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给父亲的速写[之一]

  关于我父亲王怀庆作品的文字多,写他本人的文字少。大概知道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容易,而知道一个艺术家琐碎的个人历史是不大容易的。

  我的父亲1944年生于北京,恰逢阴历小雪这一天,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祖母那年已42岁了,因此父亲有两位兄长,一个姐姐,都年长他不少。我的两位伯父,从今天的观点看,都是绝对的“酷”青年,一位热衷当演员,做导演,一位热爱绘画艺术。这在时局动荡的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实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我的父亲小小年纪就跟在了二位兄长身后开始了“艺术的游戏”。而这种基于个人兴趣与纯真热情的“游戏”竟诱导着兄弟三人先后进入了一流的艺术学院,从而真正确立了他们各自的人生方向,父亲从此便与画布、画笔、颜料……没有分开过。

  与其它同龄人一样,父亲的青年时代处于一种特异的历史境况中,而经过那样一个革命的、运动的、阶级的、削弱个体价值的年代,在内心深处他有意无意的坚持着某种个人的喜好与品位。我出生时,他从汉代乐府的情诗《江南》中选取了“莲叶荷田田”的最后二字作为女儿的名字,使我至今仍觉得与我同代人的大多数名字相比,欠了些斗争与力量,多了点情怀与绵长。大概这就是艺术家的天性吧,也许比时代落后了,也许比时代超前了,总之,到我懂事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状态发生着分分秒秒的改变,一个更个人化,更个性化的时代来临了。天时、地利与人合,80年代初,父亲对绍兴特别是鲁迅故居的游访激发了他一种注定的艺术灵感:在黑与白之间,在东与西之间,在似与不似之间。

  画如其人,一个艺术家作品的完整呈现正是这个艺术家个人的完整呈现。我的父亲对万事万物的理解总是黑白分明,严谨不苟。他的日常生活平实单纯,不善社交应酬,闲暇之余喜欢和母亲看看古董散散步,无论身处何地,都喜按时休息,没有所谓艺术家式的昼夜颠倒的生活。父亲祖籍山东,各类家常面食是他的最爱,“面”最易使人发胖,这点在他身上却不灵验,从少年至今已年过花甲,只是一个字:瘦,似他画作的缩影,没有累赘腴肉,始终凝聚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炼与坚韧。

  我常凝神于父亲画作中那些空白,不知他的人格是否得益于此种中国画论“既白当黑”的原则。他对于人情世故中很多与生俱来的空白感,确实让他始终拥有一颗难得的童心:为营救一只跌入风道的小猫,父亲将家中三层完好的墙面全部凿出大洞,双手戳破还全然不顾,一天之内竟自制了好几种营救工具……我以为追求童心的人多半是因为没有童心,因为即便是游戏,儿童从来都做得认真严肃,专注投入,正象父亲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我想这一点正是他这个人最大的造化。

作者:王田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