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梁雪芳:刺绣就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2016-11-29 08:14

  梁雪芳自幼随母亲学习刺绣,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其绣作《香魂》、《小虎猫》、《一团和气》、《荷塘情趣》、和《水天堂·迎春花》等在国内率获金奖。然而梁雪芳并不满足于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她有着敏锐的知觉,她想要走得更远。

  2006年,梁雪芳开始了从读行到知行,她毅然背起书包,北上清华大学开始了纤维艺术的求学之路,在导师林乐成教授的指导下,踏入了纤维艺术领域并开始了新的艺术之旅,探索和发现新的艺术元素并于苏绣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五龙呈祥》、《生根·开花·结果》、《春暖大地》、《清奇古怪》、《诗意苏州》、《荷韵》、《尔若盛开》等作品,逐渐形成了清新朴实、高雅简洁的艺术风格。

  雅昌艺术网:梁老师你好,十年前的清华求学之行是你整体风格和状态改变的开始,也是你刺绣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请回溯一下这段学习历程。

  梁雪芳:我的改变是从去了清华大学之后。九十年代,刺绣协会成立之后,我是第一批受到培养的绣娘,需要不停去参加各种培训班。2006年,我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林乐成教授。

  雅昌艺术网:你刚开始在清华美院学的是什么?是从美术学开始吗?在清华深造给你怎样的感觉?

  梁雪芳:一开始就接触纤维艺术,心情比较忐忑,我当时已经四十岁了,还要背起包去读书,和一群青年学生坐在一个课堂。但是在清华美院的纤维研究所,我频繁接触前沿的艺术思维,视野由此不一样了,思路一下子全打开了,这种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

  作品《生根·开花·结果》是我的毕业创作,是第一次用综合材料进行表达。尔后我开始进一步理解,画家拿毛笔画国画,材料是宣纸、水墨,我们刺绣者用的是针线,所有的技艺层面都是为了表达服务。我不断扪心自问,我最重要是想表达什么?

《生根·开花·结果》 100×200cm 2007年

  雅昌艺术网:在经历了清华美院的学习之后,你使用刺绣创作是想要表达什么?

  梁雪芳:刺绣是我对生活的态度,刺绣就是生活,刺绣就是青春,刺绣不是针法,而是吐纳,就是太极拳中的呼吸。

  我妈妈她老人家今年79岁了,依旧能坐在绣架前,一针上、一针下,就这么绣一天,很淡定,却不觉得累,这是她日常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生命就是处在这种循环重复当中,你不会对吃饭睡觉感到厌烦。刺绣者的工作就像是生命当中的呼吸吐纳一样自然,是把自己的气运到手指尖,循环着相似的动作,也找回了人在娘胎里的先天元气。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假如孩子自小学就开始接受这样的教育,心就能安静下来。

  雅昌艺术网:你在清华美院待了多少年?

  梁雪芳:学制只有一年,我毕业后还继续留在清华学习,一共待了三年。

  雅昌艺术网:《荷韵》系列这样以墨线为轮廓线条的图式是什么时候生成的?

  梁雪芳:是在清华的时候,在学校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去探索、去看明白画家作品背后所要表达的意图,用发现的眼光看万事万物,哪怕是小草,小树叶。

  以前我学的是传统绣法,绣的是于非闇、张大千笔下的荷花。绣一朵花,根据刺绣的本体语言,需要绣出光泽,通过丝线的转折表现灵动的美感。

  去了清华之后,大量接受到前沿艺术的思维模式,就开始反思,如何进行自我的内心表达,而不是再去模仿前辈们的图式外表,刺绣不仅是工艺,而是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刺绣并非为了临摹得“像”,并非死板地仿制,因为技法是死的。在清华美院纤维艺术研究所的学习氛围熏陶下,我的思维开始开放活跃,发现任何材料、形式都可以为我所用。

  我在清华美院创作的第一幅作品是以林乐成教授的黑白画《水上人家》系列为绣稿,绣了八艘船,一艘比一艘简约。从中体会到林老师艺术创作的“四象四观”观点:从具象到抽象,从想象到幻象;从宏观到微观,从主观到客观。

《荷韵》 300×100cm 2010年

  雅昌艺术网:你是怎么想到这种图式的构建?请以一件代表作举例。

  梁雪芳:我创作过一件作品叫《清奇古怪》,就是光福镇的几棵千年古柏,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虽屡遭自然侵害,却依靠根部吸收养分,顽强存活至今,体现了自然界造物的神奇。

  “清奇古怪”不仅象征着一种形变之美,同时也彰显着生命的力度,这种生命力是我想表达的。和苏州工艺美院王和平老师商量,几易画稿后,本来打算绣出树的全貌,去清华美院给林乐成老师提建议,结果由于打印机故障,只印出了局部稿样,林老师看后当即拍手叫好,就要这个样子,他当即在小稿背面写道“这四棵古树的局部已能表达生命精神,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于是我就把绣稿大胆定成了这个样子。

《清奇古怪》 240×280cm 2010年

  在林乐成老师的辅导下,我以刺绣特有的光泽与针法肌理的表现,通过虚实、粗细、长短不一的针法来展现自然物态的生命体征。在准备装裱时,我又突发灵感,能否改变以玻璃装框的传统展示形式?能否更轻巧、更亲近、更直接将绣品展露在观者面前,使刺绣近乎会呼吸的柔美肌理被观众感受到呢?我这样尝试了,没想到展出效果良好,《清奇古怪》在第六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得到了国际国内评委的认同,获得铜奖。

  雅昌艺术网:不用镜框装裱,丝织物的保存期是否会减少?

  梁雪芳:为了要免去玻璃镜框装裱刺绣给人带来的反光和运输难度的问题,201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织绣创新中心”研究课题,“一种新的刺绣画陈列方式”,使用纳米材料对刺绣表面进行防尘防潮防霉处理,使刺绣摆脱玻璃的束缚,开拓刺绣陈列的新方式,这种创新改变了陈设效果,又保护并延长了刺绣丝织物的保存期。

  雅昌艺术网:你性格当中比较喜欢逆向思维、或者打破常规?

  梁雪芳:我的思维算比较活跃。以前在绣传统作品的时候,我就推崇虚实乱针绣的表达方式,高光部分不绣,我曾经绣过一幅《戴安娜》素描绣,那是我用虚实乱针绣创作的处女作。但以前还是停留在技法的层面,在我目前的作品中,那些不绣的地方相当于留白,犹如写书法,枯笔、飞白、干湿浓淡,仅仅用一点墨和水,就能演绎出很多图形,我喜欢这种简到不能再简的方式。

  别人说我的作品很抽象,但其实它们是很写实的,很生活化的作品。

《荷》 40×100cm 2009年

  雅昌艺术网:你平时是从写生当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吗?

  梁雪芳:我从94年就开始创作刺绣,已经20多年了,以前是临摹画家的画,现在则是自己实地拍照写生,然后在画稿上勾勒出来。

  我喜欢观察荷塘,太湖边有很多荷,莲蓬矗立的地方会产生倒影,亦真亦幻,春夏秋冬、风雪晴雨的时候姿态各不相同,风乍起,吹皱起波纹,趣味盎然。这些都是我关注的东西。

  当冬天快要结束,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常会在荷塘边静坐三个小时,风声雨声偶然都会在荷塘上交织出现。生活中不缺少美,只要你有发现美眼睛,随时随处都能发现美。我把眼前的美,变成了绣面。

  在我心中,荷花像孩子,一方面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格,同时荷花给我很多生命的启示,即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可谓是瞬息万变变。当一个人岁至中年时,经历了许多事,会引发一些思考,忙忙碌碌的人们,究竟想去哪里?稻盛和夫有一部著作叫《人为什么要活着》,作者也在寻找人活着的意义,稻盛和夫认为,人活着是为了纯化心灵,因此我觉得刺绣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言说这种心情、心境、感悟。

  雅昌艺术网:你的这种心境是如何通过刺绣的语言呈现出来的?

  梁雪芳:这种过程就像一颗莲子落在水里,也许很多年都看不到它开出花来。季羡林曾写过一篇散文《荷塘清韵》,故事是这样的: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尔若盛开·春》35×35cm 2014年

《尔若盛开·春》局部

  从一颗莲子的掉落到开出花来,是殊胜的缘分,不知道哪天长出来,今年看到的花早已不是去年的。一枝莲,从春芽到含苞、待放、盛开、结莲蓬、结莲子,静待来年,又是一个轮回,这一自然景象和人的一生类似,从出生、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终归于尘土,有绚烂高潮的时刻,也有沉寂宁静的时光,佛说一切都是“成住坏空”的过程。蚕作茧自缚,破茧化蝶也是轮回。

  妈妈曾说,人的一生要穿三双鞋,周岁的时候一定要有一双周岁鞋,结婚的那天有一双婚鞋,逝世之后也要有一双寿鞋,两脚踏着莲花去西方世界。

  所以我的创作是自然生成的状态。想法就像一个种子,可遇不可求,每一次开出的花都不一样。

  雅昌艺术网:你近期创作了《尔若盛开》系列,请说一说创作的思考背景。

  梁雪芳:《尔若盛开》系列更趋向于用简素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艺术感悟和生命体认,这种体认和表达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技艺提升,另一方面也源自于人生的阅历和性情内修。从形式上看来,它是在《荷韵》基础上的又一进步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拆分。幅面虽小,却很感人。素白的绢面,淡淡的水影,以少胜多,理同“计白当黑”,荷茎与花朵,如同从“无”中生出。我想要“隐”且“减”,尽量简化工艺语言,用尽量少的“形”来展现“象”,“形”关乎视觉,“象”则是心觉。

《尔若盛开·冬》35×35cm 2014年

《尔若盛开·冬》局部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我在表现上已经趋减,在同样效果的前提下,能用三针达到就不用四针,成熟的人生,在于简率归真,这是技法的超越,也是心灵的修为。

  《尔若盛开》表现的是一种人到中年时,淡然简朴的心境,对岁至中年的当下来讲,在纷扰的环境中,能够使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才是做人做事的一种境界。

  雅昌艺术网:你的创作是否有发展为软雕塑的趋向?从二维的架上画绣过渡到三维的空间装置?

  梁雪芳:我觉得用麻、棉、丝都可以表达,根本目的在于想表达什么?所以并不限定在三维还是二维。我接下来思考一些包含佛学哲理的东西,作品中对生命的感悟会更多一些。

  雅昌艺术网:谢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房卫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