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纹饰多样的青铜豆

2017-02-04 12:03

  图1 战国几何纹豆

  图2 明代夔纹豆

  图3 战国回纹豆

  图4 战国狩猎纹豆

  最早的青铜器皿,多与卜事、祭祀、宴享有关,故有着大量的食器,用以盛放、进献食品,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崇。豆是商代出现的盛食器,专门用于盛放腌菜和肉酱之类的腌食,并于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行。《孟子》里“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豆就是盛羹的食具。除了实用性,豆也是礼制社会里的重要礼器,常在贵族的丧葬仪式中与其它器皿一起配套,作为随葬品。这种厚重的时间属性,也使得豆成为了青铜重器之一。

  青铜铸造工艺,于商代末期进入鼎盛时期,豆即为此时的产物。上古先民,很早就发现用腌渍的方式,可以长久贮藏食物,于是这些被称为“菹醢”的腌渍食品,也经常被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由此衍生了豆这种专用的器皿。《诗经·大雅》:“卬盛于豆,于豆于登。”汉代郑玄注曰:“祀天用瓦豆,陶器质也。”最早的豆是陶土烧制的,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达,和用途广泛,青铜豆成为了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之一。《论语》:“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周代祭祀燕享,既有盛枣子、栗子之类干果的笾,也有盛菹醢的豆,不同的器皿组合配套使用,构成对位与互补的景观,阐释着上古先民的文化伦理。

  豆的形状似盆,圆腹,高足,两端有环状的耳,多数有盖。各时期的豆,造型也有明显变化。商周时期的豆,器浅似盘,无耳,也无盖。到了战国,器腹开始变深,容量增大,其中一些豆的足尤为细长,像是大型的高脚酒杯。还有少数豆的外观看似无异状,实际上器腹内很大一部分是实心的,只能盛很少的东西,称为假腹。豆的盖子,与器身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弧线流畅的圆球形。盖子上的把手,多铸作圈形的喇叭口,方便揭开,然后仰置立起,不会左右滚动,设计非常合理。还有些豆的把手,是铸成鸟形或花瓣形,以意味深长的上古思维,向后人道出不同寻常的器物美学。

  由于豆经常在重要的礼仪场合露面,器身多用花纹装饰。几何纹(图1)、夔纹(图2)、回纹(图3)、蟠虺纹、云雷纹以及描述上古先民捕猎场面的狩猎纹(图4),都很常见,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早期意识。部分豆的器身和盖,还有铭文,记录了铸造者的名字,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作为礼器,豆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之说。清代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曰:“豆盛湿物,笾盛干物,豆重而笾轻。”直到明清时期,仍有大量当朝制作的豆,作为礼器使用,以照亮文化繁荣的时代景象。如今,在我国国家博物馆就藏有多件明代铸造的铜豆。而这些当朝制作的铜豆,整体上丰富了豆的器型,收藏方面也是自成一体,玩家应当有相应的鉴识能力。

来源:凤凰艺术-收藏投资 作者:陶琦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