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现代中国画断想

  中国画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变,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现代形态的中国画,或称现代中国画,既不取西方的模式,也不依传统的规范,而是能够充分反映当代中国人的新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充分展现作者艺术个性的新的中国画。因此它将具有多样的面貌,时代的内涵和富于独创的精神。

  然而,中国画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变,是一个将要经过许多阶段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许需要五十年、八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中国画的走向现代的历程,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单纯的艺术变革,而是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大体相应的。是和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现代艺术生态环境分不开的,特别是和人的觉醒、人的现代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个中心分不开的。所以,对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如果不是放在整个艺术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面来考察,就无法把握其时代的、历史的内涵,无法把握其前进的趋向,也无法正确评价当前中国画坛的种种现象。

  对于中国画的现状应如何估价,究竟是一片繁荣还是危机深重?我认为既要看到繁荣的一面,也要看到危机的一面。说中国画铺天盖地、泛滥成灾也好,说繁荣的假象遮掩着深刻的危机也好,但中国画的大普及这一客观的现实,必定有它产生的合理原因。八十年代以来,从事中国画创作和制作的人数之多,中国画的产量之大和社会覆盖面之广,都为任何其他画种所难以相比,这在中国画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盛况”自然不能简单地说明中国画的现状就是一片繁荣,但它是不是也为中国画自身的提高和发展起了铺垫的作用?是不是也可以说明,在中国画的审美特性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深层的联系值得重视和研究?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只要稍微细心观察,也不会看不到:大量中国画作品,反映的还是几个世纪以前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情趣,题材狭窄重复,笔墨形式陈旧。特别在一些中国画展览会上,问题暴露得尤为明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有独创性的作品,艺术上较有新意的作品,真是为数寥寥,加之商品画、应酬画质次量多,造成中国画的艺术贬值,这里的确存在着深刻的危机,值得严肃的中国画家认真思考。然而中国画界,也还有那么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有志之士,正在为中国画的发展,为中国画的走向现代,而苦闷,而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一部分作者,较多地吸取西方现代艺术观念。采用西方现代绘画的手法。从文化学的层面上对中国画进行着革新的尝试和开拓的努力;另一部分作者则依然坚持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希望通过长期积累,达到新的突破和艺术上的不断完善;也还有一些作者在二者之间或二者之外寻找出路,或融合中西,或转向民间,或隔代继承。上述种种情况正好反映了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正处于孕育、起步的阶段,虽然不成熟,但各自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创造自己的面貌,初步拉开距离,开始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向,显示出中国画的生机。如果对中国画的现状进行粗浅的估计,是否可以说:表层是一片繁荣。内层是危机严重,深层则已萌发出新的生机。

  在中国画发展的问题上,新与旧,高与低,常常成为争论的话题。新的探索和尝试,往往因其艺术上的粗糙、不成熟,或仅仅因为不习见、不理解而遭到冷遇甚至否定;另一方面对中国画传统的掌握和继承,又往往因其尚未达到突破性的创新成果,而被视为陈旧和保守。应该说,艺术上的新与旧。高与低都是相对的,新旧也不等于高低。但是艺术的发展是以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来定自己的路标的,新与高不可分割。也就是说现代中国画的文化学价值与美学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严格来说,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必定是也必须是新的,独创的,有独立品格与个性的,也是前所未有、不可重复的,同时还应该是在艺术上达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高度完美。这一要求不论对于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都毫无例外。

  中国画将怎样走向世界,也是争论的话题之一。一说信息时代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艺术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将逐渐消失而最终形成一种为全世界所接受的世界艺术,自然中国画就也融入了世界绘画而不复存在;另一种说法是: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因此中国画的民族特点不但不会(或不应该)消失,反而会(或应该)愈益鲜明。人所共见,中国画在中国范围内的大一统局面,早已被西洋画的引进而弄得七零八落,世界绘画在世界范围内的一统天下能否实现,我是表示怀疑的。认为民族特点将消失的另一理由是个性化将代替民族的特点。其实,民族的特点并不是一种模式,而只是一种民族气质的表现,因此多样的个性与共同的民族气质是并不矛盾的。同时我对愈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的说法,还有附加的条件。中国画能否走向世界,能否为世界所理解和接受,除了在保持民族特点的同时不断和世界美术交流之外,还决定于:一、它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二、它向现代艺术形态转变的程度;三、中国文化向世界渗透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而这一点又决定于中国的经济实力。

  现代中国画的多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作者艺术个性的充分展现,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现代中国画理论的多元化,观众的层次结构。今后不可能再由一两位大师领一代风骚,左右中国画坛,也不会再由某一位大家开宗立派,从者如流。每一位成熟的中国画家,都将是一颗有自己的方位和轨道的独立的明星,可能亮度不同,但却决不围绕某一颗星旋转。新的艺术观念和新的艺术生态环境,将为每一位中国画家提供同等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发现和完善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精神和展现自己的艺术个性。众多的富于独创性的中国画家的出现,将使中国画创作无比丰富和多样,不论旧模式还是新模式,不论中国模式还是外国模式,都不再为作者所接受。每一件作品都应该是新的创造,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作品的多样性必然要求题材内容、形式风格、表现手法乃至绘画观念的多种多样,不论工笔和写意,再现和表现,抽象和具象都将兼容并蓄,充分发展。随着现代中国画创作实践的不断提高,现代中国画理论也将日趋成熟。现代中国画理论既不是对创作的指导,也不是对实践的总结,而主要是理论家与画家的共同讨论。因此理论本身的是否正确甚至并非至关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给作者以启发。绘画理论对画家来说并非行动的指南,而只是开启灵感之门的钥匙。中国画理论的活跃,将会是各执一说,各有创见,各家共鸣。中国画家理论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发展还将使画家进入理论家的行列,使中国画理论队伍的结构发生变化。

  中国画将会征服愈来愈多的观众,但不是每一个画家的每一件作品都要求必须能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每个作者都应有自己的观众层但又并非对某些观众的迎合。画家的作品不但是表现自我,也是与观众平等的对话。曲高和寡的现象永远会存在,但又并非理解的人越少就一定是越好的艺术。

  现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不但具有互相竞赛的性质,同时还具有互相补充的性质,因此可说是“多元互补”的格局。这既为观众的多种审美需要所决定,也有各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原因。因此,不同画家之间在承认多元的前提下,将会越来越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吸取,互相借鉴,而不再是互不相容。画家与画家之间,画家与理论家之间,画家与观众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将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充满艺术民主精神的新型关系。

  多元互补是不是就没有主流?这里首先要弄清主流是什么,如果指某类题材,某种形式或某种创作方法,我想这样的主流也许不会再有了。即使有也只能是观众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人为的提倡和号召的结果;如果指的是时代的特色,民族的气质,那么这不但将成为主流,而且将是现代中国画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征。

  在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回答中国画与时代的关系,中国画与群众的关系,中国画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画与历史文化包括自身传统的关系,中国画与其他美术以及西方美术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讨论。

——在1987年11月《全国中国画艺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载1988年第二期《中国画》

作者:鲁慕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