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朋友,拿起毛笔写春联

  辛卯兔年的春节又快到了,今年,您是否亲手写春联帖春联了……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就出现了合律讲究的对句。在1700余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文学样式互相影响、借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形式。

  早在秦汉之前,我国百姓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二位降鬼大将“神茶”“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并悬挂于大门的左右两侧,以驱鬼避邪,保佑平安。到了五代,人们开始将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中记载,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964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应该就是目前我国出现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春节悬挂春联的习俗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诗中就曾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即是当时百姓张贴春联喜迎新年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人们又常常将春联称为“桃符”。直到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用毛笔在上面书写良词佳句,寄予美好祝愿,由此演变为流传至今的大红春联。

  “妙裁诗词入楹联,看似随意却精心”,道出了春联内容凝练精妙、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因此也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同时,春联以中国古老且独有的书法艺术为表现形式,红底黑字,喜庆明亮,使两种艺术形式相得益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被百姓所喜爱。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曾参与到春联的创作中,也留下了一些世代流传、津津乐道的有趣故事。例如,除夕将至,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好一付春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不料因为他的书法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就被人趁夜黑偷偷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他并没有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春联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哪知转天早晨一看,又被人揭走了。除夕已至,左邻右舍、家家户户的门上都已经帖上了春联,只有自己家的门上空空落落。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春联,写完后让家人将上下联各剪去一截,先将上半截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夜间又有人来打算偷揭。可借着月光一看,觉得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只好叹气作罢,趁黑溜走了。正月初一的一大早,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可引来了不少百姓围观,大家齐声喝彩,拍手称妙。不仅为王羲之的书法称绝,更为他的机智幽默所钦佩。

  或许,这只是中国百姓因为太热爱他们的书法家而杜撰出的小故事,然而,我们依然相信这种百姓与经典艺术和民间习俗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情谊,真实动人。不要轻看这一副小小的春联,从构思、酝酿到书写、张贴,它承载了中国人积淀千年而成的一整套文化行为和生活共识。正如前文王羲之的故事一样,无论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多少不如意的事情,在年终岁尾之时,老百姓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幸福更甜蜜,这时红红火火的春联最合他们的心意。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团结起来共同构思春联的内容,或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或祈盼五谷丰登、财源广进,或期望添丁赠福、榜上有名、日日小康、万事遂心。从平仄的对仗,到字数的奇偶,都可谓斟字酌句。接下来,就是拿起毛笔、蘸上浓浓的墨汁写春联了。春联的字体一般常见为楷书或行楷,也偶有隶书、篆书、草书,字形方正端庄,易于识认,而这样的“方块字”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能够稳稳当当、平平安安。中国百姓过春节最讲究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燃放鞭炮、走亲访友等,而写春联贴春联恰恰是强化这种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春联的张贴也有很多规矩,要符合传统习俗。春联要竖贴,上联贴在大门入口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入口的左边,横批贴在大门中间上方,而且都是从右往左诵读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一个小小的春联习俗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百姓亲手参与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优良传统和勤劳美德。通过春联,书法艺术也得以在民间广泛地推广与学习,从而稳固了书法发展的民间土壤,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教育功用。许多孩子都是通过春联学到了更多的汉字,许多老人都是通过春联教会他们的儿孙做人道理和节令习俗。所谓的“文化”就这样细碎地潜藏在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行为之中,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滋养着泱泱华夏文明。而今天过年,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了,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没有时间动脑子构思自己家的春联;习惯用电脑打字的现代人自然对毛笔墨汁感到陌生,他们更愿意去购买成批印刷出的“电脑”春联;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在张贴春联时,左右不分,上下联颠倒……本应丰富有趣的年节文化现在变得苍白单调;提到过年,本应激动期待的心情现在变得乏味漠然;不同年份、不同家庭的过年方式本应不同,现在却也程式化、趋同化。

  检省自身,我们失却的不仅仅是春联习俗,而是先辈们心中那份对生活、家园淳朴的挚爱与投入。先人的一句“新桃换旧符”就真真切切地告诉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来自美好的期盼,更源自我们自己双手的不懈创造。“旧符”只有自己亲手用“新桃”来更换,才会具有饱满厚重的文化含量。朋友,让我们重温那份伟大的文化情怀和积极的生活信仰,拿起毛笔,动起手来,共同谱写下中华文脉的灿烂。

(发表于2011年1月26日《中国文化报》)

作者:孟繁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