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 要:王少毅自幼耽迷绘画,中西杂璧。1994年,王少毅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康恰连柯、张华清油画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学习,既是源于他的内心需求,同时也促成了他日后绘画风格的转变。
“孤独的牧羊人在山顶上,孤独的牧羊人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听到,牧羊人清晰活泼的歌声……”
一如天使把耶稣降生的喜讯,独独选择报给那些卑微的牧羊人,有一天,一个“城里人”冥冥中仿佛听到了山顶“孤独的牧羊人”嘹亮的歌声,从此“一箪食一瓢饮”,一心一意地住到了沂蒙山深处,专心写生创作,一去就是十七年。
一片青石,一泓碧水,一群山羊,一个个淳朴的牧羊人,艰苦的生活,却让这个城里人乐而忘返。
十七年后,他带着他的百余幅画作和比画还要多的故事走出大山,走进山东省美术馆,开一个叫“上帝的牧羊人”的画展。
画中沂蒙山“牧羊人”的孤独背影里,逐渐重叠出他的独行背影,他的名字叫王少毅。
走进大山的城里人
王少毅自幼耽迷绘画,中西杂璧。1994年,王少毅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前苏联功勋艺术家康恰连柯、张华清油画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这次学习,既是源于他的内心需求,同时也促成了他日后绘画风格的转变。
康恰连柯讲究画面拙糙中闪显灵动,三维中见气流疏阔。王少毅深得其诣。从此他的画便有了闪跳的姹紫嫣红。
多年以后,他的另一位恩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江苏油画协会会长、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华清老先生,这样评价他:十几年来,少毅,你写生创作,创作又写生,循环往复的实践,笔耕不辍,运用彩色与造型艺术语言和灵动的笔触,把自己的直接感受所想所思,熔铸于绘画作品中。因此,你的这些画作令人感到亲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们体悟一个清晰的精神世界。从你的许多作品中,我感觉到你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的升华,艺术实践的丰富,力求把西方艺术之精华与东方传统文化的意蕴相融合,开创富有个性的艺术风貌。
而正是学习期间,张华清老师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要想画好画,从写生开始”,让他从此踏进了沂蒙山,一“隐”就是十七年。
牧羊人和羊群教会了我画画
在漫山怪石嶙峋、峰岭杂陈的沂蒙山深处,在明明觉得不可能通过的陡岩峭壁中,偏偏壮硕灵巧的山羊就这么跨过去了,随后,牧羊人也居然“莫名其妙”地“走”了过去。在艰苦的环境中,牧羊人磨练出了特殊的生活技巧,艰苦中突然有了壮丽的美。
王少毅说,在沂蒙山写生的日子里,最初是孤独的牧羊人和一群杂色的山羊偶尔闯入他的“画面”,有时疾速,有时安然,而牧羊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总是一副悠然满足的表情,仿佛因为沐浴了更多的阳光,呼吸了更多的山风,甚至是雨露风霜,才有了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无论春夏秋冬,牧羊人和山羊必然会在山里走一遭的,山民并不唱歌,而一个大声呼喝羊群的声音,一个招呼声,足以让王少毅觉得温暖、期盼,后来,王少毅就专门守在他们早出晚归的必经之路写生创作。“看着孤独的牧羊人赶着杂色山羊,日出上山、日落下山,我感觉到的是‘每天的生活在流失’,这给了我巨大的心灵撞击,每次见到内心都有创作的冲动。”王少毅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睛里闪耀出虔诚的光芒。
在大山深处,他画了多少幅牧羊人和羊群,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牧羊人和羊群教会了我画画”,王少毅如是说。
以画笔捕捉大山的灵感
由于患有强制性脊椎炎,巨大的疼痛,让王少毅夜不成眠,往往只有在凌晨和中午才能勉强入睡,一天只能画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站着画画超过10分钟对他来说,都是极奢侈的。
而牧羊人和羊群却始终是运动中的,往往理想的画面转瞬即逝,要捕捉到一定要“快”。长年的坚守与扎实的素描基本功,让王少毅练就了一项“独门绝技”。在羊群和牧羊人经过的一刹,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支铅笔在素描本上“上下纷飞”,已经将这一瞬间成功“捕捉”,回头就可以细细地用油彩描绘。他的学生,开玩笑说:王老师的一支铅笔,比照相机还快呢。
一般画家采风、创作都是在自然光条件下完成,受身体条件的限制,王少毅常常采风之后,要在白炽灯下作画,这就要求画家对色彩有极强的敏感与把握,长期的训练与坚持,让他克服重重困难,练就了任何灯光下都能把握的本领。
“你画的像我们的生活”
问到他的理想,他乐呵呵地说“能吃饱饭能动手画画足矣。山里人的食物,都是‘绿色食品’,果腹是没有问题的”。
十几年生活在大山里,住在山下村落的茅顶石屋里,吃的是粗粮热粥、四时野菜,穿的是山里人的老粗布棉衣,山民住哪他住哪,山民吃啥他吃啥,山民穿啥他穿啥。就这样,王少毅信步随缘,在三步一景的大洼逮哪画哪。
长此以往,这个省城来的“城里人”蜕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山里人”,也成了山民眼中的“自己人”。刘老汉放了一辈子羊,满面沧桑、破衣烂衫,独特的形象,总是能吸引每年春秋来了又走的写生人的注意。“只有王少毅能画我”,老头很倔强,别人画他,他觉得是“瞧不起他”,只有王少毅,让他觉得是尊重他的“自己人”。
无论沟壑阳坡、阴晴雨雪,独行作画的王少毅,早已成为山里人见怪不怪的风景。或许是潜移默化间,感染了山民,高兴了,山民会驻足观看许久。有一次,有个山里汉子看他作画,看了许久许久,突然说“我也想画”。王少毅把画笔转手递给他,画成,却让王少毅吃惊不小,色彩的运用与构图,拙朴却天成,甚至不比美院的大学生差。
山里人淳朴,也睿智。王少毅画风粗砺,并不去强调细节的逼真,山里人却能看得懂,山里的牧羊人说“你画的像我们的生活”。
春去冬来,一只只画笔在他手中变残,一卷卷画布在他手中成为油画,已过中年的王少毅,鬓间已见白发,他画布中的牧羊图,经十七年的岁月沉淀,今天再欣赏,你会读到羊背上更多的阳光、林木间更清的山风、岩石间更多坚强的意志、牧羊者额头上更多生活艰辛、大自然赋予生活的更多浪漫……王少毅是用真诚、毅力、灵感、情趣,以他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国画的元素,写意的手法,印象的色彩,以色彩之间的交融、对比,在画布上诉说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对友情的倾诉,对真情的感动。大自然的生命力在他的画布间流动、弥漫,一个真正热爱油画的人,也一定会在他的画前伫立、感叹!
画家简历:
王少毅,职业画家。山东当代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济南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济南市青年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1980年从部队转业至济南市工人文化宫任专业美术师,当年参加全国宣传画展获一等奖,同时获山东省一等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任职期间,作品数次入选全国美术展并多次获奖,对色粉、速写、油画均有较高的造诣。
1994年进入康卡连柯国际艺术研修班进修学习,对印象派和表现主义有了全新认识并深受影响。
1999年,作品《河殇》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山东省内油画展、风景展、写生展多次参展并屡获好评。
2005年,色粉作品《绽放》系列入选全国水彩水粉展,荣获一等奖。
2007年,作品《秋雨》获北美艺术家联合会金奖。
2007年,在济南市伊凡画廊举办“孤独绽放——王少毅个人油画展”。
2009年,在济南美术馆举办“上帝的牧羊人——王少毅个人油画展”。
2010年,在济南成立润博画廊,同时成立王少毅工作室并开始新的创作。
2011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上帝的牧羊人”——王少毅个人油画展。
其作品被英国、法国、美国、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美术机构收藏。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