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穷通之理

  中国有成语“术有专攻”,也有悖论叫“一通百通”,关键是对普通规律的参悟。

  月前,在无锡的油画工作会期间,听一位我所崇敬的前辈的私下议论,大意是:中国的写实油画遭遇了图像时代,唯中国笔墨是摄影所不可取代。所以结论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出路在中国画。他还补充说明他是在接触了全世界众多大师级人物后得出的结论。

  一个搞了一辈子油画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卓有建树的核心人物,突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如此无奈,自然会发人深思。我想,如果把油画定位在机械唯物论和“摹仿说”的基础上,以还原自然的真实可信为最高目标的话,先生的话肯定是对的。但就我所知,西方油画即使是像安格尔、伦勃朗、丢勒那样的严谨写实大师,也并非机械图像可以替代。他们寄托于画面的审美情怀和“手工性”的驾驭渗透了多少天才的诗唱而让世人感动。诚然,西方百年艺术革命的狂飓不再把这种绘画看做主流,而中国泊来这种艺术也恰好是一百年的时间。它在中国的存活是基于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传承和橘枳之变,同时也基于人性的正常诉求。

  齐白石是写意画的大师,同时也是“善写真”的大师。据说他在第一次见到西方写实油画时曾撂下一句话:“我若年轻,一定要学!”可见人性无国界,东方和西方,写实和写意也很难以长幼先序来划分高下的。

  在中国认为写意画代表雅,写真画代表俗,其实是一种误读。翻看宋人花鸟,唐人仕女端庄写真,雅气扑面而来;再看充斥各类三流美术期刊的快餐式书画,题唐诗、画古人、笔墨淋漓却满眼作态,千部一腔,不见了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让人生厌。

  在中国,油画被认为是真实再现的艺术同样是一种误解。即使把范畴划定在写实的具象绘画里,同样的寄情,同样的笔意和思绪纵横的形式风格的多样性,也正是构建西方美术历史的瑰丽所在。

  理论界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很有价值,但是要深入研究东西方绘画不谋而合,深度相通的人性原理和美学通则,也许是一个画家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画乃心性文章,我不曾放弃任何一次感动的悉心回味和千百次膜拜,不管他是电影、戏剧、诗歌或者是油画、雕塑、中国书画。既然能打动我的心,我就要敲骨吸髓,嚼蕊吐香,从中挖掘彼所能之精髓所在,这其中是听不得别人怎么说的”。

  这是三年前我的画展自叙中的一段话,我想,这种超越形态,在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中间寻求穷通之理的努力应该是一个好画家必须要作的功课。

  2012年4月8日

作者:郭北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