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京剧脸谱的前世今生

2017-10-31 23:16

  泥塑彩绘脸谱是依附着京剧的产生发展而萌芽的,它的制作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前后跨越了100多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泥塑脸谱也开始拓展新的市场运作方向。

  戏园里,观众与演员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观众依靠什么来分辨舞台上的角色?脸谱。一旦演员勾上脸谱,观众在远处便可一目了然。

  泥塑彩绘脸谱是依附着京剧的产生发展而萌芽的,它的制作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前后跨越了100多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泥塑脸谱也开始拓展新的市场运作方向。

  由“徽班进京”到“花脸桂子”

  咸丰初年,京剧开始作为北京戏曲舞台上的主角风靡整个京城。当京剧日臻成熟之后,其角色的行当也得到全面发展,又涌现出各行有代表性的演员。此时,京剧脸谱也十分丰富,故当时民间流传出“花脸桂子”这位专门进行绘制泥塑脸谱的艺人,而且这一彩绘手艺流传至今。

  相传泥塑脸谱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94年前后。北京西城住着一位姓桂的旗人,此人能诗善画,也是一位酷爱京戏的票友,靠吃“禄米”为生。他在闲玩之际看到庙会上有捏制的泥人,于是突发奇想,用胶泥做了一个脸型模子,又翻做成一个个泥坯,仿照舞台上的脸谱图案给泥坯勾画上色。脸谱做成之后他拿给自己的朋友观赏,一来二去,天长日久,人们都知道这位桂先生会做泥塑脸谱,于是上门求绘的人络绎不绝,在京城小有名气。由于他最擅长绘制“净角”脸谱,所以人们称他为“花脸桂子”。

  在“花脸桂子”自娱自乐之后,泥塑脸谱活跃了市场,京城先后出现了白汝霖、汪稔田、李荣山、赵友三、赵永年、李克明、马成子、唐景坤、韩启泰、双起翔等脸谱绘制名家。泥塑脸谱发展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它以戏曲的剧目、角色的年龄、演员的脸型为依托,在这个巴掌大的玩物中可以看到演员的亮相,看到剧中人物的“神”。每一个真实存在的戏曲演员都被囊括在内,一个个泥坯玩物架构出了戏子们的舞台人生。

  “三形七彩”展画功

  落在泥坯上的脸谱与京剧舞台上的脸谱在画法上有很大不同,据“花脸桂子”的第五代传承人介绍:“过去舞台上的演员在描眉时,几乎都是用手直接顺着自己的眉骨抹出眉形,而泥塑脸谱由于胶泥特殊的质地,揉和抹这两种画法已经不适合在泥塑脸谱中使用了,只使用勾线和平涂两种方法。除此之外,由于泥坯大小不一,在绘制小型泥塑脸谱时,更需要细致的线条和笔触。在近距离的观赏下,强烈的颜色对比会显得非常突兀,所以出现了压色这种特殊的画法,它可以让脸谱的色彩更加丰富、和谐。”

  这里面,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玩物都包含着数十道工序,醒泥、制模、翻泥坯、打磨泥坯、泥坯上白、勾眼瓦、填色、上漆、行头装饰等。在平面上作画,达到构图规整、线条流畅、位置准确并非难事,但是若要悬腕在起伏不定的泥坯上做到这些要求就绝非易事,所以彩绘是绘制脸谱过程中最见功力的一个环节。为了确保笔锋流畅,绘制过程要求全部用右手顺手完成。试想一下,如何只用右手勾画左半边脸?这就是脸谱绘画与一般绘画过程的不同之处——先将脑门朝外勾画右脸,然后将脑门朝向内侧反勾左脸。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这一谱系的传承人可以将左右两边绘制得完全对称。

  一个京剧票友无意间玩乐之举的作品,竟成为了今天的脸谱艺术。泥塑脸谱不仅是京剧中脸谱艺术的专门化,它同时也为京剧艺术家记录了脸谱的谱式,用工笔化的脸谱记录着京剧的历史。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许悦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