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石库门先生的石库门情怀

  石库门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图腾,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荣的密码库。小小一幢石库门,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会史,只是,你必须读懂石库门里的文化符号。李守白,是用画、剪纸和雕塑讲述这个符号故事的人。

  文化上海的“奶酪工程”

  李守白,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962年出生于上海艺术世家。他长期从事绘画艺术创作,对中国民俗文化也有很深的研究。作为一个海归派艺术家,2000年他结束了近十年的海外生涯回归故里后,开始重新审视上海这座城市,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及上海的本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上海的海派文化其实也就是上海城市文化,只有自身的母体艺术语言得到发展,国际才会认同,我们的文化才会有生命——这就是他一直主张要发掘、创新上海本土文化,立志成为本土文化的先驱者的理由。而曾经有个法国人在看到他的作品时感慨“这才是我要的上海感受”,更让李守白坚定了自己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地的人就该做当地的事”。

  李守白说,“上海本身就是座移民城市,大量都市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翻版”,为突出上海的文化内涵,他以司空见惯的上海石库门为题材,通过融水墨重彩技法与油画技巧为一体的重彩画,将老上海曾经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既神秘又优美地展现出来,表达他回忆里的大城小事,以及弄堂民生的千姿百态。

  事实上,重彩画就是在宣纸上画油画,利用宣纸易化易散的特点,表现出厚重的艺术效果,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融合。“融合比原生态更适应市场,更符合上海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李守白说,“比如全中国有很多剪纸象是在生产牛奶,而上海剪纸就应该称得上‘奶酪工程’,即精致海派、附加值高。这点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他们喝的是牛奶,产出的是寿司。这就是通过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体现出日本的本土文化。而2004年成立的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中国风,上海情“这六字方针为宗旨,也是希望建立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窗口,将上海文化渗透到国外,将个性的地域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石库门传递上海味道

  青砖、黑门、铜把,唱机、笼鸟,旗袍、长衫、马褂,昔阳西下,饭菜飘香邻家……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是典型的老上海的民生与民俗,源于生活,取自生活,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会对画作中的每个情景、人物、摆设、产生无限遐想。那画面所呈现的,是一篇故事,一段回忆,一个时空。李守白说,“单纯的石库门,还远远不能反映上海的风土人情,石库门里鲜活的生活场景,才是上海文化的代表。”他曾经建议星巴克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各地体现地域风情、独具特色的星巴克,“这既体现了本身的企业文化,将当地文化进行传播,也是将企业文化进行推广的一种方式。”

  李守白用画笔画出了上海味道,从他的画里看到的是老上海人的生存状态。久而久之,他便成为了石库门文化的一个标致,帮助我们去更好的记忆,与分享这段回忆,被老外们亲切地称为“石库门先生”。他将最民族的上海石库门风情艺术,变幻成一道文化时尚风景。由重彩画、都市剪纸组成的石库门风情艺术展,生动形象,创意无限,让老上海回忆,让新上海在此与昨天对话,让老外看到上海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回味无限。

  李守白在这一领域做的很精、很远。从一开始的绘画,到现在的各种形式,只要他能尝试去做,都会围绕这一主题去呈现,艺术表达方式不同,艺术感染力也不同。在他的手中,上海石库门生活以剪纸、重彩画、青花瓷、铜雕塑等不同的艺术方式向世界展示着独特风情。

  “上海情”的产业延伸

  李守白的作品以原创重彩画主打,每一幅都很具有收藏价值,单品价位也很高。至于剪纸作品就更谈不上了。“传统剪纸的功用离现代生活较远,当作为现代生活装饰的时候也只能用镜框挂着,形式单一。”李守白说,“用传统的手法和材料的同时,把民间艺术引入新的形式无疑拓展了其生存空间。”因此,公司近两年开发了许多根据李守白创作概念衍化而来的产品,包括青花瓷器唐装、旗袍等礼盒,浮雕油画,各类用汉白玉雕塑的老上海风情系列,这些产品都与生活相结合,为普通百姓生活带来了艺术化点缀,成为市场所接纳的产品。

  李守白的石库门风情系列重彩画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但他说,“在张扬的时候,仍需开拓市场,与市场接轨。”据了解,鉴于知识产权方面的考虑,守白文化公司目前仍以政府、大型企业的订单为主,合作团队也大都来自国外的制作公司。近期的代表作包括:新天地的新年大型剪纸装置雕塑、提供给国际特奥会主席的剪纸肖像,为配合“上海石库门国际论坛”创作的卢湾区十大景点藏书票等。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李守白表示,公司以他的名字进行“商标注册”,就是希望以此扩大窗口,寻找合作伙伴,将上海文化渗透到国外。而对于公司衍生品的开发,将涉及生活用品、服装配饰等,以时尚个性化为主导,适合不同阶层人群的需要。但他同时表示,目前上海的创意氛围还未到点,行业内模仿仍较多,要想上海的创意产业正规发展仍需时间,因为“创意后要有所发展才能成为产业”。

文/汪杨(《上海经济杂志社》,2009年)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