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从素描到素写

  一年级613班四周课程结束,同学们的成绩体现在如下方面:1、画得较为轻松,基本做到一气呵成;2、注重细节观察,即对人体从自然属性的观察扩展到了社会属性的观察,开始营造细节的隐喻;3、兼重构图的取舍。

  我要求用黑白颜料的调配来表现人体,材料的选择排除铅笔、炭笔,可使用丙烯或油画颜料,也可在黑白两色之外使用第三种颜色,这样同学们便多了大笔伺候和画面恣肆的可能。

  还要求每位同学每周至少完成一张作业。

  模特儿的选择和摆放由师生共同完成。

  我在去年的秋季为这个班的同学上了同样周期的素描课,那是他们对人体结构的一种基本情况的练习测试,如果这次课程仍然重复同样的内容,那是我的惰性使然。我以为一年级的课程不能仅仅是技术培训,考前培训和美院附中的培训已经让这些同学掌握了一种较为成熟的素描体系,否则他们不可能从成千上万的考生中脱颖而出,但那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所决定的,而不是艺术规律决定的。

  因此我要求此次课程要在上次课程的基础上,完成从“描”到“写”的转换,这意味着要从对客观对象的临摹再现转向强调主体意识的抒发,要求每个同学从自身观察出发,以个体的体验来完成人体图像在特定语境中的生成和阐释,而非生理结构的说明。

  恰好在课程期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素描习作展在学院展出,有意思的是作品之间的时间跨度已有五六十年,但作品更像是出自于一个人之手,再将这些展品与该院之初的经典作品进行比照,竟然是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难见变化的嫡传。

  我们的艺术教育家曾问该院来访的领导:俄罗斯的艺术教育体系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变?答:“我们为什么要变?”我认为的确答得很智慧,但似乎都在回避后面隐藏的观念冲突问题。

  其实,俄罗斯严谨的素描体系首先是一个坚固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始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是他第一次将绘画从手工行业的地位提升上来,将其等同于科学,试图并列于古希腊的七艺。科学的绘画鼎盛于十九世纪的达维特、安格尔,却终结于二十世纪初的杜尙,只有俄罗斯例外地成为这一体系的传承者,并曾经孕育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后来我们也有了许多这一体系的坚定捍卫者,我们今天纪念马克西莫夫,正是因为他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代美术青年。但现在想来,这一体系如果只是归属于西方的古典艺术教育体系,俄罗斯的传承尙有其合理性,在当下的中国却不然,因为从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已经具备了选择的主动性,视野更为开阔,我们当下的选择范围既可以来自于中国的文人画体系、院画体系和更为宽泛的民间艺术资源,当然也可以选择西方的古典或现代主义艺术,还有当代艺术的个体意识觉醒和后现代的多元取向,艺术上没有也不应该有唯一的标准或路径,否则艺术的科学只能是伪科学。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某一时期的西方技术规范拿来作为我们今天艺术教学实践的金科玉律呢?列宾美术学院的素描习作展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他们将艺术视为科学,这种科学只有在达•芬奇的那个年代才显得鲜活,才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但今天却变得麻木和迟钝,艺术的科学不再科学,正是因为被它所衍生出来的技术体系所屏蔽,当科学不再发现什么,不再反思什么,只是在重复一成不变的“真理”时,我们所有的人势必会成为“真理”光环下的祭品,成为技术的奴隶。

  因此,我强调同学们的“素写”,是要想以类似我们书法的方式来实验,既有某种客观存在的记录,也有自身的风格表述,中国的书法从来不描,为什么人体写生就要描呢?就这个班大多数同学上个学期的素描作业来看,我以为他们的作品在技术层面上与列宾美术学院的学生素描仍具可比性,但613班的同学更具灵性,除个别之外,大部分同学已经走过了描的阶段,他们全身心在尝试,在写作,在思考,他们对写出自己的语言,对起步于当下的艺术人生更多了一分自信。

  2007-05-30

作者:包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