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藏地情绪——李泉瓷画解析

祈福

  在中国神圣的土地上,有一片神秘的地域叫西北,西北向西、便是雄奇的雪域高原。这块高原的东方南起云、川,北接甘、青、疆,横断山脉、可可西里、昆仑山脉将其与中国的内地阻隔,形成一道在古代看来几乎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于是,这块土地便诞生了厚重多彩,异于中原的藏传佛教文化。在这种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独特的品象。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在“向西”的历程中凝聚起来的,例如老子西出函谷关、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达摩和鸠摩罗什东进传佛等,对中华文化博采众长、灿烂辉煌的历史起了重大作用。

  历史的启示在当代仍具指导意义,西域的魅力依然自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李泉将自己的瓷画作品展命名为“向西·向西”,其精神的引导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艰辛的跋涉中悟出内心的震荡,前后十多年的时光磨砺,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可以为之喝彩的瓷画作品,这是当今景德镇陶瓷艺术新面貌呈现的重要篇章。

  有人说,李泉是个“野生”的艺术家,其实不然。李泉最早的进藏,可以说是无意识的一种旅游,尽管是驾车西进,有一种征服高山雪地和河流沼泽的男儿豪气,但本质上就如众多的“驴友”一样,行走了一趟别样的旅行,品味了一种野外的野趣,然后又回到熟悉不过的平庸生活中。

  进藏再进藏,向西更向西。去的次数多了,李泉的内心发生了一种悄然的变化,高山险阻,无人区域的穿行通过,逐渐地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情绪。从无知者无畏的越野到敬畏者膜拜的行旅,情绪的累积成了情结,并在心中生发出一种愿景,要将西域大地的纯粹、大野大美的力量、尊崇敬畏的精神反映出来。在自身处于浑浊、嘈杂、平庸的生活中寻找精神的家园。

  于是,2006年李泉重返了景德镇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定心在陶瓷艺术中来诉求内心的情绪。在此之前,他已进藏多次,时间跨度十余年,但这些西进的经历他并未有只言片语的传达。而2006年后的十余次进藏,一次一次地演变成自觉的行为,知行合一的引导,早已除去了所谓的野生状态,自觉者自明,李泉已经知道自己要去实践怎样得人生价值。此时的他年过四十,已迈入中年,而中年的步履愈发沉着、扎实、有力。

天眼

  李泉将自己命名为“藏地艺术家”,这不是噱头,而是志向。选择高温颜色釉入手,钻研传达的语境,步入陶瓷艺术创作的路途——这是一条比西域的艰难路程更为艰难的历程,这将是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精力而可能一事无成的险途呀!

  最初的绘画被西藏大地的表象迷惑,雪山、湖泊、高原、寺庙、藏民、僧侣、经幡、玛尼堆等等一起涌入画面,全是西藏的“符号”。如同很多其他画家一样,表象的诱惑力太强,容易让自己深陷进去,如入泥沼,深不可拔。

  “神”会眷顾敬畏追随他的人们。迷惑了的李泉一次次向西行走,在路上的心灵不断受到神圣的喻示。佛说,人呀,向前走吧,你将会看到脚下生满金色的莲花。苦行的人不断地行走,背着沉重的包裹,朝着佛引的方向,艰难地迈着颤抖的步履,期待着金色的莲花盛开……

  从李泉磨剑十年后的瓷画作品来看,可以达到赏析的语境了。在“藏魂系列”的作品中,我看到李泉更多地将“藏魂”付与了藏民,在藏民清澈的眼睛、风霜的形象、转动的经筒、朝拜的身影里庄严地显现出来。在“最后的净土”作品中,雪域高原不再是写实性的再现,而是更为纯粹的心像写照,情绪生发,境象敬畏威严,又生机自在。

  李泉的陶瓷艺术作品,不求对宗教的理解,而是呈现出从心底生发的人性关怀、苦行生涯对精神的磨砺、陶瓷绘画的语境求索等等叠加融会的力量与情怀。我欣喜地看到李泉的藏地情结在陶瓷上结果,“向西”的历程在作品上纯粹地展现,已然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当今面貌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作者:龚循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