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石鼓”现,国运昌,“国家宝藏”即将现身上海图书馆

自2月1日起,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联手在上图推出“墨影斑斓石鼓齐鸣——《石鼓文》善本新春大展”,因彰显了民间“国运昌,石鼓安”的美好祝愿,必将成为今年春节市民打卡的一桩上海文化盛事。

吴昌硕旧藏本(汧殹鼓,“黄帛”二字未损)

在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中,由故宫博物院推送的石鼓被评选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首。石鼓上刻凿的文字是“史籀之迹”,可以说是“石刻之祖”。继去年宁波天一阁举办了“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展”之后,此次展览因上博与上图均祭出了从未面世的珍贵善本,亦显示出上海在碑帖传承上的雄厚实力。

悠悠中华文明历千年沧桑,传奇古汉字承载“记录”与“传承”,器可朽,魂不灭。

泱泱华夏,一字抵万金

石鼓无言,但刻于其上的石鼓文却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起源,承担着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任。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贞观年间,在史称“陈仓北阪”的今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的石鼓山上,人们发现了十面墨青色花岗岩巨石,每块石头上都精心篆刻了一首四言诗。因为石形如鼓,故谓之“石鼓”,上面的文字则被称为“石鼓文”。石鼓文的发现震惊朝野上下,杜甫、韦应物等都曾作诗记之,韩愈更是以一首传世至今的《石鼓歌》从石鼓的起源到论述其价值,呼吁朝廷予以重视与保护。

一字抵万金。

“石鼓文”自重见天日之际,就有历朝政客、文字大家对其写作年代加以研究。如今,学界认定“石鼓文”为秦代作品,其上所刻诗篇内容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因此,亦被视为文化传统与儒家道统的象征,也自然被历代君王视作镇国之重器。唐宪宗时期,石鼓即存放凤翔孔庙;宋大观年间,宋徽宗宝爱之,先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为绝摹拓损坏之患,徽宗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文物的狂热爱好者乾隆爷也十分推崇“石鼓文”,在他看来,石鼓文是三代遗物,篆书之祖,为更好地保护原鼓,乾隆还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中。

朝代更迭,每逢战乱,石鼓几度散于民间,直至盛世时重现。1933年,国事跌宕,风雨飘摇。为防国宝被日寇掠走,在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组织下,每面重达一吨的石鼓加入了一场旷世文化长征——故宫文物南迁。路阻且长,难以想像这一面面硕石如何辗转千里,躲过大半个中国的炮火,由北京迁徙到四川峨眉县西门外武庙。这次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再次重演了石鼓的传奇身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十面凝结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千年石鼓重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铭刻馆安下了身。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