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国古代器物的生产传统、装饰以及流通——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综述

2022-06-13 13:21

以“中国古代器物的生产传统、装饰以及流通”为主题的“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于2022年6月11日在线召开。项目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召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练春海,以及北京大学教授孙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荣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鹏,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聂菲,厦门大学教授张闻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亚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浒,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程雅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彭圣芳,复旦大学研究员邓菲等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练春海主持,杭春晓致辞。

4QgKFkPgF15Vbx4WvDXxcXHXma6xZNyMJnlIDzPI.png

2022制器尚象参会专家合影

杭春晓在致词中谈到,对于传统器物与图像的研究,既有别于经典的考古学研究范式,也与传统的以风格史为研究的艺术学相区别。在面对古代器物与图像的材料时,如何处理材料、阐释材料,并将其纳入思想史、制度史与文化史的讨论之中,是目前面临的难题。“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的举办,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对于传统器物文化的解读。

练春海在开幕式讲话中对召开本届论坛的契机和宗旨进行了说明。他指出,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西方的中国古代美术研究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卷轴书画研究日渐式微,而关于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的研究,则得益于交通便捷、图录与发掘报告的发行、国际文物交流展览的增加以及国家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解读等因素,日渐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热点。距离首届(2017)制器尚象论坛的举办已有五年时间,这么长时间所形成的积累,现在来做关于中国古代器物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总结,达成一个共识,可能有助于未来的研究。

本届论坛分11日、12日两天举行,共设3场主题报告与学术交流,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器物的生产传统、装饰与流通,从工艺与形制、流变与传播、观念与思想等角度展开,推进对器物文化的深入解读。

工艺与形制

第一场会议的主题为“工艺与形制”,有苏荣誉、韩鼎、米艾玲、柴怡、李重蓉、董波、王拓、陶晓珊八位学者发言。苏荣誉的发言围绕现存的五件圆口长颈方腹青铜卣展开,以科技考古的方式分析了青铜卣的风格与工艺,讨论它们各自内涵及属性,从而深化了学界对商代青铜工匠和青铜技术的流动、青铜器的流通等问题的认识。

oRK8wkJip19Vqe7IxPhF0I6gNz2qwrsQO7nnXqf1.png

苏荣誉在会议上发言

ERUcvxFf3ab6tRgnGuWyHxo0XEYDOJjSJ099Bni9.png

韩鼎在会议上发言

韩鼎关注到商周青铜器纹饰中一类特殊的“仿物”纹饰,特殊之处在于其模仿对象为有机材质。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商周青铜器(及纹饰)的一种重要设计理念,也复原出部分有机材质器物的原型。

ubFUMiwXWzOeS4EJ494mU0ej3hGlZypz9Rtn5A5m.png

柴怡在会议上发言

xN9uznEgiXJ85plSLrQOiffzgPc2HIqyZH0t236t.png

李重蓉在会议上发言

zXCJ41sZkWrJgrj4NYmiXFdCUUInxaScWRwQYmdb.png

陶晓珊在会议上发言

柴怡以西安出土汉代陶俑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归纳近年来西安地区出土的汉代陶俑,并对汉代陶俑的制作工艺、流通现象,以及随葬陶俑与墓葬等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探究。李重蓉在补充整理鸮形仓实物资料的基础上,考证此类器物的定名、功用与流变。指出鸮形仓应为粮仓明器,它在墓葬中的出现与汉人利用鸮鸟形象来防鼠、保护粮食的观念相关。陶晓珊在全面分析清宫《活计档》“留样”旨令、综合考察传世文物的基础上,对雍正建立的供御用品造办的式样库进行全面分析。并指出,式样库的建立直接促成了雍正朝宫廷工艺美术形成风格相对统一与纯粹的时代特点。

SJmhlJ6WSxnbyI4r3UZ5XP4Av3HX6k75fGIwjILO.png

米艾玲在会议上发言

VX0HooskAYXEpFAMpAJv13UMeoOotQrgTFyhvVDv.png

董波在会议上发言

qAYuNHQhohXsgU8y0Dw7AhKdDyzexcalKsFGfUud.png

王拓在会议上发言

社会变迁、集体意识等皆对工艺与技术的选择与改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米艾玲聚焦于秦汉时期的髹漆青铜器,对髹饰所用的原料、髹饰之工艺,以及器物的功用,兴盛的成因展开分析。董波从一件长沙窑“红绿彩”执壶切入,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视野下,概括长沙窑三彩瓷器的工艺与色彩特点,指出,此类瓷器的用料、做法皆与西亚相关。王拓的报告从文献、实物、工艺等方面,全面论证了晚明紫砂器对于对铜、锡等金属器皿的模仿与借鉴,并归纳其缘由:一是造物规律使然;二为迎合社会风尚;三则出于紫砂器与金属器皿制作工艺的相似。

流变与传播

第二场会议的主题为“流变与传播”,张亚莎、陈轩、周繁文、朱浒、练春海、程雅娟、叶少飞、张鹏、吴若明依次进行了报告。研究材料的更新为解读文化变迁、制度规范提供了契机。张亚莎围绕曲踏古墓地发掘出一件方足彩绘木案展开,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鸟形纹饰的流行区域、发展与演变,以及神鸟在古象雄王国早期信仰中的特殊意义与崇高地位。

6bRMZVRCwTQ3fyxtusyIS3ZkysCW1GKsYdFJmCvL.png

张亚莎在会议上发言

rScSUcrkHwOTqd8VnZSsfkaUBgv1hr9KuGtpnM2n.png

陈轩在会议上发言

vrzj4achfQmEFiXYyKjmFtvw30QKOVNhybAzdcZ9.png

周繁文在会议上发言

陈轩将汉墓中出土的金灶作为汉代步摇的悬挂构件展开探讨,指出作为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缩影,金灶的设计与使用体现了汉地将游牧贵族的佩饰转化为以本土吉祥语汇构建的装饰系统。周繁文对西汉木葬具的等级规定进行了考察,认为葬具的规格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以种类、数量、材质等作为区分葬具等级的重要指标。

R3popne64xym0aGxCm6OBbWicsKvl6ONxahspkZR.png

朱浒在会议上发言

7ab1NE7Yjxx0pXMQWgDJO7zgh12Jqdj6ETQqWtwr.png

练春海在会议上发言

6nF15WQdMvxK5W6urtHmiLI4dE2Wtu2x5MZ4gkxD.png

程雅娟在会议上发言

朱浒对临沂吴白庄汉墓中室南壁东门楣上的图像上所刻画的人像身份及情节主题展开探讨。认为,画面主角为纣王帝辛,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场景。练春海的发言聚焦于汉魏时期的神人抱鱼带钩。他在回溯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此类器物的制作年代,传达的造物意识,以及承载的文化观念。认为神人抱鱼带钩反映了一种权力与信仰关系,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一种吉祥配饰。程雅娟关注北魏时期出现的一类具有强烈外域风格的辅首衔环。她从图像流变、宗教传播等角度出发,对北魏铺首衔环中来自古印度的“勇士驭兽”母题,以及来自苏美尔文明的“一人双兽”母题进行细致地梳理与分析。

zUm76V37aYTfAv3voraW7d1uZzuW7LKCyBsQidxE.png

叶少飞在会议上发言

2NWn1LR4WOqRPLyMb4yURK4JXpnLGM9453MwOw6G.png

张鹏在会议上发言

qiXyEmoKs5nnReNS9jA3VmkA4fqQajHjsWoXd3bG.png

吴若明在会议上发言

器物与图像作为媒介,承载着宗教思想、家族意志乃至文明播迁中的观念与信仰。叶少飞对唐宋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出现的与白象相关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与讨论,指出唐宋时期的白象造形基本出自佛教文本,在呈现文本基本内容的同时,还受到了政治权力、社会观念、图像传播规律等因素的影响。张鹏围绕北京金代乌古论家族墓葬中出土的四层石奁,从器物材质、装饰、工艺及所有者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金代石奁在某种意义上储藏了历史的记忆和生命的乡愁,凝聚了对抗、妥协、传承、变异等多种文化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吴若明在回顾明代海上贸易发展与克拉克瓷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普拉多博物馆的藏画《视觉的寓言》,分析十七世纪中国外销瓷的在欧洲绘画中的镜像呈现,并综合审视跨文化艺术的形成及其本土化变迁。

观念与思想

第三场会议的主题为“观念与思想”,发言人为孙华、张闻捷、庄慧芷、聂菲、彭圣芳、肖世孟、何清俊、邓菲、崔海瑞。器物与古代政治制度紧密关联。孙华从夏铸九鼎、鼎迁三国的传说切入,对鼎之造型、数量与象征意义展开探讨,认为,鼎作为祭祀用铜容器,“三翮六翼”的配置是九州版图的代名词,也不排除井里九夫、国都九里此类象征意义。张闻捷的报告围绕楚国乐制展开,结合相关出土器物,对乐钟组合、陈设及其反映出的等级与变革等方面进行分析。

V7PN3EJ43G42JQcOryfaqFB0xKeNbA8o8LuKMW1v.png

孙华在会议上发言

8WVl0DF5N2QeEeoYknd6hbRqDpkBoYY7jnAw3mjG.png

张闻捷在会议上发言

EoetJCEYMjlgnQ7R9cAGw9gmyTzKNccwq3KBsQH2.png

庄慧芷在会议上发言

7d4MylvjA0LIDl7k0TT6Fg9Gg36YeXc8K7rYznWB.png

彭圣芳在会议上发言

GiKMQQ5VfFhnLGgMx6aQLuFXJQZEarmhsIJTsNjc.png

肖世孟在会议上发言

2VMPkTO8F8mYwmQxVYIz2mZm54OEWIKp8zZApVZO.png

何清俊在会议上发言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器物所反映的观念与文化的复杂性,强调适时、适度借助跨学科视角带来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范式上的拓展与创新。庄慧芷从秦汉之前的各种天文相关遗址、文物与文献切入,探讨“盖天说”与“浑天说”宇宙模型的起源,以及两种学说的关联性,并指出在具有官学色彩时期,此类器物为皇权所掌控,失去官学地位之后,则逐渐转变为宗教、信仰,甚至是装饰、游戏的题材。彭圣芳引入文学价值因素,通过其物化形态,考察唐代的器物诗文装饰特征。肖世孟追溯釉色“天青”的渊源与内涵,并探讨了文人对汝窑茶器的色彩理想:其一,超乎言象的“天青”釉色迎合了文人物象之天成的观念意趣;其二,汝窑“天青”温润如玉的色泽与文人“比德如玉”的审美品味相契合。何清俊对北宋朱长文所著《琴史》做了系统的梳理,将朱长文的琴器造物思想归纳为尊圣、拟象、应术和立道四个主要方面,并指出《琴史》反映了北宋时期理学兴起背景下知识分子试图将传统阴阳、五行、象数等观念进行理性改造的尝试。

8q4hevJCdFtiVPHKhhHNYL8pduVSq6wlRiJ2Ik54.png

聂菲在会议上发言

gpAqgNlQkLpczpyxVfzu5sjBsCUp4lBiTIbH8qO1.png

邓菲在会议上发言

tMnsF2wovONlpucPSmZsApsVrVYu3hSnFZIOEdGh.png

崔海瑞在会议上发言

个案研究是近年来美术史和考古学界比较常见的作法,强调从具体案例出发,将墓葬空间视为完整且独立的个体,通过考察其中的随葬品和图像进而理解墓葬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视觉逻辑。聂菲从文献学、图像学的角度,重释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锥画漆奁。认为漆奁上的图像呈现了墓主生前狩猎讲武的真实生活与追求升仙的精神世界,在墓葬语境下,此件漆奁为墓主提供了生活服务于展示祈盼的空间,也满足了生者企望死者永享荣华的愿望。邓菲聚焦于山西繁峙南关村金墓,通过整体考察墓葬中的建筑空间与装饰题材,解读其背后所传达的文化观念。报告指出,工匠在营建该墓时参照了大量图像粉本,包括传世绘画、佛教艺术、神煞题材等,看似杂乱,实则统一,透露出布局背后的深层逻辑,营造出一个内涵丰富的礼仪空间。崔海瑞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了杨粲夫妇墓的图像秩序呈现与题材选择,由此探讨杨粲夫妇墓反映的宋代民族与边域问题,指出墓葬中具备浓郁的边域意趣、儒家礼制规范与道教信仰。

论坛发起人练春海对本届年会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在诸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制器尚象”论坛的品质与品味,再次得到生动诠释。与会学者从工艺与形制、流变与传播、观念与思想三个方面展开热烈研讨,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出中国传统器物文化的多维景观。本次论坛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与开拓、材料的发现与解读以及古代制度、信仰与文化的探索等多个方面,皆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对于推进传统器物文化研究的转型与深入意义重大。在为期一天半的“2022制器尚象学术论坛”中,气氛浓郁高涨,观众踊跃交流,体现了公众对于传统器物文化研究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本次学术论坛成果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