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术业有专攻的古代“博士”

2019-02-21 15:42

《文苑图》 (旧题韩滉,今人考作者为五代周文矩)

▌刘疆

近日,“博士”成为热议话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学历人群在社会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人们也愈发关注学术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术成就的公平衡量。在现代社会中,取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研究能力在其专业领域已达到较高水准,这也是如今国际通用的原则。

在古代中国,“博士”这一称谓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后来演变为一种重要的官职,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古代的“博士们”除了精研传统经学,还是法律、书画、医学、天文乃至算数、音律等领域的专家,可谓是博古通今、多才多艺……

“博士”称谓可追溯至战国

后来演变为一种官职

博士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指的就是学识渊博之人,就像颜师古所说:“博士者,多闻之士。”这一时期见诸于史籍的博士已有数人,例如《战国策·赵策》记载赵王见到郑同时说:“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我?”《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这些人都是当时富有学识的士人,是“博物通达之士” 因而被称为“博士”,并受到人们的尊敬。

魏文侯曾说:“博通士也者,国之尊也。”这些博士作为高级人才,自然成为国君们拉拢的对象。大约在战国末期,一些诸侯国为了延揽人才,专门设立了博士官,博士也正式成为一种官职。《宋书》中有“六国时往往有博士,掌通古今”的说法,可见当时的博士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为国君起到参谋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设立了博士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秦始皇时有博士官七十人,六百石的品秩相当于郡承,并不是很高的官阶,也没有什么实权,只是起到咨议的作用。《汉官仪》记载:“博士,秦官,博者通博古今;士有辩于然否。”《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方士们的评价:“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意思是说这七十名博士只是虚设充数的。到了秦二世的时候,博士官只剩下了三十余人。当然博士官也不是全无用处,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时候,特别规定博士官掌管的书籍可以不烧,可见博士官还有保存和管理图书的职能。

汉承秦制,汉代也保留了博士官制度,而且这些在秦代职权有限的“博士”们,在汉代迎来了施展智慧、传播知识、辅佐君主的好机会。汉高祖刘邦废除了秦朝烦苛的制度,却造成君臣之间没有尊卑法度,以至于大臣们在朝堂上喝酒吵架,甚至酒醉之后拔剑砍大殿的柱子。为此,博士叔孙通为刘邦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礼仪制度,规范大臣们的行为,使得刘邦感叹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为此,博士又有了执掌礼仪的职责。

汉文帝时,为了广开学路,设置了研究百家学问的诸子专书博士和研究儒家经典的专经博士,著名的大臣晁错、贾谊、董仲舒都是博士出身。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设置了五经博士。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的选拔主要通过征召和举荐,选拔的标准很高,要求为“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不仅要通经明义,还要品行高洁。东汉时期,还有专人负责对博士候选人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还要经过皇帝的裁决。五经博士相对于原来的博士官,增加了在太学教授弟子的职责。博士弟子由最初的50人,到东汉时期增加到近三万人。从这一点来看,那时的博士官倒有点像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