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李乃蔚访谈——大力张扬本土主流文化艺术理念

  李乃蔚,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武汉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委会主任。2007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为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采访地点:武汉市文联李乃蔚先生画室                         被访者:画家李乃蔚

  采访时间:2008年4月1 6日下午                             采  写:郑新元   文艺

  问:李乃蔚先生您是造诣非常深厚的艺术家,您现在仍坚持中国工笔画淡彩的三矾九染的画法,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去年底,您荣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荣誉。在湖北省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能否谈谈您参加北京颁奖会

  上的感受?

  答:去年11月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会,这是一个高规格的奖项。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有一个感受是很直接的,就是国家把文化艺术工作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到了战略高度。文化作为与国家经济硬实力相对应的软实力,它最终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综合实力的一部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文艺工作者担子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职业操守,我自幼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中,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把艺术当作宗教虔诚地膜拜,当作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命。

  文化虽然是软实力,但是它对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任何一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西风东渐”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西方的文化思潮开始影响中国文化艺术界,这种影响至今还很盛。引进来的不见得都是先进的。而我们一些年轻人相当地追捧,甚至惟西方艺术是从。其实我看各种艺术都有它与其民族历史相关的特定的发展轨迹和存在理由。西方的艺术中心原本在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之后才转移到美国。它的后现代、后工业时代艺术的出现一点也不奇怪。它不否定欧洲的艺术中心,它就立不起来。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尊重本土文化,不宏扬本上文化,反而去追随甚至照模予做西方文化,实际是舍本求末,是无土之木,无源之水,肯定是长不了的,是不可取的。我这样说绝不是狭隘民族主义,其实世界上有见地的艺术家都非常肯定东方文化,都注重在东方艺术宝藏中吸取营养。所以,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中国文化的理念,坚持中国画传统的绘画程序和方法。

  问:请谈淡您的艺术定位。

  答:中国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收敛,跟西方艺术不一样。我性格是比较温和、比较低调,这跟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化中熏陶和从事中国画的创作有关。说到个人绘画创作中的技法,它不是一朝一夕所获得,需要长期积累,即使每一件新作品的孕育和完成,也是一种经验的积淀。

  天性是决定人牛道路的重要方面,小时侯我因爱好绘画受到大人鼓励,得到许多心理上的满足,从此就把绘画当作最大的兴趣,所花的时间自然比其他人要多一些。从7、8岁开始绘画至今,我在这几十年里从没间断,在画坛上能有一些收获,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在西方国家里,人们对艺术家的评价极高,文化地位跟哲学家持平,可见,西方的艺术是走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端的。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除了帝王和圣贤造像以外,纯粹以人物肖像刻画为主的绘画很少,而在我的作品中,人物肖像的绘制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欧洲绘画艺术的一些特点,在绘制的手法上借用了西方传统中对于人物结构的素描方式,但这不能一味的模仿,要知道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一些新的创造,直接套用了人家的理念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是人家的,丝毫找不到自己的影子、自己民族绘画的影子。所以说,一幅作品必须要彰显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我的全部作品使用的几乎都是中国传统的材料。

  熟悉我作品的人都知道,我画面中的对象主要以中国典型的朴质女性为主,真想要用中国画的绘画材料将女性形象的细微之处刻画得栩栩如生,难度其实是很大的,但我愿意去努力。我觉得用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更便于对中国传统精神内涵作一个阐释,她们从外观上直接传递了东方的神韵。

  艺术创作讲究的是原创和本性,对于西方的东西,只能采取借鉴的态度,比如“八五”思潮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观念。我觉得,对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回归”而言,西方当代艺术是对传统文化的隔离。

  问:能否请您谈一谈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

  答:美国对文化的强力扶植,是因为美国历史很短。美国在建国之初,很被欧洲人瞧不起,这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所反映。但二战之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与军事的强力国家,随之意识到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从而派生出了美国价值观,说直接点就是美国现代文化。我最初对美国价值观的认识也是通过资料了解的,美国的一些前卫艺术家他们当时在美国甚至是打工的小青年,但是他们本人非常热爱艺术,由于是打工,不可能有很好的经济来源而像专业画家那样创作,所以就画些涂鸦之类的作品。而美国官方意识到他们的作品中好象对工业文明有些独到的认识,而这种文化和艺术又正好与美国发展的历史状况相吻合,于是这些艺术家就被通过种种的渠道推成了世界级的绘画大师。

  这就是艺术的背景原因。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寻找文化方面的根基,必须符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甚至是实际利益。美国在二战后依仗着经济和军事的强大,把它的价值观向外推,乃至强行向外灌输。包括中国,也在这种灌输之下派生了所谓的前卫艺术,最终这也是一场文化的竞争。

  不过,美国最初推行艺术价值观不是针对中国,而是针对待欧洲的,因为欧洲的古典历史很长,到法国、意大利,我们到处都能感觉到欧洲人对自己古典艺术的崇拜。有一次,我到意大利的艺术馆去参观,到中午了,艺术馆门口的参观人群还是排着长龙,我们作为特约参观者都等了2、3个小时,而且西方人在美术馆里都是带着一种对艺术的虔诚,像宗教般的虔诚,连走路都十分小心和注意,似乎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慰籍和膜拜。而欧洲人之所以瞧不起美国,就是因为美国没有文化历史,反过来说,美国文化艺术对于欧洲而论,乃是颠覆之物。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思潮涌入,美国的艺术价值观也逐渐影响了许多中国艺术家。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自身要非常清醒‘点:西方的、美国的文化再好,那也是人家文化根基上,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年轻‘代的艺术家们应该要清楚我们血管里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是有着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国人。

  说实话,我接触西方文化并不算太少。早先因为工作需要,我也画过不少的连环画,既有中国题材,也有外国题材,既然要画国外的题材,我就必须大量了解西方文化作为绘画的依据,所以对两方文化大致上还是有所了解的。尽管我毕竟不是研究西方艺术的专家,但我深信一点:西方人流淌着西方文文化的血液,而我们是中国人,血液里积淀的是中国本土文化。作为中国人,应该以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而不能自我毁弃,更不能抛弃自己的文化根基。

  问:请结合具体绘画技巧阐述您的绘画?比如说,在您的画中,中国画的勾线、绘画程序和理念没有丢掉。但是,您在绘画中还是引用了西方技法,像造型、比例、结构、细微的质感、包括衣服和皮肤的质感表现形式,甚至细化到皮肤的纹理,这在以往中国画中是没有的。

  答:按我的理解,我所画的人的皮肤和经脉,这在传统的中国画中并不是没有。纵观中国古典名画,表现经络是用线形表现的,而我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追求自己的风格和样式,本身没有错。但我认为,风格和样式的追求是画家本质的显现,这就是天性。

  绘画一定要根据人的性情而论,任何一位画家选择一个样式,都会自然依据自己的本性,本性是最真实的。比如,让一个心情很暴躁的人每天在家里数豆子,他肯定会很烦躁的,因为他没有耐心;相反,让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每天画一些大起大落的画,也是很难办到的。所以,风格和样式应该顺其自然,决不是刻意的,而是自己本性的流露。艺术追求“真、善、美”,真在第一位,真就是所创造的都由天性来决定,不同性格的艺术家,就能创造出不同风格的作品,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借鉴谁、学习谁都不重要,但他本身的作品一定不能跟别人一样,绝对要像自己内心里出来的东西。

  我当年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大量是画连环画,我走的是以线造型这条路子,之后我又转型画工笔画,我对西方的古典油画很欣赏,但是我也深知,自己是画中国画的画家,所以让我像油画那样去表达是不可能、也不愿意的,因为学得再好也无法融入其中。那么,我就只能从西方油画中去借鉴一!必要的东西,去探寻中、西方艺术的融合点。然而,这个融合点又如何去找寻呢?研究了一阵子西方的古典画法,我认为西方古典绘画的庄重、含蓄跟东方绘画是一样的,包括古典油画的罩染,讲究的也是“薄中见厚”。

  在我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堆积过很多、很厚的颜色,为了营造薄薄的一层的效果,有时每个细肖我都得重复画上好几遍,甚至几十遍,为的是站在远处欣赏的时候有一厚实的感觉。只是这个厚实的感觉不是我用颜色堆加而成的,靠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渲染。

  我上色时基本上用原色,很少调色。像一个人的皮肤色,三原色——红、蓝、黄我都用。所谓很少调色,比如先用红色,再添罩一层蓝色,如此积累,所以我的调色工作是在画面上做的,而不是在调色板上。因为中国画的颜料跟西方油画不一样,油画颜料是油性的,跟水性不一样,油性颜料最大的优势是有覆盖的能力,有厚度,哪怕很薄的一层,抹上去也会产生厚重的效果。油画材料产生出来后,对表现人物的光影和质感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套绘画,有中国人自己的办法,可能更适合画意象的物体,不适合具象。

  当时我选择工笔画主要取决于两个原因:一是我非常喜欢,从小就设想如何将中圈画达到西方油画一般的效果,虽不能说是完全一样,起码比较接近。此外,要用中图画的颜色和材料表达出西方油画的效果,这本是一个劣势,但我实际上是努力用中国画的劣势去挑战西方油画的优势。

  我的作品如果和传统的中国画放在一起,从直观上看一定是两个不同的作品,但如果将我的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我的画又的确属于中国画。中国传统工笔画的“三矾九染”用的是渲染的方法,实际上“三”和“九”只是约数,是概括,以最终达到效果为止。我所选用的颜色是中国传统的墨汁和颜料,纸张也是绢和宣纸,都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我的画中蕴含着许多中国元素,这决定了我怎么画都是中国画,包括画面情调的定位和内涵语言……。

  作品《山菊》完成后,刚开始不太被认可,而且还引起争议,有人提出:“中国画有必要画得靠近油画吗?”之后,幸亏得到潘洁兹老先生和一些美术界老前辈们的认可。据说潘老当时看到《山菊》后非常激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是用中国的材料、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技法,比较好的表达了当代人物的精神面貌!在《山菊》这幅作品中,我的确是用地道的  中国画技法在追求我的艺术理想。

  总之,我的画和老祖宗的中国画相比,肯定是有很多区别的,但最后仍然是万变不离其宗,还是中国画的气息。

  我的价值趋向和日标是希望利用中国画的技法接近西方油画精细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画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从技术层面讲,这只是想把中国画往极致上去尝试,看看中国画的技法和材料到底能走到什么样的程度。当然,这是离不开大量的创作实践的。作品不是取决于多和少,作品的好与坏,关键是技巧的合理运用。比如两方油画在面部上的技巧,就和我使用的中国传统画法的渲染实际上差不多,因为我在中国画中运用的渲染,已经聚集到每个细节点,人的皮肤、包括面部的皮肤即使再光滑、干净,皮下也会有静脉血管和色斑的存在,那么,我就在画面中去精细的刻画出来,达到超级写实的地步。

  简而言之,我对作品的要求是精细到每一个细节,使观赏者一看便能体会工笔画画工画法的细腻,将人物形象的原生态全部得以释放。而这些技法,确实在中国传统的画法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作者:李乃蔚,郑新元,文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