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穿越千年的当代学者,曾梦遇李白,又发现怀素真迹

在当代有一位70后的学者,年轻时曾梦遇李白,李白为他“斟酒”,中年时又发现唐代“怀素真迹”,并指出文徵明鉴定上的错误,因而轰动了学界和收藏界!他就是著名学者黄锦祥先生,人称“三翁”,知觉斋主人。

黄锦祥先生是广东顺德人,生于1974年。自小聪敏好学,研习传统文化,嗜古贤墨迹名帖,精鉴别,尤精辨析论证。与其说他是一位“学者”,不如说黄锦祥是一位“隐士”,近年来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声名远播,又是鉴藏大家,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拜访求见。有人说,黄锦祥是唐代穿越过来的名士,与唐代的李白和怀素渊源极深,要不然他们的关系殊妙玄奇。

中唐距今已1200多年,出现过多位如雷贯耳的文艺大咖,包括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怀素、陆羽、颜真卿、钱起和朱逵等等,当中的“草圣”怀素又与这些鸿儒相熟,留下了不少传奇佳话。其中,“诗仙”李白和颜真卿对怀素赞誉极高,处士朱逵认识怀素较早,“茶圣”陆羽为怀素立传作《僧怀素传》。可想而知,怀素在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而怀素的作品更是千金难求。在历代皇室贵族中,无不以收藏“怀素墨宝”为荣。

据史料记载,李白不仅是怀素的好友,而且还亲自为怀素写诗。著名的《草书歌行》就是李白与怀素交往的重要证物。诗中李白称赞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称他的草书天下第一,无人能及。李白性子孤傲,被他赞誉过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怀素才艺超群。而李白相识怀素的时候,怀素仅有22岁。

在茫茫人海中,相识或相遇是缘分,而黄锦祥与李白的相见更为奇妙。众所周知,《邀李白》诗歌为黄锦祥早年代表作之一,写于1995年。这首诗源于一段感人的真实故事。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初的一个晚上,年轻的黄锦祥居江门市​“茶庵寺”内,在熟睡中梦见“李白”,黄锦祥与李白在山坡上拱揖对坐,李白还亲自为黄锦祥“斟酒”,可是黄锦祥不善喝酒,当俩人聊兴正浓时,李白却匆匆离去。然而,由于初次见面的原故,黄锦祥却不知跟他在一起的是大诗人李白,当追问这位绝尘远去的白衣老人时,方知他是“诗仙”李白,随即被惊醒过来……回想当年,黄锦祥仍清楚记得这位峨冠博带白衣飘飘的老者向他走来的情景。可以说,黄锦祥是当代唯一见过李白之人。而梦遇李白那一年,黄锦祥年仅21岁。

当天,黄锦祥得知自己梦见了李白惊叹不已,久久不能平复,追思与谪仙人奇遇不得而解,每到夜里更是辗转难眠。数日后(即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二日),因惦念李白写下了《邀李白》一诗“谁为我斟酒,胸前月催愁。入梦邀李白,胜诉心里忧。”不久后,学者黄锦祥与李白的故事被流传开去。奇怪的是,黄锦祥梦遇李白的年龄,与怀素相遇李白的岁数很接近。

历史上,李白才华横溢、傲岸不羁,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贵为国君的唐玄宗为李白“调羹”、杨贵妃为李白“磨墨”、高力士为李白“脱靴”,说明李白身份显赫尊贵。而李白却为怀素“写诗”、为黄锦祥“斟酒”,可见他们才艺不凡,同样受到诗仙的垂青。

据悉,黄锦祥梦遇李白的地方是江门的“茶庵寺”,这里曾居住过一位唐代高僧“一行”禅师,现在是著名的旅游圣地。相传唐朝天文学家、高僧一行禅师云游岭南一带时,来到此地观察天象、绘制星图,在此结一小茅庐居住,以种茶度日,草庐名为“茶庵”。后人为了纪念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在原地建造寺庙称为“茶庵寺”,并铸有“一行”禅师的立像供人瞻仰。寺园内有一古井,名曰“无叶井”。相传此井为一行高僧所开凿,井径一尺多,井深五尺余,泉水清冽甘美,用此水泡茶,甘醇可口,别具风味。更为独特的是,井的上面周围都被古树覆盖着。每当金秋时节,树叶纷纷飘落,却没有一片枯叶能掉到井里,因此称为“无叶井”。高僧一行禅师生于公元683年,他在这里研究茶艺,比陆羽更早。

当年黄锦祥与茶庵寺里的僧人稔熟,曾经有一位年青僧人绘画了一幅“菩提少僧图”赠送给他,画中绘一帅气的年轻僧人静坐于菩提树下,正处于执笔欲书之态,颇具禅意。黄锦祥见状连声道谢,并即兴为此画赋诗一首:“笔从纸上写人烟,字在心头结佛缘。若问僧人不作墨,纸中自有佛中言。”然后请僧友将诗句补题画上,增强画面的意蕴,达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黄锦祥将此七言诗名命为《禅缘观画顿首赋题》,这一年也是1995年。

时光荏苒,黄锦祥因梦遇李白写下的诗篇《邀李白》,早于2004年被刊载于《世界汉诗年鉴》大典里。在古代,也有文人梦中相会的真实故事。据说白居易在梦中梦见元稹,也写成了诗,即《梦元九》:“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这些诗篇成了诗坛传奇。

如果说黄锦祥遇见李白是巧合,那么黄锦祥发现李白好友“怀素真迹”又如何解释呢?而且他还不止一次发现怀素手迹,试问世上有如此多巧合吗。2017年3月18日,学者黄锦祥首次发现了失踪1000多年的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这件“纸本”小草真迹是唐代杰出书法家怀素63岁书写的旷世名作,也是怀素晚年最珍贵的书法墨宝,在学界产生了具大影响。

此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经帖装旧裱。每页纵26.8厘米,横13.5厘米;共9页42行(为周兴嗣原文前段),现存530字,帖中藏印数枚,是非常珍贵的唐代小草法帖真本。现为学者黄锦祥所藏,被称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古有“一字值千金”之美誉,故又名为《千金帖》,历为书林所重。

怀素“纸本”小草真迹用笔瘦劲有力,一气呵成中不离法度,笔画干净利落,通幅神采飞扬。黄庭坚曾赞誉怀素说:“藏真妙于瘦”,反映出怀素在晚年里的书法仍然具有“瘦劲”飘逸的基本特征。包世臣称赞怀素说:“醉僧藏锋内转,瘦硬通神,而衄墨挫毫,不无碎缺。”可见能在中锋用笔的同时,兼具古淡之妙,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

对比之下,明代文徵明曾鉴定收藏过的“绢本”《小草千字文》是丑俗伪作,非怀素所写。文徵明、六舟等人指鹿为马,颠倒真伪,将“绢本”的《小草千字文》赝品题跋为“怀素真迹”,误导世人数百年之久。从这件“绢本”小草伪作中可以证实,文徵明等人鉴定水平不高而闹出笑话。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孙承泽和清代学者、书学理论家包世臣等人也直接指出“绢本小草”是伪作,不似怀素书。

据记载,此“绢本”小草伪作后来被台北的“兰千山馆”林伯寿收藏(如上图)。从林伯寿收藏的“绢本”《小草千字文》赝品可知,林伯寿的鉴定水平并不高,其藏品多有伪作。“绢本”的小草伪作,大约写于元末明初之间,通篇笔画软弱,字距松散,败笔病笔杂乱无章,草法紊乱,不是学习草书的佳作。而且“绢本”小草线条生硬,行笔迟涩,完全没有半点儿怀素书风,反映出作伪者水平较低,实际上与“瘦劲灵动”的怀素纸本真迹区别很大。正如著名鉴定家朱家济先生所说:“六十三岁的怀素不会衰颓到这个地步(行笔迟涩,错字漏字太多)”,因此“绢本”的《小草千字文》显然是伪造的赝品。

直到今天,很多人也想不明白,怎么擅长书画的文徵明和六舟等人在鉴定上出错?文徵明还是比不上黄锦祥,原因在于文徵明等人学术不端所致,大都以讹传讹没经过严谨考证。因此,所有的鉴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对各时代的书风及作者用笔特征熟练掌握,眼力和学识缺一不可。

2021年9月,黄锦祥又发现了怀素《论书帖》的另一个版本(与之前的《论书帖》墨迹摹本不同)。此帖为旧拓本,其正文与前版本基本一致而风格迥异。这件墨迹碑拓有完整题跋,详细介绍了怀素《论书帖》的传世数量和递藏经过。著名金石学家陆心源(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在识文中说:“怀素《论书帖》有两个版本,其一是:三希堂刋本完善无缺(指不缺字),后有赵文敏(赵孟頫)跋;其二是:即此本中缺“两字”,前明为项墨林(项元汴)所藏,康熙中归高江村(高士奇)藏等等。”此帖笔迹豪迈奔放,独具怀素早年潇洒不羁的艺术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如下图)。

最新发现的《论书帖》法帖(墨本),唐释怀素书,清代碑帖拓本,此帖罕见弥足珍贵。经折装。总长113.8厘米,高31厘米,10行,85字(缺两字),书法豪迈洒脱,灵动多姿,略有行草韵味。帖上有“唐释怀素书”款,帖后有项元汴、陆树藩题跋。又经著名收藏家高士奇、梁清标、笪重光、王鸿绪等人鉴定。

2023年7月,黄锦祥再次发现失传已久的怀素《神迹帖》草书孤本。此作为怀素“中年时期”作品,写于768年,展现了怀素32岁草书的原始风貌。通篇瘦劲飘逸、精妙绝伦,与怀素晚年《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的用笔相同,草书中有明显的楷书点画痕迹。原帖存20页,共97行,每页纵29厘米,横15.8厘米。落款为“右唐大历三年三月既望,沙门怀素书”,古称“神迹难得”,是学习草书的绝佳范本,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明代学者范允临说:“余所见素师《自叙》、《圣母》诸帖,狂怪怒张,以为学芝、旭而过者也。今观此《千文》帖本,又规矩准绳,藏锋敛锷,真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得乌衣家法,乃知世所石本,悉优孟衣冠耳。”据记载,这是一件著录于历史文献的旷世名作,自明代散佚后下落成谜,书法界一直寻找它的踪影,直到现在才被发现。

怀素是与颜真卿(709~784)、李白(701~762)、杜甫(712~770)、王维(701~761)、陆羽(733~804)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化巨星。学者黄锦祥发现的唐代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多次被刊载于官方新闻媒体。2021年3月18日,怀素家乡《永州日报》专版介绍了这件罕见而珍贵的怀素真迹;2024年2月26日,湖南日报媒体《新湖南》再次刊载“纸本”的怀素《小草千字文》真迹及其笔法特征,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高僧传》记载,怀素的曾祖父钱岳,唐高宗时做过纬州曲沃县令,祖父钱徽任延州广武县令,父亲钱强做过左卫长史。怀素生得眉清目秀,自幼聪明好学,做事少年老成,甚得父母钟爱。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怀素出生于湖南零陵,俗姓钱。10岁时,怀素出家为僧,法号“怀素”。清代《零陵县志》记载:“有书堂寺,在零陵城西二里,唐僧怀素初居此,有碑,字剥落。寺后有井,名怀素井,为僧洗砚处。”

怀素(737~799),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怀素草书,瘦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怀素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能做诗,与李白、杜甫、钱起、陆羽、颜真卿、徐浩、戴叔伦、卢象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传世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神迹帖》、《圣母帖》、《苦笋帖》、《秋兴八首》和《论书帖》等。

众所周知,《千金帖》是指在书法史上非常珍贵、地位崇高,后世无可撼动的名帖,因此冠以“一字千金”之称。历史上被公认的《千金帖》只有两个:一个是初唐僧人怀仁672年集摹王羲之行书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个是中唐僧人怀素799年书写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有“一字值千金”的美誉,现为学者黄锦祥所藏。

此帖除了贵重之外,被誉为“千金帖”的原因,还包括作品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和丰富、浩瀚的技法变化,点画标准规范,饱含完备“古法”,具有重要的可学性和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在学术上有成就者大都志存高远。早在三十年前,未满二十岁的黄锦祥曾为自己书写《座右铭》,曰:“人二十,自把为。不求名辉,盼有所为。奔波万里,意欲腾飞。事有背违,不戚不卑,遂志突围。”句中的“自把为”,意指人要有独立的思想(自己把握未来方向),“腾飞”则比喻飞跃进步之意。铭文末句指不要因为一些挫折放弃当初的梦想。虽然寥寥数句,但已体现出作者不畏困惑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估计现在的年青人,以脚韵形式写座右铭者已经少之又少。怪不得黄锦祥和李白、怀素有交情,原来他们是文人雅士,既是诗人也是书法家。

由于他们有共同嗜好,有人说黄锦祥前世与李白、怀素是相识的,都是知名人士缘分非浅。在黄锦祥多次发现怀素手迹后,对怀素作品进行一系列考证研究,更正了怀素史料上的错误,同时补充了怀素史料上的遗漏和空白。例如:“绢本”的《小草千字文》伪作,长期被讹传为“真迹”;怀素《大草千字文》被误传为“晚年作品”,其实是怀素“中年作品”;草书《秋兴八首》被考证为怀素“少年时期”作品等等。更重要是,黄锦祥先后发现怀素珍贵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和《神迹帖》宋拓版本,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黄锦祥先生早年从事诗文书画创作而知名于时,近年主攻古书画学术研究。虽然他本人的作品价格不菲,但不少人想收藏黄锦祥的墨宝。作为当代著名的学者之一,黄锦祥的原作真迹市场极少,即使买到的也是同名同姓非其本人的作品。黄锦祥先生不仅是21世纪怀素手迹的重大发现者,也是研究怀素的著名学者,他的影响已遍及书法界和收藏界,为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不遗余力。

纵观整个收藏界,近几百年来罕有发现唐代名家真迹。而黄锦祥发现的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和这件宋拓《神迹帖》草书极为珍贵,是怀素晚年和中年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尤其是被称为“一字千金”的怀素《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不仅改写了怀素晚年的历史,并纠正了文徵明等人把“绢本小草”伪作鉴定为“怀素真迹”的错误,在学界和书法界产生了具大影响。

近年来,黄锦祥先生的影响不单是发现了罕见的唐代怀素《千金帖》纸本真迹,而是在其学术辨证研究方面有广泛的知名度,引起收藏界的高度重视。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现代艺术的发展,学者黄锦祥的书画作品也备受藏家关注和喜爱。除此之外,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黄锦祥与李白及怀素的奇缘穿越千年,诉说着千古文人的儒雅风情,延续着“诗仙”李白、“草圣”怀素的传奇故事!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