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淡而不薄——斯艺高莫于此

  在我看来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淡。

  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时代、环境、种族决定了艺术的面貌”,我认同。

  一个艺术家的修为与作为离不开时代的影响,一个天才的出现完全看天意。艺术是由人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段迹化的,所以每个艺术家的作品无不烙上时代的烙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人的气质与俗成,完全取决于生养他的土地,具体到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决定了他艺术生发的起源。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看似莫测的艺术,用心解读不过是敏感的心灵对故土的感悟罢了,看似无迹,实则有痕,这痕便是故园留在歌者的心迹。基因是非常强大并难以改变的,即使改造也需漫长的过程,对一个民族与个体莫不如此。它构成了此与彼的不同,是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不同的理由与意义上尽显它独特的魅力。

  今天的世界以不同种族的文化展现于世,是我们的欣喜与幸事,作为世界上众多民族之一的中华民族有其骄傲的理由,这个民族尚文化、擅丹青。从魏晋以降,天、地、人和一,将心灵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兰亭集序》有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叙中陶然之乐令人神往,它成了民族的精神回响与情怀,也成为了民族的精神归宿。

  叶其青先生生于广东岭南,在这片土地上婉约与豪情并存,隽秀与险崇俱在,古今际会,新旧并存。故园不堪,一息尚存。陶渊明笔下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情与境仿佛依旧,但现代工业的痕迹,愿与不愿的介入了时代生活。即便在乡土也无不植入两者之间的尴尬,在新世界与旧风物里,叶其青先生以他的智慧与包容,以浓淡皆宜、新欢旧爱,共冶一炉的胸襟为我们绘就了既有赵孟頫式的散逸,又有米氏的清远,更有直追王维山居秋暝的神驰意往。同时在不经意中,叶其青以他的文化自信将这个时代的痕迹以平淡和有意味的形式填入画面,以和的心容不合的景,并使之自然的瓦动。

  更为可叙的是叶其青先生以写生手段直接成画,先受后识,运情摹景,取形用势,写生揣意,一情一景,了然于胸,亦步亦现,在旷日持久的写生里,丝毫不损初见的激情与心中澄明。这在中国画创作里极为鲜见,其“所绘之竹,非所见之竹”,其所绘之景,非简单视网膜之景,绘画语言从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内涵与形式并存,技巧集众家之长,而非某家之桎梏。构图满而不堵,刻画繁而不碎,一景一物、一枝一叶入情入理,既不同于传统的工笔和界画,又不同于西画格物描绘的古板,设色淡雅,见诸于随类赋彩的古法,又兼取了西画色彩的调性。师了古人,不失自我,师了造化,不失本心。古今之中,东西之间,天行健,见一君子自强不息。

  叶其青先生就是这样,以他的倔强坚守着他的文化信念,恪守着他的艺术理念与品格,因循着传统的精神与语言,同时又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时代的挑战与冲突。他在文化艺术上的态度是刚烈的,在绘画的表达上是淡远的,而这种艺术上淡而不薄的极致境界,内心支撑源自对他世俗的淡泊以及人生的淡定。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同一遭。我们活在现在进行时中,每一次的表达都是不可重复的,都在踏入唯一的属于个人的桃花园。这就是他作品文化的价值。

  以上仓促受命,惶恐成文,不以行气,只以同道之心论丹青,舍了界限,用了真情,祝叶其青先生展览圆满成功!

道友石良

2015年9月29日

作者:石良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