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2-31 11:06
随着工业生产进程的飞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
这一问题也同样为我们进行文物档案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重重阻碍,如金属的腐蚀,纸张的酸化;丝织品的老化、褪色;石质文物的风化粉碎,都是空气污染物作用的结果。
空气中的污染物通常包括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物两种形式。
有害气体
1、酸性气体
硫氧化物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硫氧化物易溶于水(空气中的水分或藏品内部的水分)而生成硫酸。硫酸对金属、石质、壁画和有机质文物档案均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对于纸质文物档案来说,硫酸生成后会存留于纸上,日积月累,纸张的酸度越来越高,加速纤维素的水解,使纤维素聚合度降低,当聚合度降到200以下时,纸张的强度将下降到零,就会碎裂成粉末。
硫化氢易溶于水,生成具有漂白作用的氢硫酸。氢硫酸不仅可使字迹、颜料褪色,也可使植物纤维素遭到破坏,还能与许多金属离子作用,生成不溶于水或酸的硫化物沉淀,使银、铜、铅等制品表面变黑。此外,硫化氢还能够被氧气或臭氧迅速氧化,生成二氧化硫,最终生成硫酸,从而产生进一步腐蚀。
氯气既是酸性气体,又是氧化性气体,可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直接起反应。我们所熟知的青铜器上形成的绿色粉状锈,即“青铜病”就是氯化物腐蚀产生的;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能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其存在能加速书籍纸张纤维素的氧化和水解作用,还可使字迹、颜料褪色。
二氧化碳与水能形成碳酸,可溶解石灰石,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石质文物、壁画的保护极为不利。文物展厅等场所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于参观者呼吸代谢产物。
酸性气体对文物档案破坏的案例很多,如大英图书馆20世纪30年代的藏书中,8%的书皮封面遭到硫氧化物的侵害,使其出现红锈似的变色现象。英国文物研究所专家发现,美术藏品的“油画癌”是空气中的硫氧化物对油彩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钡等的破坏,使油画表面出现白色或透明的结晶颗粒,这些颗粒不断渗透进油画的油彩层,最终使油彩全部破坏。
2、氧化性气体
氮氧化物包括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四氧化二氮和五氧化二氮等。除二氧化氮外,其他氮氧化物极不稳定,遇光、湿、热变成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又变成二氧化氮。藏品保存场所主要接触到的是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是一种强酸,又是一种很强的氧化剂。它也能加速植物纤维素的水解,再经初生态氧作用生成氧化纤维素,使纤维强度明显下降。
臭氧是氧的一种同素异形体,其稳定性极差,可自行分解为氧气。它是一种强氧化剂,对许多无机物和有机物都具有氧化作用。虽然空气中臭氧含量仅有25μg/m3,但它对文物变质的影响却很大。
氧气是维持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品,却也是损害文物的罪魁祸首,主要表现在:
①有机文物的光氧化反应。例如,在光照的情况下,氧气可使纤维质地文物发生强烈的氧化作用,生成易碎的氧化纤维素;丝织品经紫外线照射产生自由基,再与氧反应引起丝绸泛黄。
②金属文物的氧化。例如,氧原子夺取金属原子的电子,形成离子性氧化物,致使金属发生氧化锈蚀;在潮湿环境下,铁质文物发生电化学腐蚀而形成Fe(OH)2,疏松地覆盖在铁器表面,进一步脱水形成各种铁锈化合物。
3、甲醛与挥发性有机酸
甲醛是室内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性气体,它主要来源于装修材料中酚醛树脂等物质的分解。在水中,甲醛可以发生聚合反应而形成乙酸,也可以与碱反应,在碱催化下,甲醛可以变成甲酸和甲醇。
甲醛不仅对人体存在较大危害性,对无机材料中的玻璃、陶瓷釉彩、蚌壳、金属等亦存在潜在的风险作用。
甲酸、乙酸、丹宁酸等挥发性有机酸,通常来自冷杉、橡木、桦木等木质展陈装具或装饰装修材料中。
挥发性有机酸的腐蚀性虽然比不上二氧化碳,但长期处于有机酸环境中的纸张,仍然会被其酸化,如某些存放于木质橱柜或木盒内的古籍。
颗粒物
空气中的颗粒物对文物的破坏作用通常表现在对文物档案的化学作用、物理作用和生物作用几方面。
化学作用:因颗粒物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这就使得大多数颗粒物具有了一定的腐蚀性。当它们附着于藏品表面时,便会对其材质产生腐蚀作用。
物理作用:颗粒物往往形状不规则,且多带有棱角。当它们沉降于藏品表面,而又与之产生摩擦作用时,就会对文物表面造成机械磨损。
如,随着反复的翻阅,纸质文献发生字迹清晰度降低,纸张产生磨毛且韧性降低;再如,由于灰尘的粘附、磨损,导致胶片、光盘等影响模糊、音质变差,甚至信息丢失等。
生物作用:而作为虫卵、霉菌孢子在空间内移动的重要载体,悬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从外部携带大量霉菌孢子进入文物档案储藏空间,部分沉降下来附着于有机文物表面,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将有机文物作为其丰富的营养来源,从而获得大范围繁殖滋生。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在对污染性气体的破坏作用有了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们不禁要思考,作为文物保档案护工作者,为避免污染性气体对文物档案造成破坏,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参考国内外博物馆、档案馆在环境控制、污染防治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1、需要采取必要的环境监测系统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我们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储藏空间环境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保护的水平与效率。随着现代有线传输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环境实时在线监测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博物馆获得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可满足博物馆不间断实时记录内部环境参数信息的要求。
2、加强环境控制,实现储藏大环境与微小环境的综合调控
减少污染气体对馆藏文物档案的破坏作用,不仅要采用空气调节系统、空气过滤系统或湿度调控系统等对建筑空间大环境和展厅、库房等小环境进行调控,而更需要关注每件文物、档案所特有的储藏环境需求,创造出最适宜的储藏环境。因此,人们提出了微环境调控的理念,即改善文物档案所处展柜、储藏柜或囊匣等储藏环境,从细节入手,进行合理保护。
3、建立相对密闭的文物档案展储空间
可采取对建筑门窗进行密封处理,搭建气密库房或采用气密性较好的展储装具等措施来实现空间的密闭性,一方面可以有效隔绝外部污染气体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调控设备的使用能耗,降低环境控制成本。
4、合理组织通风
我们提倡库房通风,但在通风过程中也要尽量防止污染气体进入库房。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通风措施:一是要掌握通风时机,尽量避免在外界污染气体含量高时进行;二是通风时采取必要的过滤措施,如空气过滤器等。
5、减少室内环境污染
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室内装饰材料,并逐步减少挥发性木质装具(展柜、展架、储藏柜、囊匣)的使用,可采用松树、榆树、胡桃、金属、玻璃等挥发性较小的材料进行替代使用,减少室内环境污染。
6、严格管理制度
坚持进行人员入库前的消毒除尘制度,定期进行清洁卫生,保持对库内空气质量的持续检测和调控,长期维持储藏环境内的气体洁净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森罗股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