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馆长说】陈瑞近:让人文与艺术在苏博相逢

  导语:2006年,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了,这座被誉为“贝聿铭小女儿”的建筑,萃取传统南方园林的精髓,与现代建筑之美相融合。把苏博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博物馆。”成为馆长陈瑞近的努力方向。从“吴门四家”的盛典,到当代艺术的全新呈现,传统人文与当代观念的对话,从建筑风格到展览定位,形成了这座博物馆的独特性格。

苏州博物馆外景

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

  当代艺术与苏博的“三重呼应”

  雅昌艺术网:苏州博物馆新馆自2006年开馆以来,陆续引入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徐冰、蔡国强、陈丹青先后在苏博办过个展,仅在2015年度,苏博举办了丰子恺、喻红、沈勤、徐累、王璜生的个展,当代艺术家的办展频率可谓是国内博物馆中最高的。为什么要在博物馆内办当代艺术展?

  陈瑞近:苏州博物馆办当代艺术家的展览,不是我个人的设想,而是贝聿铭大师建造新馆的时候定下的基调。馆内设有现当代艺术厅,专门做当代艺术展览。贝老当年设想,在观众参观完古代文化艺术之后,穿过庭院,可以再去参观现代艺术,进行一次沟通古今的对话。贝老曾说:“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然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传承的,是不断发展的。”

  雅昌艺术网:你对苏博现当代艺术厅的定位是什么?和现当代美术馆有什么本质区别?

  陈瑞近:我认为两者的社会使命、义务不一样。博物馆的职责是保存、展示、传播和弘扬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的物证,同时苏州博物馆的现当代艺术厅也想要和古代艺术进行一次对话,临展和特展都是围绕地域文化来做。而美术馆不仅要展览成名的艺术家,还要推广未成名、先锋的、或者具有实验性的艺术家。两者的功能是有本质区别的。

  雅昌艺术网:你甄选当代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陈瑞近:博物馆要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必须有文化高度,所以办现当代艺术家的展览,一定是选择顶级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同时,苏博要代表苏州,要有地域特色。所以我对展览的要求很高,坚持不“被做展览”,不是简单提供场地,不是做一些应酬的展览,而是对展览的气质有一个考核,即学术基调、作品本身必须和苏州的人文环境相呼应,与苏州博物馆的氛围相呼应,与展览的空间感相呼应,符合这三重“呼应”,才能考虑艺术家来苏博办展览的要求,否则名头再大的艺术家也不答应,这是原则。

  最终能否来苏博办展,也并非由我馆长“说了算”。我们设立了当代艺术展览评审委员会,由七个人组成,严格选择现当代艺术展。他们七人在接到候选材料后,独自打分、投票,不允许见面讨论,以保证评选的公平性。

  雅昌艺术网:很多艺术家为了在苏博办展,创作作品耗时长达一年。参展作品也必须是为本次展览进行原创吗?请举例说明。

  陈瑞近:是的,为了保证展览品质。除了特殊案例,我不接受名声大的巡展,拒接任何形式的“人情展览”。我要求艺术家创作新作品,甚至是为苏博“量体裁衣”、“量身定做”。

  例如2015年9月开幕的“赋格——徐累个展”。我在展览前一年半,就去过徐累的工作室提出基本要求,徐累也仔细观察了苏博的整体空间,了解贝聿铭大师的建筑语言,并和我交流过创作想法。他对苏博的建筑和园林造景赞不绝口,所以他的这一批新作品也是向大师致敬。

  例如在徐累的画面中,一旦出现院落、回廊、屏风、家具之类的物体转角,必定落实在45度,无一例外。而贝聿铭先生也有着45度角情结,卢浮宫金字塔、华盛顿国家美术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这些经典之作都是45度三角形的形式外延。

  绢布作品《天净沙》和装置作品《移山》,都是以主庭院北墙下的片石假山为原型。当年贝聿铭一改传统的叠石假山的设计,“以壁为纸、以石为绘”,把白墙想象成宣纸,用裁切后的片石假山,创造出轮廓和剪影效果,营造出“米家山水”的意境。徐累的《天净沙》,用宋代山水画的样式,把苏博的片石假山结合到画中。《移山》就更有趣了,每一块山石都可以左右移动,最终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徐累说,他“画中的山”、“装置的山”与“室外的山”形成了三重呼应。贝聿铭在西方建筑空间和江南园林中做回旋,是一种中庸之道,而"赋格"是寻找音乐,建筑和绘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探寻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中庸之道。

片石假山

《移山》 徐累 40×227×60cm 2015年

  雅昌艺术网:你强调展览“基调”和“场域”相呼应的重要,那么2015年11月开幕的《谜园·王璜生艺术展》则不是在新馆的现代艺术厅内举办的,而是在老馆,即太平天国忠王府内陈列的,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陈瑞近:在古建筑里做当代艺术,是很大胆的挑战。在布展前,我和中央美术学院的策展团队进行了研究。根据策展思路,“谜园”这个展是想表现王璜生对于悖论式的艺术表达,他想从思想姿态到形式,从媒介方式到材料特性,展开了一系列悖论式的探索和表达。

  后来我们考虑到,苏州城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园”,它充满着历史旧迹与钟声,纠结着政治怀抱与恩怨、交集着古今文人墨客、武夫勇者或倜傥风流或腥风血雨;苏州博物馆将古典和现代文化二元并置,更是“谜园”的缩影。王璜生展出的作品中包含《述影》、《缠》这样的用铁丝为材质的装置作品,观念性非常强,放置在老馆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古建筑中进行解读,效果非常好。

  例如我们把老馆的古戏台利用了起来,拉上了很多条线,投影不断在翻书,不断转换,在历史与当下生存情境的转换中,产生一种交错感。

谜园·王璜生艺术展现场

寒玉入怀—台北历史博物馆藏溥心畬艺术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这些现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全部是个展形式吗?

  陈瑞近:是的。客观原因是苏博的展厅面积小,无法做大型的群展,另一方面,我认为要把一个展览“说得清”、“咀地透”、“记得住”,就要坚持小而精的策展思路,能理性地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或者探索历程进行认知。如果展品太多,占据空间太大,观众只能走马观花,产生疲劳感,效果会打折扣。

  雅昌艺术网:接下来,苏博在引入现当代艺术中还有哪些升级的想法?

  陈瑞近:除了公教、体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加强外,我认为最根本是要提升办展规格。今年十月份,我们将联合大英博物馆,举办一场大英博物馆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展,这是迄今为止苏博举办的最高规格的入境展览。50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名作将呈现于此,其中包含达芬奇两件,米开朗基罗两件,拉斐尔两件,缇香一件。

  这个展览从去年开始策划,将作为新馆开馆10周年的献礼。

  雅昌艺术网:你说每一个展都要和苏州、苏博有关系,都要有原创性,为什么会选择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展?

  陈瑞近:渊源在于今年是大英博物馆的“莎士比亚年”,他们将以莎士比亚和文艺复兴为主题,举办一系列活动。而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两位东西方戏曲大师恰好是在同一天逝世,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正值明代中叶,那是苏州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我想把这次展览引入苏博,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的文明对话,而且这批展品是第一次来中国展出,保证了展览的“原创性”。

  跨越四年 讲一个关于苏州文人的故事

  雅昌艺术网:从2012年至2015年,苏州博物馆用四年时间打造了“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享誉海内外,特别是2013年的文徵明特展获得了年度博物馆界的最高奖——“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从四万多场展览中脱颖而出。这个系列展,你最初是怎么构想的?

  陈瑞近:大约在2009年,我一直在考虑,要做怎样的展览能突出苏州的地域文化?后来想到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是苏州人,是中国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他们,现代人只能从书籍或者电影里怀想,但我想通过主题展,折射艺术家的人生,让观众零距离接触到吴门文化的脉搏,做一场有温度的、温情的展览,就像一个值得期待的盛会,这对于提升苏博的展览质量尤为重要。

  2006年新馆开馆之际,我们曾尝试联合上海博物馆举办了“吴门四杰”书画精品展。但是策划吴门四家个人的专题展,我一直很犹豫,心里没底,困难实在是太多了。

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展厅现场

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展厅现场

  雅昌艺术网:困难有哪些?

  陈瑞近:苏博馆藏的吴门四家资源过于匮乏,自身的研究力量也不尽如人意。不好意思地说,苏州作为吴门四家的故乡,苏博却只有沈周的作品3件,唐寅3件,文徵明4件,至于仇英,一件真迹也没有。

  雅昌艺术网:最终是什么让你下定了决心?

  陈瑞近:决心的下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大环境的影响,博物馆界开始对原创性的展览有了新的认识,大家意识到,做好原创性展览,展品是否全部出自馆藏不是关键的问题。只要是好的主题,好的策划,好的表现形式,馆藏丰富与否并不是十分重要。其次,是自身意识的转变,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尝试,配合2010年文化遗产日,以“吴国王室青铜器”为主题,策划了一个专题展览;2011年,以“文人墨竹”为主题,配合刚征集回来的元代《七君子图》卷,举办了“历代文人墨竹特展”。这两个展览都是以展品配合主题,效果还算理想。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我有了勇气。于是决定举办“吴门四家”系列学术展览,首展“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

  雅昌艺术网:你是靠借展撑起了整个吴门四家的展览,这其中必定有很多艰辛吧?

  陈瑞近:借展工作是我亲自负责的。作为一个馆藏资源不甚丰富的博物馆,借展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遭遇过明确的拒绝,委婉的拖延,但是为了做成展览,我硬着头皮坚持。

  借展的难度,很大程度源于国外的博物馆。一方面我们自身研究力量有限,对外国博物馆藏品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是外国博物馆对中国博物馆展陈条件和安保措施的顾虑。在办沈周展时,我给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发了商借函,希望他们能借几幅沈周作品,其中一幅《四季花卉图》很难得,后面有著名藏家高士奇的题跋。很遗憾,他们拒绝了,说他们正在展。第二年办文徵明展时,我又给他们写信,希望借《拙政园景》册页,这件作品对我们很重要,但大都会再一次拒绝了,回复说刚展过,不能借,因为书画有休眠期。2014年,举办“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时,我依旧锲而不舍地给大都会写信,他们竟然还是拒绝,理由是,他们不确定大都会收藏的唐寅作品是真迹,也不认为这几件作品能成为展览的亮点。收到回信时,我很沮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又继续写信,恳切言明唐寅在苏州人心中的重要性。或许他们被我的诚意打动,终于松口了,在我们列出的五幅作品名单中只挑了一件《致若容信札》给我们。借展的过程确实很辛苦。

  雅昌艺术网:除了借展的困难,还有哪些困难?比如资金?

  陈瑞近:资金确实是问题。这四个人的画作,在历经六百年后辗转重回故里,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国内的兄弟馆还好商量,国外的藏品,仅仅保险费就高昂得令人咋舌。在文徵明特展时,我向美国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借《虞山七星桧图》,是文徵明摹赵孟頫的佳作。幸运的是,檀香山方面答应得很爽快,不幸的是,这幅画的价值是48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亿。按照这个价值,我们需要出百万的保费,远远超出预算,很难承受。抱着消化困难的信念,我们一方面向市政府申请追加经费,又与保险公司商谈是否能减免部分保费,最后在各方的帮助下,财务问题得到了解决。第三年办唐寅特展的时候,当分管财务的副馆长得知大都会同意借展后万分紧张,冲进我的办公室,提醒我要首先确认展品的价值,测算保费!

  雅昌艺术网:展品到位之后,你怎么进行细节策划?如何体现学术性?

  陈瑞近:吴门四家展览是一个系列学术展,如何体现研究水平是个重点,这反映在展览的定位,展品的选择上,也反映在相关出版物的编辑,学术研讨会的策划上。当然,也有很简单的方法,直接把画一挂,贴个说明牌了事,但这不是我的目标。

  我觉得了解这个人,再办他的展。以文徵明展来说,项目组的每一个负责人几乎都翻看了一遍《文徵明年谱》和《文徵明集》。对文徵明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诗书画样样皆精。

  文徵明是吴门画派的掌门人,所以,我们将展览定位在“呈现文徵明书画风格的变化历程,反映苏州文人文化和城市生活”这一主题。在展品选择上,尽量地展现出文徵明书法和绘画的全面才能。在“展现文徵明早、中、晚期各种风格代表作”的原则下,我们还挑选了一些侧重于反映文徵明诗文造诣和明代文人生活,城市生活的作品。所以,观众才能看到既反映文徵明艺术特色又反映明代苏州城市面貌的《浒溪草堂图》卷,也能看到既反映文徵明文学造诣又代表他行书特色的《行书自书诗》卷。

展厅现场

  雅昌艺术网:2013年你接任苏博馆长,与沈周特展相比,在文徵明展的展览模式上做了哪些突破?

  陈瑞近:我想尝试一种新的办展模式,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从各个部门抽调人手,专门为展览成立一个项目组。于是,年初的某一天,我把编辑部主任谢晓婷和展览设计部主任杨艺叫道办公室。我说,想要成了一个项目组全面负责文徵明特展,以项目组的形式推动整个展览的进程,提高办展效率。这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两个年轻的部门主任没有踌躇就答应了。她们俩开始在各个部门抽调与展览相关的负责人,他们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新的任务和身份——文展项目小组组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苏博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8岁,大批80后左右出生的年轻馆员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勇挑重担,在申报“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我的团队很年轻,项目组的平均年龄才35岁。

  雅昌艺术网:吴门四家展览期间,观众的热情非常高,甚至很多扶老携幼来看展,你是怎么做到既有学术性,又能让普通观众“看得懂?”有哪些创新之处?

  陈瑞近:有位年轻的馆员曾对我说,在古代,书画欣赏是士大夫之间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他建议将展览定位在具有一定欣赏水平的观众上。我不同意他,我觉得有使命让观众能够欣赏古代书画,如果他们不懂,我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看懂。我无法选择观众,但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审美认知。所以我对展览“做加法”。

  所谓做加法,就是增加外围活动,例如不仅出图录,在文徵明特展的时候,我还要求出一本适合普通观众阅读的普及读物。2014年唐寅展的时候,我们还策划了一个绘本读物——《唐伯虎小传》,适合青少年阅读。

  在文徵明展的时候把展厅布置成明代书房的样式,围绕诗、文、书、画、帖、印六方面设计互动活动。例如用宣纸打印文徵明的文集《甫田集》,打印了《千字文》,边上放置了来自苏州相城的御窑金砖,观众可以参照《千字文》在金砖上挥毫。仇英展的时候,孩子们还可以在展厅内玩仇英画的拼图,描摹仇本《清明上河图》。

  除了展厅的互动,我们还组织了丰富的教育活动,邀请苏州大学,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从历史、文化、园林,艺术甚至服饰等角度为观众解读明代苏州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文徵明特展时,我们推出了“衡山杯”与“文衡山先生手植种子”两件特别好玩的文创产品,前者将文徵明“衡山”印章图案放置在杯底,让观众直接体验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后者采集馆内“文先生手植紫藤种子”限量推出,传递了文物信息,寄托了文化情怀,被誉为“最具生命力的文创产品。”

  雅昌艺术网:到了仇英展闭幕,这一系列的展览历时四年终于收官,接下来又会举办清代藏家的系列展,将展出顾文彬,潘祖荫、庞莱臣、吴大澂四大收藏家族的藏品,首展顾氏过云楼,这又是一个系列大展,这是否意味着苏博未来的学术大展都是这样的系列形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

  陈瑞近:系列展览可以构成叠加的效果。举办吴门四家的四年,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它给观众一个心理期待,每到年底,苏博就会迎来一次大展,大家期盼和等待的心情就像过年一样。同时,四年内不断累积,我们的学术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入。

  雅昌艺术网:做四大收藏家族系列展的目的是什么?请简单介绍。

  陈瑞近:清代苏州的收藏之风盛行,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家族的整个收藏历史——他们原先收藏了哪些东西,那些东西后来到哪去了,现在分散在哪儿。包括藏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比如,潘家是怎么为了保护这些文物与各方的人周旋,除了收藏的东西以外,收藏背后故事都要表达在展览里面。

  这一系列的展览不是讲述单个藏家的故事,不是割裂的,而是讲述一个收藏家族的兴衰历史,例如顾文彬喜欢书画,顾麟士喜欢古籍,通过这样的展览,我们可以看见个人的收藏喜好,触摸一个家族百年兴衰荣辱,感悟收藏之不易。这里面,是文人的情怀。

  为苏州博物馆规划百年之计

  雅昌艺术网:老馆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你打算怎么进行改造和建设?

  陈瑞近:老馆,即太平天国忠王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改造工程目前已列入十三五规划,现在正在做忠王府整体维护和展览提升方案。自从新馆建成之后,观众非常多,而老馆比较冷清,成了一个陪衬。我想在这五年内把整个忠王府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古迹,一方面保留太平天国的基本元素和陈列不变,发挥其功能,同时把老馆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强的、以展示苏州非遗保护项目、当代苏作工艺美术精品为主的展馆。

苏州博物馆老馆(太平天国忠王府)

  雅昌艺术网:请谈一谈你的具体构想。

  陈瑞近:关于非遗保护项目,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例如把古戏台利用起来,活态展示一些表演的、戏曲方面的非遗项目,例如昆曲、苏州评弹等。此外,苏州民间一些非常小众的非遗项目亟待抢救,例如面塑、木刻年画制作,不仅让作品得以展示,未来还要实现现场表演。

  做当代苏作工艺精品展也是为苏博的未来谋划,“为未来收藏”。我们开辟了忠王府的三间展厅作为苏作工艺品的展厅,总的展览名称叫“苏艺天工”。目前,第一期做了蒋喜老师的玉雕展。我需要声明一点,我不为任何工艺美术大师进行排名,展览的先后与水平的高下无关,只是是否与苏博达成了协议。

  雅昌艺术网:你所谓的为未来谋划,为未来收藏具体指什么?

  陈瑞近:为苏博未来的展览拓宽和藏品扩充进行工作。通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览,我们能把苏州大门类的工艺美术精品为观众介绍一遍,扩大了展览的涉及面。同时,这也是“为未来收藏”的途径。在苏博办工艺美术精品展是有门槛的,博物馆提供场地,做一个展览,出一本画册,办一场开幕式,参展的工艺大师必须捐赠几件代表作给博物馆,作为藏品。

  百年之后,代表咱这个时代的苏作精品都集中在了苏州博物馆,博物馆没有花费多少资金,还收藏了大批精品,这批藏品就是未来的文物。我们的收藏不能只盯着古老的东西,恨不得全是三代的,民国时期的还瞧不上。倘若博物馆总这样做,人类文明的发展见证物还怎么保留?

  雅昌艺术网:你在扩充苏博藏品的工作上还提出了“收藏收藏家”的概念,这是指什么?

  陈瑞近:我们尽量不要花钱买一两件文物,文物的门类非常多,今年遇见一件青铜器收一件,明年遇见一件玉器收一件,后年遇到一件瓷器再一件,这样难以形成收藏体系。

  我希望尽量和收藏家有广泛的接触,有些收藏了好几十年,形成了体系,我们争取把收藏家的藏品“一锅端”,全部收过来,这样减少了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

  雅昌艺术网:但是很多收藏家似乎不太愿意,这其中有牵扯到漫长的谈判工程和巨大的资金量。

  陈瑞近:是的。这是个大工程,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必须和收藏家做朋友,经常邀请收藏家来看展,让他们了解苏博的实力,了解我们保护研究文物的成绩,取得收藏家的信任。让收藏家明白,我们对文物有敬畏之心,并非“拿回来往库房一塞就不管了”。

  雅昌艺术网:按照你这个想法,目前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陈瑞近:目前我们收藏了一套吴国王室青铜兵器,共计58件作品,是从一个台湾的藏家手中收来的,一部分购买,一部分由藏家捐赠。为了收藏这批文物,我“跟踪”了这位台湾收藏家很多年,我2007年认识他,和他做了整整六年的朋友,“软磨硬泡”才成功。

  吴国的青铜兵器被称为吴钩,兵器身上刻有铭文,往往作为礼器。苏博在2014年征集了一把青铜剑,剑身刻有75个字,是现存兵器上铭文最多的一件,记载了一段小历史。吴国王室的青铜兵器的收藏填补了苏州博物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缺失。

  为此,我们还特意举办了一场“兵与礼”的展览,第一时间展示收藏成果。

  雅昌艺术网:你准备扩充的下一个门类是什么?

  陈瑞近:明代的苏作家具非常有名,但苏博没有几件明代家具。我现在正在和苏作家具的藏家交流,未来希望收藏一批明式家具,在我任职期间,能有一次呈系统的梳理,填补这方面的收藏空缺。倘若能够在自己退休前,完成这个项目,我就心满意足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房卫

开通会员 免费阅读该文章

取消去开通
开通会员 免费阅读该文章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