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大洋彼岸的当代艺术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展,起于我与该院巴兹(Buzz Spector)教授和陈小文教授的商讨。他们去年来学院参加“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感受到两国学院教育的不同。有不同不足为奇,但应探究这种不同有何价值,当我们在谈论各自的特点时,都清楚是在强调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它源于以往我们相互屏蔽的历史和语言,源于在这种屏蔽下形成的价值观,并直接导致了在当今教育领域中各自的方向性选择;而当我们讨论到当代艺术时,这个话题便会从彼此聆听的礼貌交流达至一种互动,一种默契,甚至有可能会形成一种共时性立场,这就是我们认识到彼此都生活在一个由现代科技和现代物质建构的语境中,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作用下,我们的生存环境都在按照同一个模式设计和生产,甚至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朝着同质化方向发展,这或许会造成当下价值判断的缺失。因此有必要将目光从彼在转向此在,考量当代,反思当代,再进一步讲,我期望着艺术能够从以往审美的眷念转向当下现象的揭示,展示人在某种潜规则主宰下的生存状态,这或许有助于加强艺术教育对当代社会所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以为将传统的差异性作为中美之间当代艺术教育交流的主题,或许会成为一种伪主题,因为差异性问题的产生不在历史,而在当代,是缘于我们对生存处境的自觉才会有问题的提出,在这个层面上,文化传统的讨论只能算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策略,此中或许隐藏着另一层竞争的逻辑。

  康奈尔大学的历史比清华久远,艺术学院更是从一开始就建构了建筑、美术和规划等学科领域的综合平台。此次展览的教师作品包括了装置、绘画、影像和雕塑,而非单一的类型或品种,实际上就是开启了大大小小不同的窗口,让我们去观看他们对自身和环境相处关系的反应和表达,我想这一定比了解一所大学的传统还要直接。好在清华还有另一种观看,例如我院的一位博士后研究生黄笃近期对美国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黑山学院进行了研究,尝试解析美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特点,其中重点论述了杜威(John Dewey)对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我以为这种影响同样也可以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感觉到,那就是:艺术与生活相关联,思想与日常行为相关联,艺术与非艺术相关联,我们看到了彼此之间不是对立性,而是连续性,甚至是融合性,这正是美国当代艺术的魅力之处,记得最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国艺术三百年》展览,观者如云,媒评如潮,我想这哪里有条件让我们静静地观画,主办方之一的特拉基金会和古根海姆基金会就是要靠130余件作品展现美国人民的生活历程和经验历程!

  当代艺术教育因此是一种大视野和大体验下的产物,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训练也不应该再是当代语境中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来自于技术规则,那么又还有什么能够去判断规则本身呢?这又回到杜威的理论:只有生活的经验才可以判断。生活既然是流变着的,艺术也应该是这流变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当下的存在所经验的一部分。

  2007-04-29

作者:包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