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文人意向大梦江南-忆江南作品解读

2016-06-22 16:48

  赫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江南似乎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似乎只是云消雾散,章台杨柳暗。

  而不然,中华五千年,“金戈铁马,残月边关”的西北至中原,辉煌了几千年,也几经浩劫,当这片土壤满目苍夷,靖康之变南宋定都临安,似乎这个时候整个文化中心的南迁,商业文明在长江中下游的繁荣都让“江南”这个词汇已经突破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而更多的去承载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的情怀。

  杨波 《忆江南一》 80CM*140CM 2015年第五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最高奖

  “江南”这种情怀从来不是如帝王般浩浩荡荡的辉煌之势,也不是简单的大众所感受“的习习薰风,偏安一隅”的颓废。“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洗尽铅华,闭门谢客”终究血溅折扇的李香君,谁想这暖暖相逢中也熏出了这种硬气女儿,“青楼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烟雨洗尽尘埃,江南从不刚烈,如绍兴黄酒温温润润,多饮却让你沉醺不省人世。

  习习薰风不眠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唐后主励精图治但已不改大势所趋,一声叹息,多少烟云散尽,“ 梦中本是伤心路,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人生如戏起起伏伏,本是一代帝王,而今沦落阶下囚”的叹息,可怜薄命作君王,一声不甘,却已千年。江南从不沉沦,但英雄末路的情怀总留下这一声声凄凄惨惨戚戚的的伤感下的美。

  杨波 《忆江南二》 80CM*140CM 2015年最绘画第二届全国青年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千年尘埃一着朝洗,一曲小调,几多历史,古今言罢,江南依旧,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烟雨迷蒙,多少文人墨客以各种形式对江南解读赞颂,画家游学与江南五载,《忆江南系列》以一种文人的角度对江南印象进行解读,绘画的材质使用的布面油彩,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我们中国的油画自然带有自身本土的价值取向,“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这种中国人独有的情节永远是不能割舍的爱,于是《忆江南》系列采用的是一种几近黑白的方式对江南印象进行描绘,五色障目,单纯有时候更是一种力量,就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运墨而五色具”一样。

  杨波 《忆江南三》 80CM*140CM 2015

  江南文化精神的真实载体的寻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江南是美的,这种美被诗人赞美在诗篇中,江南是美的,这种美被画家挥洒于画卷里,江南是美的,这种美被歌女吟唱于历史总也湮灭不了的长河中,这种美即有形又五形,有形的是亭台楼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游弋于园林中,漫步在潺潺水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在西湖泛舟,能看到,古今千年,无数才子佳人,有吟唱叹息,壮志英豪,怒发冲冠,有霸王的雄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又是韦庄的赞叹,江南,总给人各种五感上的美,无怪乎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便欲兴师南下,“立马吴山”。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形象,并不完全是江南真实的样子,而是人们希望江南应该有的形象。“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编织的一个梦。江南二字,经过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经营、情感浸润,更多地成了一种人文概念,当然《忆江南系列》运用近乎于水墨上的黑白单纯性的展现书法运用的写意与苍劲,无论是静默的湖面还是烟雨柳絮浑然一体去展现江南一种忧伤且刚烈的美。

  杨波 《忆江南系列四》 80CM*140CM 2015

  油画,本是西方的一个画种,谈到西画,西方的文化系统形成了西方人面对绘画科学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科学分解下的色彩原理,体感、量感及空间下的分解,让绘画呈现出一种近乎于真实的存在,而我们中国的水墨则是这片土地上积淀千年形成的一种东方的审美再现,一种有与无中的调和,一种道至上的大象,当然这也和东方这片土地上自己的地理面貌息息相关,一方土地一方人,当油画进入东方这片土地自然就会被我们自己解读,无论北方的苍劲还是江南的云烟湿润,几代画家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与尝试,今天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统称为油画的本土化,早年的刘海粟先生带有几分野兽派般的苍劲有力、颜色绚烂的描绘江南、颜文樑先生借鉴印象派色彩原理的意向光色,再有吴冠中解析提纯的几近符号化的构成江南、苏天赐清新大写的笔触逸笔草草等等前辈们的探索,都为中国的风景油画踩下一个个厚实的脚印。土壤的不同,气候的差异即造就了东西方绘画的不同,也影响了中国南北方画家风格的差异,如果生搬硬套、囫囵吞枣只能出现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样的笑剧。《忆江南系列》在用油彩描绘江南的同时,虽然也属于具象的范畴,但是体积与色彩均主观淡化,近乎于大写意的背景与单纯性展现书法用笔的写意与苍劲去表现柳枝杨树的美,均显现出比较有个人探索语言的个性,过去文人笔下的江南是诗,以往画家卷上的江南是甜,但《忆江南系列》寄希望通过一种“涩”去看待无论是画里还是画外更深刻的东西。这种东西几乎与良药苦口,也恰似咖啡苦苦涩意之后的甘醇。

  杨波, 1982年生,安徽蒙城人,2006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副主任。

来源:新浪收藏中国书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