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转向与延伸之后的路该怎么走

  2009年9月1日,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的170件作品,是从全国各地送展的1230件作品中评选而出,其中金奖提名2件,银奖提名2件,铜奖提名2件,优秀作品提名3件。

  从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壁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参展,至今已近三十年。因场地和规模等原因,往届全国美展壁画的展出方式受到种种局限,这一直成为壁画界的一个遗憾。从上届美展开始,变更了参展条件,允许两种创作方式的作品参与评选。此届美展在展示理念上颇多新意:首次将壁画作为一个独立展区,并打破只展出已“上墙”作品的限制,以与环境、建筑相互补益为原则,广征各种壁画设计,开拓当代壁画创新的更多可能;本次入选的作品中,有一半即是未曾“上墙”的作品,也使近五年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壁上实施的优秀创作得以与观众见面;扩大展出面积,提倡展出原作,尽量让观众了解到壁画在材质、技法及展示方式上的“原生态”特点,使该画种的艺术张力和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得到直接呈现;本届展览中青年艺术家占较大比例,他们的加入使壁画艺术绽放出更为新活的生命光彩。

  此届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五年来壁画创作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将之概括为一种“转向和延伸”的新动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的壁画,今天在不断延展着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之外,已逐渐演变为一种涵盖了建筑、绘画、雕刻、工艺和现代工业各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材料的艺术样式,并成为当代环境艺术和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壁画的展示空间和存在方式从原有的美术馆、博物馆转向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中。此届获奖提名作品中的《南京地铁玄武门站:水月玄武》即是《南京地铁站》系列壁画中,将艺术性与公共性处理得比较恰当的作品之一。作者通过水波涟漪,月之圆缺,配以窗花残荷,将玄武湖静中蕴动、清冷典雅的自然之景巧妙地呈现出来。在材料运用上,借用传统漆工艺,用堆漆磨显的手法,表现出斑驳的肌理效果,将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构成技术妥帖融合,使人们在等车驻足之时,能够在嘈杂烦乱中捕捉到一份静谧闲适的艺术气息。与此相伴的是,当壁画以一种公共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和开放性、流动性的展示空间时,其内含的文化任务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可视、可读之上,而是更增添了可思、可融的多重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诉求,然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壁画作品在此届展览中还属少数。同时,与公共艺术并行推进的还有中、小型“学院派”壁画作品,它们在艺术语言、表现形式、材料技法等方面的不懈探索也为当代壁画的拓展积累了不可替代的经验。

  获奖提名作品《大医广和•仁智济生系列唐卡壁画》,四幅作品中有的将各种与中药相关的植物、动物等形象纳入画面,有的则“囊括”了人体针灸穴位图、汉代气功图、中国历代名医等传统文化内容,还有将民间剪纸艺术、传统竞技活动和现代体育项目糅合展示的艺术尝试。可以说,该组画获得了醒目明朗的装饰效果,并具有普及中国传统知识的实际之用。但在处理唐卡这一特殊的民族艺术形式和现代元素的“共融”关系时,仍有些生硬和简单化。这并不是仅此唐卡之作的特有问题,在展出的同类作品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显现。毕竟,“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关系,最终需要达到一种精神主旨的共融,而非文化符号的简单罗列。 另一件入选作品《自画像》的表现材料选取了百姓触手可得之物,也是人们生存的必须之本——谷物。该作的表现手法并不复杂,作者甚至有意作了纯化和弱化处理,但材料与主题的巧妙贴合,仍能让观者在目睹作品时获得亲切之感。此外,汇集了无锡市一中760名高中生智慧的陶瓷壁画《都市•旋律》,颇似传统活字印刷的字符模具,通过疏密起伏的陶瓷构件,营造出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而该作也以界于雕塑、装置、壁画之间的艺术特色,打破了以往壁画具有的边框界限的视觉疆域,体现出视觉图像在呈现方式上的一种“游离”。以上这些作品都属于在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及文化指向上的广泛延伸,但就壁画而言,无论在视觉形式、装饰风格、艺术手段上的多样探索的“半径”有多广,其负载的艺术性、文化性及公共性是应该始终坚守的“圆心”。

  在题材内容和思想内涵上,此届展览中表现现实生活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数量不在少数。获奖提名作品《抗震壮歌》虽采用木炭表现,但注重吸收了周思聪的国画《矿工图》中的艺术手法,并借鉴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色彩基调,只将五星红旗处理为红色,紧扣主题,震撼人心。不可否认,目前许多大型壁画仍属官方或机构的命题之作,甚至占据创作总量的大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家除了在语言、图式上的探索,还能再延伸些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有效的拓展路向呢?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带动了公共艺术的兴盛,也为壁画提供了新的施展空间。一方面,这种公共身份不仅对传统壁画的图式语言、表现手段、展示方式提出多样挑战,促使其调整和转向。同时,在这种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向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命题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关涉艺术本体的问题,需要当代壁画界进一步在“磨合”中不断的思考和解决。

 (发表于《美术观察》2009年第11期,并被转载于《美术家通讯》)

作者:孟繁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