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让更多的人,读懂良渚、参与申遗,那么申遗的价值,就将远不止于“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头衔本身

2018-01-31 10:47

  1月26日,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正式启程,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古城遗址由此迈出了申遗路上最关键的一步。

  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让世人深感“石破天惊”,这不仅标志着良渚文化进入了都邑考古的新阶段,更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十年时光之于千年变幻,有如沧海一粟,但正是这十年,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认同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不仅各项研究迅速升温,更得到了国际主流学术界的关注及认可,那些“夏商之前无文明”“中华文化不过三四千年”的质疑,不攻自破。中国作为世上仅存的四大文明古国,其璀璨的历史不容质疑。

  猎猎朔风拂过良渚古城的高台,那里规模庞大且布局科学的古城遗址、世界最早且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形象的图像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权组织,一切的一切,都在穿透历史的烟云,呈现着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讲述着悠悠华夏不老的传说。

  这是良渚先人留给我们整个民族的共同遗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无疑具有相当可观的价值。但怎么让这个神秘的史前“王朝”,一点点揭开沉睡已久的面纱,一点点走近普罗大众的生活,是时代托付给我们当代人的命题。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意义上审视良渚古城申遗,守住了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历史,就是守住了华夏共同的文脉,守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守护遗产,不止是政府的事,专家的事。尽管学界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不曾止步,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更希望能接触到通俗的阐释和生动的解读。2017年9月1日,在全国1400万初中学生拿到的新版中国历史教科书里,良渚文化的介绍占据了满满一页。从娃娃抓起,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但也还只是起步。更多的面向成人、面向社会的知识普及,还应当更具体、更深入。

  守护遗产,应开辟更多的公众参与渠道。目前已经启动的遗址公园建设,能有效抵御城市建设对遗址的蚕食,保护、净化、美化遗址区环境,但公众也在期待能有更多的活动载体设计,可以持续、深入地感受良渚文明,助力遗址保护。当地多年来坚持的“第二课堂”“考古实践”“玉文化节”等形式,不妨更大层面地吸纳公众参与,邀请热心于此的市民,一起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村庄,共同传递古文明的价值。

  时间遮掩了未知的将来,但已把过去留给我们回味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读懂良渚、参与申遗,那么申遗的价值,就将远不止于“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头衔本身。在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里,良渚必将添上最厚重浓墨的那一笔。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唐文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