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1

  关于石峰的绘画,要有如下这样的词汇加以描述——山川苍雄、丘壑俊美,笔墨精微、情怀致臻。

  在他的山川绘事行旅里,寻求中国画传统在当代新路径下的探索是秉持的主张。石峰的意义就在于他将理解的传统法则和对古人的敬仰,深刻地蕴含在了他的精神追求中。在天地之间他和鼎立的山川一同得到了苍雄和俊逸的唯美共融。

  其实,这是关呼中国文人几千年一贯的精神诉求和秉持。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阮籍“推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唐代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文人士大夫寄情山川的审美倾向,在中国文学作品里俯身即拾。这样面对自然抒发胸怀的伟岸气魄,是中国文化与艺术最为独特的审美情愫。

  石峰绘画艺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深谙这其中的道义,以及他是以践行的姿态去努力实践一个当代画家的山川情怀和理想。

2

  传统山水画行至当代,其文化的当下价值与现实意义,一直是新时期以来重要的议题,知识界和画界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和判断。

  而且,不止于形式和内容的思考,还有更多的是关于传统形态的路径与时代的之辙的论道,继而延展之古今画家自身禀赋的问题。

  石峰是一位对传统文化不持怀疑的当代阐释者,所有关于自然的美好理解就是他笔墨别出机抒的探索——即作为传统绘画艺术的承继者,他正寻求将“古老”的规制化为有新意的诗篇——将他的弘扬传统绘画的文艺动机,生化为诗性的出发。当然他的所高举的旗帜的是现代的,独属于他内心秉持的敬古之心和尚新之志。他强调传统语汇中最根本的那部分在当下的法度意义,充分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初衷和理想,对当代和古代关于笔墨形态的思考进行了深刻地梳理与把握,去伪存真地加以纠正,他也充分的以求新之变追求新笔墨形态塑造,正如《易经》所言:知变,化之道——将传统元素及法度求变于山川的新组合中,化古法以新境界——譬如他的构图及墨色更具“设计”色彩,讲究现代意念。

  还有,他以心灵能够超越客观的实在,对山川的崇高进行颂扬。他将对山川的理解,幻化为笔墨的具体形式,把表现一些细节,一些局部的心态放的很平、很专着。这和宋元绘画在精神上达到了相一定的品格,或者境界的相近。但是,清晰地时代文化特征、祈求超脱的诗性、寄托知趣的灵活墨性……都是新鲜和贴近时代的。

  所以,石峰的绘画里或笔或墨,一直有新有旧,交替转换在山川图式的立定中,其艺术心态“古老”宽泛又恒常如新。

  在表达当下艺术审美的某些准则中,他糅合了唯美且优雅的士人之风,这就显现了他的人文情怀里潜在的诗人质素,这是一种古人对山川的敬畏与当代人对自然怀有的亲切理念的相融合。所以,石峰的笔下水墨形态里,就蕴含了智慧的意义。

  关于山川自然形态的刻画,关于自然本身的了解,关于生活方式的态度……都是石峰向我们讲述的他被传统“故纸堆”迷恋,被自然迷恋之后的思想变化;同时也向我们讲述了他理解的自然之美如何在心里在宣纸上演化为艺术之魅的笔墨之美,还有基于中国画现状的思考以及从本土传统中提炼现代样式的美好愿景。

3

  看石峰的画就会体会到石峰所有的笔墨出发都是一种责任。自然与自己、笔墨与自己、传统与自己、当下与自己,石峰对水墨的思考,涉及到了传统情怀与艺术理想与人生意义的根本。他知道自己的艺术源头所在,因而他的出发,必是以传统境界的表达为先,必须是言表和内心在手头上统一到达。

  石峰在理解和激发热情的状态下,以审慎的态度梳理传统笔墨法式之美一笔一墨地控制笔下的度——俊秀之气在素卷上扑面而来——不同之处在于意境中蕴含了当代人更多的社会历练,文化情怀和艺术道德的思考。石峰很注重笔墨的潇洒和恢弘,所以在画面中既有远古高士的清、也有今世文人的忧。这里面对于自然和精神的思考可能更高于古人多余古人。

  看石峰的绘画,可能有好多的理解,他给我们感受的也会很多,却唯有一样深切无比——那就是大的绘画之境开合大,胸怀大,气象才大,才更新。我们所说的彻悟一定意义上是道德上的开化,绝不是小技巧的圆熟和开悟。

4

  对石峰而言,其绘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悖论之中的前行,他努力将传统意义现实化,以笔墨当随时代的睿智处理“形式”的恰如其分。然而,时代又是个急匆匆的环境,石峰所表达的“当随”又会陷入面对现实不适的尴尬。尼采表述的上个世纪前期的弊病现在依然——“不得喘息的分秒必争,那种不等成熟便采摘一切果实的急躁,那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它在人们脸上刻下了深沟……仿佛有一种药剂在他们体内作怪,使他们不再能平静地呼吸”。面对这样的局面,“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又成了石峰的精神努力。

  其实把“笔墨当随时代”和“克服这个时代”放在一起思考,并非偶然,我一直认为对艺术怀有责任心的人,都应是气象正大且又庄严的一路,他们艺术视野里的社会和历史不是被割离的。一个杰出的画家本有质素的外在表达,都应是一些与自然和谐,与文化妙连下的心灵领受,是道德文章天地间的佳构。

  想这两句话的力量,以为其语意的境界真是“至其真洪钟大吕,大叩大鸣,小扣小应,俱系精神骨髓所在”。石峰的绘画一定程度上就是倾听自然、感悟传统、理解当下、解索智慧的心性外化的表达。

5

  当下绘画艺术的情形很热闹,不但市场喧沸,画境也躁动,人心更是不安……但是,石峰的山川很安静。那些树木是安静的,那些笔墨是安静的,投射在画面上的眼光是安静的,似乎就是宋元绘画的调子——就是范宽、李成们的眼光。

  这就是石峰与众不同的一面,在传统的已臻熟的技术里他没有照本宣科、依样葫芦地亦步亦趋地故作典雅。他也没有像有些画家急急地不等成熟便采摘一切果实。

  他踏实地在传统中灵活的完善自己的技术,同时又在新时代里努力塑造不同于传统样式的格局。

  事实上,石峰身在两处。他的绘画表明他既寄住在往生的传统里,也盘亘于此生的境界里,既扑捉着史实的光辉,也侍弄着现实的诗意。他不止于大格局的品咂,也还专注细节的穿透力的考究。

  看石峰的画,可见传统的苍雄又能感受时代独有的清新;既可见中国文艺的精神,又能沐浴于世界艺术的和风。看他的绘画能够感受到他的沉醉,也可悟到我们自己的抒怀。

  所以,回味石峰所为,其大志与情愫深有阮籍的胸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2014年12月17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郑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