚遂良摹兰亭帖》上的印吻合一致,应该判断为真(如图28)。

undefined

图28左印取自《研山铭》,右印取自《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下》

5、“封”字印:

“封”字印为南宋权相贾似道所有,此印曾用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黄庭坚《松风阁诗》中。《研山铭》中后隔水处的“封”字印的左半边已漫漶不清,从此印的右半边来看,其与《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松风阁诗》中所用的“封”字印并非完全吻合(如图29)。

undefined

图29左印取自《研山铭》,中印取自《松风阁诗》,右印取自《虢国夫人游春图》

6、“悦生”葫芦印:

“悦生”葫芦印也是贾似道的收藏印,同样也曾用于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在《研山铭》本幅书法卷的前后隔水处各有一枚“悦生”葫芦印,但是通过对比,《研山铭》上的这两枚“悦生”葫芦印都与《松风阁诗》上的贾似道“悦生”葫芦印存在不吻合的地方(如图30)。

undefined

图30左印取自《研山铭》后隔水处,中印取自《研山铭》前隔水处,右印取自《松风阁诗》

如果《研山铭》的书法曾被收入南宋内府,那么作品上是否留下绍兴御府的收藏印,以及收藏印的钤盖方式,会成为关键的辅助判断依据。在牛克诚先生的《绍兴御府印的形态研究》一文中提到,从历代著录和传世作品来看,绍兴御府用印既有单个印的独自钤盖,也有二印、三印或者多印的组合使用。而在苏、黄、米、蔡以及薛绍彭等人的杂诗赋书简的真迹上往往会使用二印组合,而且基本都是“内府书印”与“绍兴”连珠印的组合。其中“绍兴”连珠印A型I式基本用在卷尾的文尾下方或者末行左侧。[注释6] 这与《研山铭》中的“绍兴”连珠印所处位置吻合(如图31)。

undefined

图31 《研山铭》中“绍兴”印钤盖位置
“内府书印”有田字格印和九叠文印两种,各自的使用方式有很大不同。田字格印基本只用于本纸与前后接纸或隔水间的接缝处,而且大多位于左右两个上角,例如《珊瑚帖》。九叠文印主要印于卷内本纸自身的接缝处。[注释7] 反观《研山铭》的卷心与前后隔水接缝处并无“内府书印”田字格印,但是可以明显发现此卷书法几乎顶天立地,而研山铭三个字又几乎紧贴前隔水,米芾书写时即使再癫狂,也不至于如此紧靠着纸张边缘书写,唯一的可能是原作曾从南宋内府原装裱上被裁切下来,同时把“内府书印”田字格印也一并裁切掉了。而居中“厚坤”两小字边上的“内府书印”九叠文印,看似位置合理,但其实卷内这一位置并非是本纸自身的接缝处,而是本纸的折叠印痕,根本不需要钤盖九叠文印。此印已经考证为不真,那么极有可能是后人觉得此卷少了重要的“内府书印”,而对此印的钤盖作用又不甚了了、一知半解,所以画蛇添足地在这一位置加盖了此一仿印,此为弄巧成拙而已。

综合上文所有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如下:
  1. 故宫博物院所藏《研山铭》书法与米芾的书法吻合度极高,可判断为米芾真迹。
  2. 本幅中的绍兴御府收藏印为真,可以证明此作品曾被收入过南宋内府。
  3. 卷中的研山图以及王庭筠和米友仁的题跋都是后添补加的伪作。
注释:
[注释1] 《尘埃洗尽辨媸妍——米芾《研山铭》辨伪》,范曾,《中国书画》2003年03期
[注释2]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注释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
[注释4] 《笔法诀》,李世民
[注释5、6、7] 《绍兴御府印的形态研究》,牛克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