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教大家在生活中发现美

2016-08-22 09:54

  第八届中山书展昨日开幕,名家讲座上,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为观众带来了一种生活美学,一种新的艺术生活方式:玩味。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审美强调体验,只要你愿意去玩味,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而玩味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他还和观众就生活中如何去发现美这一话题进行了互动。

  中国美学在乎的是过程

  罗一平比较了中西美学的不同,他比较了古代哲学中就存在了很大的不同。白马非马,这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提出的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中国人讲形象,先秦公孙龙指出“白马非马”,那么马在哪里?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朵云,美是赏心悦目,古希腊哲学的美学是实的。他指出了美的现象,而不是美的本质。

  中国对于美的追求是美被感知、过程是玩味出来的,世界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有经历了死亡、绝望,才会觉得活着是多么的珍贵,死亡、生存、爱念,人生百味,是要去玩味的。

  以“品”为主体的美学体系,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形式。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对美下了定义,羊大为美,创立了以“品”为主体的美学体系。即可观、可行、可玩,可居。儒家认为,仁者爱山,他们喜欢山绵延千里,可让各种走兽驻足,风霜可经,可容忍一切,用仁爱的情怀看到了自己,包容,绵延的生命。智者爱水,水很智慧,绕弯而走,水滴石穿,要达目的。

  无我之境讲的是气韵

  罗一平从传统绘画为玩味作出了注解。他把讲究气韵的审美称为“无我之境”。无我之境的重要特征是 “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为求“图真”,唐代艺术家提出了诸如“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命题。“真”就是合于“自然”的规律。在艺术表现上就是画出事物的“物理”、“物态”、“物情”。

  “图真”有两种态度:一为形,一为气。他举了一个例子,唐玄宗让两个画家去画嘉陵江,一个是李思训,另一个是吴道子。前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去看,用了三个月时间画了嘉陵长卷;后者一直跟诗人们一起饮酒作乐,用了一天的时间看,用了一口气的时间去画。前者画的是实体,而后者画的是嘉陵江的气质、气韵。但写实与表现,很难说谁比谁强。

  元代之后绘画的音乐性

  罗一平认为,元代之后,社会变化很大,其审美变成了“有我之境”,即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那种感觉就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情感中受到感染。

  他拿元代赵孟頫 《鹊鸟秋色图》来分析了与前代质的变化。在赵孟頫的山水中,画不是“画”出来的,画面中的山水符号是用书法线条“写”出来的,其伟大之处,就是将画物象转换为写物象,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他的画面上,只有笔、墨、色的游戏。这样的画法越过了宋唐,以晋人的意味表达自我的情思和复古的美学追求以及对山水的玩味。但这种玩味并不像魏晋名士那样,他们带有自己的情感。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非常讲细节,明朝人仿他的画,驾驭不了毛笔的能力,细节也不够。北宋的画要真,是要看的。元明清的画需要歌唱,画出了音乐的节奏。音乐是生成图画的,在可见的图上构成音乐的味道,发出生命的声音来。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