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头像——杨振宁

  十月中的一晚有机会和几位朋友同去朝阳区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参观。这是刚刚启用的中大型博物馆,里面收藏与展览了20世纪许多中国文学家的手稿、书信、笔记、照片等,内容非常丰富。馆长舒乙先生告诉我们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先生最早倡议的。旧馆于1985年开馆,近年来为了扩大收藏,又建立了此新馆。
  因为时间限制,我们只在一楼匆匆看了部分展品。虽然前后不过半小时,却已能充分了解开设此馆的深远意义。
  20世纪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世纪。一百年来的惨痛与悲壮的经历,辛酸与激昂的感情都深深注入了现代文学中,都将于此馆中永远保存。
  20世纪的新文学虽然脱胎于旧文学,但是其内容与形式都与旧文学不同。其间包容了多种创新的精神与大胆的尝试。这些创新与尝试的社会与个人背景通过此馆将成为本世纪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
  馆后面有一个相当大的花园,园中放了11个全身雕像。计有赵树理、丁玲、郭沫若、艾青、老舍、曹禺、叶圣陶、巴金、朱自清、茅盾与冰心。另外还放有沈从文的浮雕头像。
  第13个雕塑是鲁迅的头像,放在馆前西侧。这是最引起我注意的展品,因为是我的老朋友熊秉明所做的,他是住在巴黎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去年在北京、上海、昆明、台北与高雄五城举办过他的个人巡回展览“远行与回归”,轰动一时。
  鲁迅头像是用铁片焊接成的,高二米多、安放在高约三分之二米的一块大石头上面,舒乙馆长说从设计到切割铁片到焊接到最后安装“都是熊先生亲自动手的。”
  头像立体感十分突显。许多铁片造成了许多不同的面,一片一片地,一层一层地,用焊接线焊在一起,塑造出一个巍然凝聚着力量的金属立体——鲁迅的头,它给我的总印象是忧郁沉重的气质,敏锐深入的观察力和绝不妥协的精神。
  头像面对东南。我可以想象阳光普照的时候,不同的平面当然各自明暗不同。从正面看应有许多粗的线条勾划着头像的脸。想到这里我立刻想到法国画家Rouault(1871—1958)的富有宗教感的油画。他用粗线条勾划出了悲天悯人的境界。阳光下的鲁迅头像应该也会特别呈现出鲁迅的深沉的内心世界吧。
  转到头像后面,看见秉明刻上去的《野草•墓碣文》中的一段:“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这是读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几句话,是浓缩了的真正原味的鲁迅,刻在头像上将让后世永远不忘鲁迅所经历的阴暗时代。我以前没有读过这几句话,今天读了不禁想到假如鲁迅复生,有机会观察他死后60多年中华民族的天翻地覆的变迁,有机会展望下一世纪的未来世界,他将会写怎样的文章呢?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2000年9月21日

作者:杨振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