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非色》蔡小华展研讨会记录8

  看了你这次的展览画册与前几年的画册,再看原作完全是不一样的。你的画很难印刷,肌理效果出不来,画册与原作有很大差别,细节上的东西在画册上根本看不见,一定要有局部。画面应该是有很多的遍数,因为一张水墨画也要画几十遍。你的画面中国画的情节很浓。这与你的家学有很大的关系。从画册上看还是现在的作品更好,90年代你的作品个人特点还不够清晰,现在完全自我了。

  从现在作品的脉络看,你的作品处在现代主义终结时期,即走到现代主义的最终端。我对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有个人的理解,如果现代主义不是走到极简,平涂的画面几乎消灭了一切,技法不再生效,还出现不了后现代,那是绘画的第二次危机,再也没有出路了,不知还能怎样往前走?已经走到极限了。我去年做了一本画册,将新水墨分为四个板块,其中一个就是“终极本体”,在“本体”的意义上,艺术走到最后看还能做出些什么?你这一步走得很重要,因为在中国现代艺术的过程中,各种流派、各种表现手法都有,但是,有一些风格触及不多,比如冷抽象,如蒙德里安、马列维奇这一类的艺术很少有去效仿,倒是学习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的比较多。像你的画面做到这么安静的、几乎消灭了所有造型的可能性、甚至包括笔触也没有太多的流露,可以说是在走了一个极端。到了这么一个地步,可能会对你产生一种怀疑。江大海的做法和你类似,但他不是全部的平面化,有些感觉类似云朵,稍微有些空间意识。你说放下绘画性的东西,其实很难。

  你用呼吸这个概念,传统绘画中也有,但他不是用“呼吸”这个词,黄宾虹强调画不管画的多黑,它也能透气。所以画面才能不死、不板、不结,画多少遍它都是通透的。曾经用“呼吸”这个概念的是赵无极,赵无极85年在浙江美院讲课,他就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绘画应该有呼吸,其实他的含义和黄宾虹大体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概念不同。“呼吸”就是要有一种通透感在画里面,否则它会憋得慌,画面闷了就没有呼吸感了,其实这都是绘画本体意义上的东西。

  我曾把绘画的整个进程归纳为从客体到主题再到本体,最后抵达观念。大体上是这几个步骤:

  最初的绘画是根据一个对象世界,描摹的很像、很真实、很生动,就觉得是最高境界,所以追求的目标就是再现对象而不是别的。我面对着你画,看了以后觉得就是你,这就是最高境界。

  到后来对这个不满足了,感觉到其实表现“你”不重要,表现“我”才是重要的,通过“你”去表现“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表现,不管画的是什么,画家是在自我表现,从“客体”演变到了“主体”。再进一步,画家画画既不是表现“客体”,也不是表现“主体”,而是还原到绘画“本体”,即绘画本身。离开了“主体”和“客体”,绘画还能是什么?只有绘画本身那些事了,这就只有靠绘画语言本身的魅力来打动人了。画家就在这块画布上琢磨怎样在本体意义上能完成他想做的事。你的画就是从客体和主体这两个方向转移到“本体”上来,所以,你的画只能在“本体”这个意义上来界定。

  画册里的第一篇文章是陈老师写的,很好。最后的那篇是王天兵写的,是对个案的研究,也很好。至于说到蔡小华是“国际性的”,我认为要叫“国际”来说才行,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家现在的尴尬在于,从国际角度看,本体意义的抽象主义已经是历史,这段历史已经走过去了,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所以,他们已不再关注这方面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引起国际的关注比较难。整个油画界都存在这个问题。不光是你蔡小华一人,从绘画的国际进程来看,抽象主义早已学院化,已经被看成是过去的事情。但作为一个真诚的艺术家,这些都不是他要考虑的。你按照你的兴趣完成了你的作品、完成了展览的布展,也就了了一个心愿,如何评价是别人的事,可以不必太介意。

  中国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按照西方美术的发展史来看中国的艺术,他认为凡是在现代主义这个阶段探索的艺术家他都不重视,他都认为过时了。但是,还有一部分批评家他不这么看,因为中国的艺术进程和西方的不一样,西方那种线性进程——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它的进程非常的清晰,它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但在中国不是这样的,中国过去一直很封闭,从79年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东西一股脑都进来了,到了85年罗森伯格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影响了多少年轻人,但那完全就是后现代的东西。所以,中国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同时出现的,没有历史的先后秩序,甚至西方的古典主义也是在这个阶段才真正有所接触。但在85年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都出现了。所以,看中国这段历史,其实古典主义的课题也还没有完成,没有真正做到西方古典中的那中极致。因此,每一个流派、每一种绘画的形式对于中国来说,都有它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做艺术家,无论是那派那种风格,都有它自己的价值,不能用西方那种艺术史来界定。你的作品我是在西安批评家提名展上看到的,陈孝信提名的是你,我提名的是田卫,他是在水墨里做到了极简。这次艺术北京他展了两幅新的,越画越好了。通过这次“艺术北京”博览会我看出中国和国际有个位差,在国际上他们觉得过时的东西,在我们中国可能刚好兴起,当代水墨也已经活跃两三年了,热劲今年应该慢慢的下去了。你在北京做一次展览不容易,作品也非常的好,二号馆是我最喜欢的,你的展览布置得也很不错,展览的的作品也比较有代表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了,是一个成熟的结晶。

作者:贾方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