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哥窑的烧制年代与产地
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其烧制年代与产地,是当代学术界争议较大的问题,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日甚一日地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兴风作浪,相关人士们对事实真相的歪曲与误导就更是与时俱进了。
其实,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尚有两条路径可循,一是详阅古人的文字记述,二是研讨真品的时代特征。
追寻第一条路径,得空时,翻览了很多古籍文册,关于哥窑的记述也见到很多,其中,既有亲身感悟的真知灼见,也有以讹传讹的牵强附会。在此,仅选几条年代指向明确的古人笔记抄录如下,供识者自悟——
《北窗琐语》:“哥窑,宋时旧物,留传虽久,真赝相杂。人间颇多,求其真宋而精美者绝少。”
《文房清玩》:“官窑,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所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其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亦俱在此地。官质隐纹如蟹爪,哥质隐纹如鱼子,但釉汁不如官器佳耳。”
《古瓷合评》:“盖定、汝、官、哥皆宋器也。……官有旧京、修内司之别,而郊坛下新窑,亦曰官窑。……旧京官窑,著时未久,当以修内司所造为上,新窑为下,其时已有差等。……今流传者,惟哥窑稍易得,盖缘质厚耐藏。”
而“新窑”的称谓,在南宋西湖老人撰写的《繁胜录》中,也有记述,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见图1-3)
另外,在明晚期文人徐树丕的《识小录》中,亦有可作为哥窑年代旁证的记述:“画当重宋,而迩来忽重元人;窑器当重哥、汝,而迩来忽重宣德、成化,以至嘉靖亦价增十倍。”(见图4-5)
明代人能把“哥、汝”并论,自然是由于二者皆为宋瓷经典。
追寻第二条路径,从哥窑真品自身亦可寻找到答案。
初次观摩和清点这批传世久远、亦隐世久远的南宋哥窑瓷器时,竟欣喜地发现在数件器物中,带有明确的关于自身生产年代与产地的款识标记,而且,款识标示的内容有数种之多,皆清晰无误地印证了哥窑的生产年代为南宋,产地为杭州。
不过,鉴于历史上宋代哥窑款识的信息从未公诸于世、鉴于关注俺博客的造假制伪者颇多、鉴于本人以往展示的器物照片屡被恶意仿冒,等因素,在此,就暂不展示这些标注哥窑烧制年代与产地的款识证据照片了,待以后得便时,我定会向世人专门论述介绍的。
二、南宋哥窑金丝铁线之外的第三种线
关于南宋哥窑器物的表象特征,很多业内人士都能随口道来几项,如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等。只是观察各色人等对哥窑器物鉴定的表述,即可发现其所依据的标准条件虽然“传承有序”,而实际水准却千差万别。
对于世人已知的哥窑特征,本人不想再多说什么。
而历史上从未有人提及,想必世人也从未看到过的南宋哥窑真品的其它表象特征,尚可列出几项;待得闲时,本人准备陆续拍些特写照片,予以展示介绍。
本篇先重点解析一下南宋哥窑真品无法仿造的特征之一:金丝铁线之外的“第三种线”。
为便于观者理解,略述几句哥窑“金丝铁线”的成因。
所谓“铁线”是指开窑后,高温器物因骤然受冷导致釉面炸裂,使釉层产生开片;这些瞬间裂解的开片一般较大,开片缝隙形成的线条相对较粗、较直、有的甚至很长,可通体贯穿。釉面炸裂后,窑工将器物放入炭墨汁液中,经过一段时间浸泡,黑色素即可渗入开片缝隙里,染成的效果就被称为“铁线”。
而“金丝”的成因却不尽一致。当器物瞬间爆裂成大开片后,由于应力的作用,每块大开片中,亦会继续皲裂开片,以达成力度的相对平衡。第二次开片形成的缝隙都是在各块大开片的领地中独自游走的,所以到了大开片的边缘就不再向外延伸;由于能量减弱,因此开裂的缝隙比第一次开片的缝隙既短、又细,并且既有直线,也有曲线,亦有很多闭环的曲线,被古人形象地称为“鱼子纹”。当二次开片的纹线大致定型后,窑工会再次将器物放入另行配制的、颜色略浅的染剂中,浸泡染色。于是,这类细线就被称为“金丝”。
但是,由于二次开片形成的时间较长,开片的密度与力度不尽一致,而且,很多开片还是在第二次染色之后形成的,由此必然会导致器物表面的“金丝”色调与结构状态也不尽一致。另外,后发的开片缝隙亦可能受到附近“铁线”的黑色素浸渗,所以也会造成局部颜色变黑、变深。因此,南宋哥窑真品的“金丝”颜色与状态大多是不规则的,颜色深浅不一,结构疏密不一。
可以肯定的是:南宋哥窑的“金丝铁线”都是在人为操控下完成的,因为仅靠纯自然的力量,是无法为哥窑瓷器的釉面披挂上如此绚丽的色彩。
但是,笔者在南宋哥窑瓷器上发现的“第三种线”,却是在漫长时光的潜移默化中自然形成的,这是大自然用时间的巧手在哥窑瓷器上演绎催生出的物理与化学反应,借用哲学的概念,就是南宋哥窑瓷器的釉质在近千年时光中逐渐蜕变与收缩的“运动”结果,而非任何人为操控所能完成。(见图6-9)
图6和图7 展示的是一对南宋哥窑粉青釉花口花棱花足碗,造型十分典雅秀丽。
选用其中一只碗的底足拍摄特写,可看到“铁线”纹路又粗又长,“金丝”在“铁线”围合出的各块大开片中独自联网,线条到了大开片的边缘就不再向外延伸,形成了所谓“鱼子纹”的结构。
同时,由于部分开片缝隙受到附近“铁线”的黑色素浸渗,因此有局部位置颜色变黑、变深。
图8和图9 是将镜头推近,局部放大后,可看见在“金丝”围合成的“鱼子纹”状的更小领地内,开裂出更加细微的绒毛状的隐片,这是釉层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断裂收缩形成的浅短裂痕缝隙,并由此生成了除“金丝铁线”之外的第三种极为细微的短线。
再放大之后,短线的路径就可看得更明晰了。
这些短线的颜色更为浅淡,完全是在时间和空气的氧化作用下,被胎质中的金属成分及周边纹线中的色素慢慢浸透渲染的。
再举两例——
图10至图12 展示的是一对南宋哥窑粉青釉梅花碗的特写照片。
图13至图15 展示的是一对南宋哥窑粉青釉莲瓣盘的特写照片。
通过上述物证,可以确认:南宋哥窑的一些器物中,因时间的作用而在金丝铁线之外滋生出了第三种更细的线,这类毛细绒线都出现在“金丝”围裹的极小范围内,其颜色受胎质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色调深浅不一。
最后,有一点想提醒各位看官的是:只有南宋哥窑真品才会生发出这类细线;但并不是所有南宋哥窑真品都一定会生发出这类细线。这“第三种线”只是鉴定南宋哥窑器物时的一项重要参考佐证,却不能形而上学地把细线的有无,当作所谓的鉴定“标准”去判决被鉴物品的是与非。
作者:瓷器鼻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