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小心!别被朕“釉惑”到了

明清时期

我国大量瓷器踏过沙漠,掠过海洋

遍及六大洲五大洋,被西方商人视作神话


其中有这样一种瓷器

外国人看到后直惊呼:

“这是镶着玻璃的瓷器吗?”

“自带发光特效??”

“这难道就是神秘的东方力量???”



这类瓷器瓷身镂空,对光而视

其孔斑斓透明,反射出犹似亘古而来的幽光

这便是制作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的

惊世奇作“玲珑瓷”


甜白番莲纹碗 台北国立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微博@动脉影


这件玲珑瓷碗

为景德镇仿制痕都斯坦玉器的玲珑瓷产品

是汉文化与波斯文化交融的产物

为乾隆官窑玲珑瓷稀世之物


甜白番莲纹碗 台北国立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质白如玉,釉明如镜,胎薄如纸,扣声如磐

碗的周身雕镂各具形态的花瓣花叶

灯光照射之下整器玲珑剔透

精美的镂空纹饰

仿佛于沉闷的坯体之中打开了一扇透明的窗

吹进了一股春日暖风


 甜白番莲纹碗 局部 台北国立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于世说新语


而这件素雅清新的瓷器

也打破了后世一些人对乾隆

“重工奢华帝王风”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这件看似简约素雅的器物

制作起来十分复杂

需要经过做坯、雕眼、填眼釉

干燥、施釉、烧成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并且对雕镂技法、填釉速度和次数都要求极高

其工序复杂费时费力,能烧制成功的极为稀少


而这古老且复杂精妙的手工艺

却诞生于一次“失败”

宋代时,一位陶工在为香薰炉施釉的过程中

不慎施釉过厚,导致釉料在高温熔融时

出现了釉汁淤塞孔眼的现象


南宋 官窑樽式香炉


虽有类似于玲珑瓷的效果

却被当作残次品没有在市场上流通

但有匠心独运的陶工却发现

孔洞对光一照有种似透非透的效果

通透莹润,焕发出不一样的美

于是,工匠们从制造这种

瓷质的"香薰炉"中得到启迪

继而尝试用釉料填孔眼,得到了玲珑瓷的雏形


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

失败的瑕疵成为了巧妙的艺术品

此后,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探索

烧制出了这种创新的装饰效果——玲珑瓷



在早期,受限于瓷土和釉的质量问题

玲珑瓷的制作难度非常之大

填进去的釉很容易出现漏洞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

玲珑瓷发展到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在制作上不计成本,玲珑的雕刻图案

也从单一的米粒纹发展为多种花卉图案

雕刻技法也多种多样

镂空和半刀泥结合,让图案有了更多的层次



由于工序繁杂、雕刻难度大,成品率低

玲珑瓷大多是为皇室专用的陈设瓷

但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玲珑瓷流传到许多西方国家

直接迷倒了一众西方人

他们十分惊叹中国的制瓷工艺

称玲珑瓷为“嵌玻璃的瓷器”

他们尝试探索玲珑釉的配制奥秘

甚至把珍珠、玛瑙和玉石碾碎掺于瓷泥中

幻想着也能烧造出这剔透晶莹的玲珑瓷


晶莹雅致的玲珑瓷蜚声中外

它也同样跟随着时间的脚步

不断地发展创新

融入于日新月异的时代中

到如今,玲珑瓷仍在泥与尘、火与光之间

继续发出那低调而耀眼的光亮


关注我们

每天开启一个艺术盲盒

参考文献:

1、宋芳 景德镇玲珑瓷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创新发展研究 

2、邹怡君 玲珑工艺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作者:达盛路·卡戴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