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警惕视觉时代“平庸的美”

  2009年9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在盘锦辽河美术馆开幕。此届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选送的水彩、粉画作品共707件,展出作品379件,其中金奖提名2件,银奖提名3件,铜奖提名6件,优秀作品提名4件。

  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单独设立了水彩、粉画展区,自此,水彩、粉画开始以独立身份参与到五年一次的汇报大展中,这体现出国家对该画种的扶持和期许。此次展出的水彩、粉画作品的数量比上届略有增加,在题材内容、语汇样式和精神蕴涵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创新诉求,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表现手法纷繁多样,体现出画家活跃的艺术思维。并且,一批注重艺术本体探索的中、小幅作品重新浮出水面,这使以往画家为凸显展览效果而热衷于创作宏幅巨作的倾向得到一定的平衡。

  整体来看,此次展出的水彩、粉画作品涉及人物题材的偏多,在获奖提名作品中即占一半有余,在全部参展作品中也占了近百分之八十。无论是独幅肖像,或是组合人物,此类作品大都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语言细腻、刻画谨严,贴切地表现出主题性绘画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暴露出一部分作品过分依赖照片素材的拙劣痕迹,使作品呈现出:制作性增强,绘画性减退;装饰味浓厚,生动性缺失;注重作品的叙事性,而弱化了艺术性,显得空洞、乏味。这种倾向不仅出现在人物题材的作品中,在静物、风景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中也时有显现。应该说,这是在往届美展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已经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了。

  与此相关,以人物为核心展开的现代都市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作品着意选取新世纪以来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不同民族的典型人物进行表现,反映出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积极的探索意识,如表现农民进入城市谋生的《兄弟》、《出游》、《我要去北京》等;表现矿工的工作实状的《开采光明的人》、《2009·矿工纪事》等;表现都市青年人生活状态的《秘语》等。此类作品的表现手法大多借鉴当代水墨、工笔人物画中的一些处理方法和艺术样式。可是,表现都市题材的水墨、工笔人物画,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绘画语言、艺术符号及表现形式。相对而言,同类题材的水彩、粉画则缺少这种积累,因此,在对当代水墨、工笔人物画进行借鉴时,往往体现为以西画的知识手段试图融合中国画中折射出的类似水彩的语言因素,继而在水彩、粉画中篡改或截取性地加以运用,由此导致了一部分作品的色彩组织零乱、艺术元素过于繁杂、主题不够鲜明。尽管,通过融合、渗透其他艺术形式和相邻画种的有益探索,拓展了水彩、粉画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绘画语言,但水彩画清透澄净的画种特色却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了。类似的问题在水粉画中也有所表现,譬如水粉画在借鉴现实主义题材的油画作品时,过于逼肖了两个画种艺术语言上的趋同性,甚至刻意追求油画中油彩光亮的效果,这在获奖提名作品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可以说,这些都是此届展览中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老一辈水彩、粉画艺术家仍是本届美展的重要力量,许多人不仅推出了新作,而且仍孜孜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潜能;一批中年画家具有较好的绘画功底和专业技能,不少人已具有了较为成熟的个人风格;年轻画家的创作思路更为开阔,他们思维敏锐,构想大胆,体现出新生一代的蓬勃活力。同样是表现当代的现实生活题材,一些新锐画家的作品颇具启示性。如入选作品中,杨海峰的水彩组画《风陵渡》新颖独特且极具争议。画家敏锐地借取了当代观念摄影“另类”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描绘了朋友婚礼的场景,其中单幅作品尺寸很小,画中人物布局又非常密集,以5幅联排的形式展出,极易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而该作也使用了照片图像为创作原型,在视觉呈现上又明显消解了水彩画水气氤氲的画种特色而极具油画特性,因此成为展览中颇具争议的作品之一。此外,黑龙江画家陈凌杰的水彩、粉画作品《处境》,凸显了当代艺术中情绪化、个人化、独处式的诉说方式,将现代都市中年轻一代迷茫无助、颓废游离的生存际遇和精神状态给予真实写照和艺术表现,这些都为此届展览增添了不同以往的创作气息和视觉经验。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极为倚重视觉,同时也在强有力地驯化着视觉,由此产生的各种视觉艺术中,图像的浏览量较之往昔明显增大了,但视觉艺术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却大大减弱了。作为舶来画种的水彩、粉画,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今天,我们已不再需要讨论如何“民族化”的命题,而更应深入探讨如何良性地、可持续地表达“当代性”的课题。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倾向于表现近五年来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各种领域的新貌,画家在拓展多样化的艺术手法的同时,也更加自觉地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指向,直接折射出了全国性美术大展的权威价值取向和主流审美立场。固然,艺术创作应当反映时代特质,但这并非失去理性判断和艺术诉求的“亦步亦趋”。艺术作品在能够提供审美愉悦之后,更应以其“善”的品格践行对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形象构建的积极作为。因此,不管是参展之用,还是获奖之需,只有独立的画种品格和价值追求,才能成为支撑和引导一个画种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此来看,此届展览中的作品对如何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当代艺术对人们审美格调的提升和主流文化价值建构的思考,还略显平庸。五年一次的集中展示,正是刺激我们重新思考和检视自身的恰当时机。不可讳言,全国美展展出的作品不可能囊括五年来全部的优秀之作,但只要能够反映出一个画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通过不断探讨和反思获得纠正和推进的方向,这样的展览就是不可替代的。

  (发表于《美术观察》2009年第11期,并被转载于《美术家通讯》)

作者:孟繁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