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王南溟 | 当思想成为作品 ——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的策划


当思想成为作品 ——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的策划


王南溟


让文献成为作品和让论坛成为作品是“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是本次在刘海粟美术馆展览中的策划方法,展览通过14项案例(每项案例中包括子案例,所以以项为计算)和八场论坛议题(每个论坛议题中还都包括子论坛,所以以议题来分类),组成了从艺术社区实务而来的“艺术社区理论”,


八个论坛主题分别是:


1.  社区与社工艺术家身份:一种艺术生态与一种社会互动

2.  上海乡村与新江南:景观与图像的文化记忆与艺术乡建

3.  公共文化政策与管理的当下性:创新及文化法维度的立法

4.  新美术馆学与艺术社区:中国艺术管理的动态领域

5.  老年社会学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活创意与艺术

6.  文化志愿者在社会治理中的运作:作为“美好社会”与公共行政的建构

7.  社区微更新与社会建筑:创意的历史在地性与主题多样化

8.  社工策展人与社区设计师:两个专业的对话


所以说,本次“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项目是通过案例来看上海的“艺术社区理论”思考是如何一点一点成形的,也希望通过论坛来对本次项目所设定的八个议题有更深入的讨论。所以本次展览的总序为:


艺术社区是对那些在社区的公共文化生活与艺术项目互动后,所形成的社区形态的指称,而本次“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是为同类课题实践内容所作的“启动式”展览,也是以策展人视角选择的案例集成。通过展览对相关诸主题展开研讨,它先以上海为重点,回顾以往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研究和形成的具体实践,更是从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角度对此工作的推进。


展览以一系列“艺术社区”案例为对象,包括近几年来在上海的社区美术馆项目、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专业学术的互动项目、文化志愿者与社会的合作,以及城乡社区微更新和各方创意理念等所形成的相关案例。除了在刘海粟美术馆的展览之外,还有在这期间滚动于各街镇的实体展。


正如展览主题所提示的,城乡艺术社区的创新不但作为一个持续的展览计划,而且将通过展览使其成为长期的实践项目。项目实施的同时需要更多艺术家、建筑师、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调研,激发更多人针对“艺术社区”的可能性进行社区实践。我们通过展览与论坛连接各个学科的力量,以案例研究为背景,为建构“艺术社区理论”提出新的思考。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

序厅布展现场


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的序厅、2号厅、3号厅、4号厅的空间展开,它的内容及分布是: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

2号厅布展现场



2020年8月艺术家顾奔驰和陈春妃在刘海粟美术馆布展


2号展厅:由“粟上海”的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社区枢纽站”的专业学术与社会合作项目及参与其中的部分艺术家作品这两部分组成,呈现的是社区美术馆式公共教育与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案例,特别是2018年开始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托于美术馆,一种是依托于策展人而形成的项目实践。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

3号厅布展现场


2020年8月策展人王南溟在“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

案例与论坛“展览3号厅“同济学生×上海乡村”板块布展现场


3号展厅:由“专业团队×新浜乡居”“同济学生×上海乡村”和“FA公社/设计师民宿”三个部分组成,从建筑、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专业来呈现乡村认识及在上海的乡建推动力。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

4号厅布展现场


2020年8月艺术家梁海声作品《江南桥》布展现场


4号展厅:展示了上海各街镇艺术社区活动的九个案例,这九个案例分别代表了:一、公共文化在行政层面上的创新,如“宝山众文空间”“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二、策展人、艺术家和设计师的“社工化”转型,如“边跑边艺术小组”“新华路敬老村改建”;三、社区主体在公共文化中的创新力,如“陆家嘴‘不停车场’”“愚园路故事商店”;四、艺术乡建在上海乡村的运作,如“崇明乡聚实验田”“金山水库村水库里”“闵行田园众创艺术社区”。


像论坛肯定是通过声音而形成文献,展览中的案例都是通过活动形成文献的,这类活动都在具体的社区现场,而对这些活动的过程所自然生成的思考用记录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这类展品往往以行动在社区而展览在美术馆的方式被聚集而获得意义,即展览是用来作研讨的,文献是用来引发研讨的。这种让文献成为“作品”,让美术馆展示“思想”的策划意图通过三个展区的前言作了提要。


2号厅的前言标题是:社会美育与社区营造


开始于2018年的“粟上海”与蔡元培先生在100年之前所提出的“社会美育”进行了衔接,就像当年蔡元培派刘海粟去欧洲游学,要求他回国后来建设美育那样——“粟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计划”作为刘海粟美术馆发起的公共教育项目,以“社区美术馆”建设和运营为载体,打破既有的美术馆场馆教育的边界,拓展其外延,将美术馆汇聚的艺术资源通过有机转化,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美育中,探索设计在城市微更新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发觉每一处对在地属性,构建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在社区营建中的积极意义,以期在全民美育体系构建中形成一种新的公共艺术教育范式。从展览展示的“粟上海·愚园”“粟上海·红园”“粟上海·大厦书店”这些案例中,探索社区文化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希望以此给大家带来更多新的思考。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

2号厅布展现场


区别于“粟上海”为社会提供文化生活创新平台,同样也是开始于2018年的社区枢纽站是以专业学术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来构成它的公共文化行动,从“边跑边艺术”开始所聚集起来的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史论教授和学生团队,他们不但流动于上海的城乡之间,而且从专业视野中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了创新式合作。这些专业人士原本在学院和美术馆的活动范围之内,但因为架起通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桥梁使得这样的专家人群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体空间中策划当代艺术展览、举办相关论坛研讨班、编辑公共文化杂志、到乡村和街道居委会等地进行美育讲座和为市民举办公益性工作坊,并且在这样的社区美术馆工作方式中形成了社工策展人、社工艺术家设计师概念和中国的新公共文化艺术管理学专家。


3号厅的前言标题是:乡村认识、乡村建筑与规划


3号展厅展示了最为鲜活的“新浜乡居”版块,是来自于上海市建筑学会、松江新浜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次设计竞赛——“新江南田园乡居设计竞赛”。本次展览囊括了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及入围奖作品。它们从建筑单体、组团模式、环境景观等维度上呈现出对上海乡村记忆的挖掘及对创新设计的探索。竞赛的评审结果是由业内专家、职能部门管理者、村民代表及线上公众共同推举产生的。由于竞赛的部分获奖作品将会在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新浜落地建造,它将开启更为广泛的有关区域性与当代性视野、乡村性保持与高密度聚居、建筑环境与文化生态的讨论。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

3号展厅“专业团队×新浜乡居”板块布展现场


这些年,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所展开的乡村认识教学实践,课程分为调研走访、规划设计、乡建实践三个部分,从城市规划转向城乡规划中更为开阔的乡村大地,学生们通过深入的参与,开阔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自己的家园情怀。与“新浜乡居”照应的是这些学生们通过课堂上课程和在课堂后竞赛等多种途径,提供规划设计作品,描绘心中的未来乡村,在 “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上海市‘美丽乡村’青年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而展厅的第三版块《FA公社》,是通过FA青年建筑师奖呈现出民间力量推动乡村设计的途径,该奖项于2018年由《FA财富堂》朱旭东在上海发起,著名建筑师俞挺专业支持,但关联着全国的乡村改造项目,让青年设计师的创意设计能够实现落地,称为FA公社/设计师民宿。2018年该奖项发布后有100多名设计师报名参加,2019年评选出12位入围奖,最后从12位入围奖中评选出两位设计师获大奖。本次展览将这样的项目中所获得的成果作为一种上海的力量来思考。


4号厅的前言标题是:公共政策、公共行政与艺术社区


艺术社区来自于文化艺术专业人士的个体努力,不管是2号展厅的两个版块,还是3号展厅的三个板块,都可以看到专业人士的参与,但它不同于纯专业领域,这些专业人士都能作为个体在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城乡社区的活动之中,4号展厅的九个案例:(1)宝山众文空间、(2)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3)边跑边艺术小组、(4)新华路敬老邨改建、(5)陆家嘴“不停车场”、(6)愚园路故事商店、(7)金山水库村水库里、(8)崇明乡聚实验田、(9)闵行田园众创艺术社区等。


如前两个展厅看到的一样,但在这个展厅更广泛地表现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所带来的艺术家角色的变化,如在宝山众文空间的案例中,它不仅是关于乡镇闲置空间的改造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将公共文化创新的内容送到家门口,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的云直播面向全国,而在案例中的上海崇明、金山、闵行等,无论是社区文化商业综合体还是乡村建筑、规划和民宿产业,都包含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属性,而这些综合体正需要艺术专业人士的公益性参与。


在乡村社区中,比如空心化乡村如何吸引城市人群的流动或居住?如何展开城乡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社区艺术的创新点在哪里?从公共文化服务人群上来讲,不同的区域,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目标,如陆家嘴、新华路和愚园路的社区之间又有哪些工作可以展开?专业人士与工作实务如何进行理论分析?展览到了4号展厅,有关“艺术社区在上海”的方方面面思考呈现给了观众的是: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这是一种社会合作,相关案例还有很多,一次展览无法包含全部,所有类似的新展还会持续下去,这只是一个开头。


2020年8月刘海粟美术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

4号展厅布展现场




长按二维码关注“王南溟跑道” 

 我们将持续推送精彩文章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给个赏吧~ 



王南溟跑道编辑团队


主编:马琳

编辑:滕红琳


跑道编辑部期待您的投稿

邮箱:paodao123@126.com




作者:当代艺术_王南溟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