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专稿 |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弥足珍贵的私人记忆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中国画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现代山水的新路径和大境界。如何走进李可染的艺术世界,探索这位大师的生平、创作以及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

  2024年5月30日,“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在上海国际信托外滩111艺术空间顺利开幕。距离上一次李可染先生在上海举办展览还是在2005年,时隔近20年,这次展览无疑是对艺术爱好者们的一次盛大馈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ede80bc9ea5f6d57b99f440146eef575.jpg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在上海国际信托外滩111艺术空间开幕现场

  李可染自幼习画,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他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他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f6a9c6f416a4c14da46a9b4ee174a1d6.jpg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以家书为线索,不仅呈现了李可染在艺术上的探索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展现他的另一种身份——一位在时代潮流中时常牵挂并以身作则影响着子女的父亲。这次展览中的家书大多写作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间经历了剧烈的大时代变迁和迷茫。期间,李可染一度无法画画,但面对正处于求学和立业中的子女时,他却始终强调要走正路,下苦功,鼓励子女不放弃;作为父亲,他不只有理性和坚忍,也有温情和柔软,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健康,坦言自己的牵挂与情愫。家书中的李可染有温度,有脉搏,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他的性格和思维习惯,因此对于他在艺术中的选择和观念也会有更深的理解。这次展览想要呈现的不仅是李可染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希望观众能够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命质感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我们既能看到这些作品、一个画家、一位父亲与所处时代的紧密关系,更能感受到时过境迁后仍然能够引发审美共鸣和人生借鉴的超越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0f3370d401c46d85c98c5fc6a9532787.jpg

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在致辞中指出,艺术至大无外,而金融融通万物。信托与绘画二者的共同语言,就是重视传承、坚守诚信和鼓励创新。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上海金融机构,上海信托自1981年成立以来,坚持将运用信托功能、传承信托文化为己任,践行“受人之托,一诺千金”的信托之道。早在2013年,上海信托就成立了家族管理办公室,近两年来,我们又率行业之先,推出家庭服务信托。通过多元化、全周期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上海信托帮助客户进行家族与家庭的财富管理和传承,凝聚家族向心力、永续传承家族文化。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6921a46bfd56b63d8db5e00108645907.jpg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丁设代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对本次展览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表示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界的一代宗师,他传承中国经典艺术,吸收中西文化,其艺术作品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李可染先生是从上海走出去的一位极为重要的海派艺术家,后来他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在上海与北京之前搭建了艺术的桥梁,促进了两地的艺术文化融合。从其家书中,大家也能体会到他对于艺术的态度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收获颇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6e5c752bac41cac1cccc37f670ab83b.png

上海信托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兵(左)与李新(右)在捐赠仪式上

捐赠青铜雕塑《金牛》(刘绍栋创作)作品是根据李可染先生作品所衍生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999f5729cf19c02856744d48f1bfea77.jpg

根据李可染先生作品所衍生创作的青铜雕塑《金牛》(刘绍栋创作)作品

  现场还进行了作品捐赠仪式,青铜雕塑《金牛》(刘绍栋创作)是根据李可染先生作品所衍生创作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1cc8d4e4d1a1a368d075a15fe77e30fa.jpg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马俊营代张晓凌院长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不能亲临,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马俊营代致辞。张晓凌在致辞中表示,李可染不仅将大自然的光、色、形引入画面从而开创了实境山水的新风格,而且以“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愿景,将内心的家国情怀与山水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国家、民族为底色的现代山水的宏大境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李可染的山水本质上就是一种国家山水。李可染晚年的创作,在实境山水的基础上,开始返向东方传统,注重笔墨的写意性和画面境界的营造,大幅度强化了作品的超越性品质,于实境山水之上,另开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59285c20afbddb6147bd793edec25c22.jpg

李可染孙女苏蔓薏开幕式致辞

  “今天人们提到祖父,大多联想到的是他的学术声望和艺术成就,但是在我们家族叙事中,那些私人记忆才是更弥足珍贵。”李可染孙女苏蔓薏介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6/9ed9b13e617c815159fe837843641ab4.png

李可染孙女李冬梅致辞

  李可染孙女李冬梅表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祖父的学术研究就逐渐深入,到今天已经硕果累累。作为他的孙辈,我们要如何以当代视角,继承和发扬他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也是我们长期以来陷入深深的思考。今天,更年轻的下一代已经活跃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希望可染艺术能与当代年轻人产生更多的理解与互动。基于此,我们此次邀请的策展和设计主创团队全部为85后甚至90后,这在过去的历次可染艺术展中,是绝无仅有的。‘笔墨当随时代’——正是祖父可染大师希望其艺术的呈现方式,也更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气息。今后,我们将为此做更多的尝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dbe69cbeaa7596f6c4aafe31b3eaa0e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aafea67929977a4212cfd259cae5a41b.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b2ff0f0341806ab7dfb62fb60b38c987.jpg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展览现场

  上海信托长期致力于推动艺术发展和文化传承,自2016年推出“外滩111艺术空间”品牌,一直秉持“展示艺术经典、积淀文化精髓”的宗旨,陆续举办了吴冠中、赵无极、徐悲鸿、程十发、吴昌硕、萨尔瓦多·达利等10余场国内外艺术大师的艺术展。在空间运营的9年中,我们坚持免费对公众开放,以全球性视野呈现视觉艺术的多元性,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交融发展的新鲜活力。2023年,上海信托抢抓黄浦区打造“艺术外滩”区域品牌的机遇,凭借多年来在外滩111艺术空间上的运营经验积累,受邀作为初始成员单位加入“艺术外滩”品牌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产业融合委员会,参与共建“艺术外滩”品牌。此次与李可染家族的携手合作,是我们继续深化艺术交流,助力黄浦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3df7d58a6a0031d721860273c5ccfd3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59db9ea24e8438bafdd2d5f5356efb7a.jpg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展览现场

  “家书”展以可染大师写给子女的家书为主线,串连起他的人生轨迹和艺术创作。展览由其家人和艺术评论家从大师早期到晚期的各个时段内,精心挑选了数十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山水、牛、人物、写生、书法等题材;并且还有《漓江》、《人在万点梅花中》这样的精品。同时,展览还将展出大师的信札、手稿、照片、旧物等家藏文献资料,其中大部分是由大师后人首次向公众呈现。

  家书,作为画家私人化的一面,生动地展现了可染大师朴素真实的人格魅力,和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家书和艺术创作,相互映衬,形成了有趣的艺术-人生的对话;同时又体现出画家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在不同层面所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bd945ea37be67abab10afb1002bc639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bb9c1c775a2a105c2c9a8d2b17c223d1.jpg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家之一,李可染的艺术思想,人生经历与其个性有什么样的关系?他所选择的艺术道路与现实中对生命的理解是否有所关联?在上海信托主办的这样一个展览空间里,我们不仅希望与参观者分享可染大师的艺术创作,更希望呈现一位艺术家的生命质感和智慧,讲述一个有温度、有启发的传承故事。

  ·弥足珍贵的私人记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4e0aede522f0c8be42b3b8738b441409.jpg

《钟馗》

钟馗的形象在历代画家笔下有着多样的表达,同时也是李可染喜爱表现的人物形象。早在1937年,青年时期的他就以水墨人物画《钟馗》入选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并由此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在这件创作于1976年的作品中,李可染将钟馗以刚正伟岸、正气凛然的形象立于画面正中,他的面色凝重,威慑四方,画家以阔笔飞墨将钟馗扫荡邪魅的决然之气跃于纸上。

李可染喜欢表现“钟馗”,一来是因为在他的老家徐州有着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戏曲艺术的热爱,钟馗也是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角色之一;二来,钟馗自身辟邪除灾、正气浩然,铲奸除恶的精神形象,也是艺术家内心胸臆的外延。

  李可染(1907-1989) 江苏徐州人。早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9年考 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从林风眠、克罗多学油画。1937年进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创作抗日救亡宣传画。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1946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等职。李可染积极从事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主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既取法前代范宽、李唐、龚贤及黄宾虹等大师,又适当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而更重实地写生。他认为山水画创作是"为祖国河山立传",多年来行程十数万里,走遍大江南北,饱游饫看,深入探求自然山川之奥妙。其山水画浑厚凝重,深沉茂密,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独创性。所作写意人物与牛,形象生动,笔墨简劲,富于生活情趣。有《李可染书画全集》、《李可染论艺术》 等行世。李可染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李可染孙女李冬梅、苏蔓薏在展览序言《笔墨随时代,家学永传承》一文中追忆:“今天人们谈道我的祖父李可染大师,人们大多联想到的是他崇高的学术声望和推崇备至的作品艺术价值,但是在我们的家族叙事中,那些私人记忆才是更弥足珍贵。1989年可染先生去世后,我们家人继续对他的回忆整理和文献收集。这些工作进行了三十多年,从第二代持续至第三代,包括口述记录、资料整理、家物的收集。这些整理也许会补充更多的对可染先生研究的角度:他的脾气、他的感情、他的灵魂、他的生活、他的爱好,这些内容或许是颇有代表性的一个截面。家人们和可染一起经历了他的人生历程、他的学术历程。他们互相依托,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他们接受父亲选择的历史使命,体会父亲经历的每一个殚精竭虑的人生细节,同时也把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融入到自己的血脉之中。这些回忆和整理,我们会陆续呈现给公众。”

  “可染先生是孩子们心中“伟大的父亲”1950年代,李可染先生要变革中国画,走遍山川,立志突破中国画面貌;而他的子女们正在十几、二十岁的青春年月,他们随父亲的艺术变革之路成长,并且因之对他们自己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身处几个不同的城市,通信成为后来父与子交流的主要方式,喜欢收到孩子们的来信,他亦会给孩子们写长长的回信,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每一时的状况;在本次展览中,此次展览选了一些家书文献,首次向公众展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8ef50c0f02578724157c9ee0b8c4f653.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632bf77cf75410fdbce1275bdcb985f8.jpg

李可染致李玉双书信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祖父的学术研究就逐渐深入,到今天已经硕果累累。作为他的孙辈,我们要如何以当代视角,继承和发扬他留给我们的艺术遗产,也是我们长期以来陷入深深的思考。今天,更年轻的下一代已经活跃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希望可染艺术能与当代年轻人产生更多的理解与互动。基于此,我们此次邀请的策展和设计主创团队全部为85后甚至90后,这在过去的历次可染艺术展中,是绝无仅有的。“笔墨当随时代”— 正是祖父可染大师希望其艺术的呈现方式,也更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气息。今后,我们将为此做更多的尝试。”

  李可染先生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山水的语言体系、话语体系,而且奠定了中国现代山水的学科体系,其山水理念及话语已内化为普适性的学科逻辑,做学问的理性精神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子李玉双。李玉双说父亲李可染深刻影响了他对艺术的观念和态度。但他没有固守传统水墨媒介,而以水墨、丙烯、油画等综合媒介实践山水精神的现代转化。父亲李可染解决了中国画中“黑”的问题,自己要解决的是“色彩”问题。他将写生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理工科的知识背景,促使他在写生时融入自然科学的视角,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创作方法,称之为“光编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3337af6c2e6fb6d6d44336cd3a1f3772.png

《漓江》 纸本水墨 1973年 48.3x81.7cm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a4c430a72a6cf6c204cf73cd7b19b742.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832ad4925242ae2aa74aa458dd1beb90.jpg

李可染、李玉双父子合作《漓江》,此次展览中展出的《漓江》创作于1971年,是李可染与长子李玉双合作完成的作品。

李可染不仅是艺术家,也是一位父亲,他在日常中不止思考着中国艺术的未来,也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人生经验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子女。1971年,李玉双前往湖北丹江看望父亲李可染,许久没有画画的父亲为儿子亲自示范了这幅山水画,该作品由父子二人共同加墨完成。

在这幅作品中,画面上黑白色块分布之间留出的最明亮处便是穿越丛山、由远及近的漓江,蜿蜒的江水不仅连接了远近不同的山体,也使画面产生出纵深的空间。画面近景处有许多帆船在江面上游弋,使景物显得更加空灵剔透。

李可染认为,表现漓江山水之美不能采用拘于一隅、单调的取景方式,需要将山与水的映照、山峦之间的穿插组合,以及舟行其间俯仰周览、前顾反瞻的综合效果作整体表达。在作品题跋中可以看到,李可染采用了传统“以大观小”的构图方法,此刻的画家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漓江盛景,按照自然规律和创作构思进行重新安排与调度,形成比自然界更加集中、概括的构图,而这种以大观小、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是画家情景交汇、超越实景的艺术创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ec7489312645ec2bf25554ba62115ff6.jpg

u9O2fAQE0dzcThHFllJcwxwwAV9rkGFv2gMo7ym4.jpg

李玉双 奶奶的素描 20cm x27cm 纸本铅笔 20世纪5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1c434f7bbfa268a49ebe0ef95578e14e.jpg

《奶奶素描》

《奶奶素描》是李可染长子李玉双的素描作品。李玉双受父亲影响,自幼热爱画画,童年时期与祖母在徐州生活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和艺术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祖母在生活中的智慧以及民间艺术家一般的性情感染着李玉双,他也用充满情感的率性线条在画本上勾勒出祖母的形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94a80e2f3494f0e5582888b9b25c163e.jpg

李可染 《俯首甘为孺子牛》书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b047a84dd06a5bd0ce14153d64123a12.jpg

李可染 《虎卧凤阁 龙躍天门》书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7c424a06fe7097d0dc9701b52a15137f.jpg

李可染 《天道酬勤》 书法

《俯首甘为孺子牛》《虎卧凤阁 龙躍天门》《天道酬勤》三件书法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李可染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李可染的书法艺术进入到十分成熟的阶段,他立足碑派体系而又广收博取,字体于朴拙中透出灵动,在理性把握与情感抒发的统一上,向气韵生动的目标不断求索和升华。

  策展人丛涛说:“在家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可染?这次展览中的家书大多写作于五十至七十年代,中间经历了剧烈的大时代变迁和迷茫。期间,李可染一度无法画画,但面对正处于求学和立业中的子女时,他却始终强调要走正路,下苦功,鼓励子女不放弃;作为父亲,他不只有理性和坚忍,也有温情和柔软,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健康,坦言自己的牵挂与情愫。家书中的李可染有温度,有脉搏,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他的性格和思维习惯,因此对于他在艺术中的选择和观念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在家书中,能够看到李可染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坚持,支撑坚守的是对朴素道理的判断和对正路的信心。李可染说的正路,何尝不是‘寂寞之道’,所谓苦功,怎能不联想到画面上积点成线、积墨成山的生涩厚重质感。他说自己是‘苦学派’,前提是他熟悉东、西方艺术后对于中国画时代困境的敏感,穷则思变,李可染的变革之路是一条打入传统、走遍山河的苦行之路,走正路也需要勇气和胆量,因而以‘可贵者胆’自勉,也鼓励儿子‘力戒畏缩因循’。”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8783c5c3e8b19295a2a8e350af70ccc1.jpg

李可染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书法

  在中国画革新的道路上,李可染主张“批判地接受遗产”,旗帜鲜明地表示新时代的艺术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同时也不应拒绝外国的有益文化。1954年,47岁的李可染镌刻“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以自勉,他励志要在中国画的革新之路上拼搏一番。这一年,他与张仃、罗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外出写生,归来时将作品在北京北海悦心殿进行展出,这场展览引发了画界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中国山水画家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面对大自然直接写生,可谓是一大创举,而李可染等人的写生展览也向人们昭示了,传统山水画语言一旦和现实自然相接触,便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策展人丛涛希望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是李可染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希望观众能够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命质感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既能看到这些作品、一个画家、一位父亲与所处时代的紧密关系,更能感受到时过境迁后仍然能够引发审美共鸣和人生借鉴的超越感。展览以家书为线索,不仅呈现了李可染在艺术上的探索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展现他的另一种身份——一位在时代潮流中时常牵挂并以身作则影响着子女的父亲。美术史的研究关注风格和图像,虽然以往的美术史写作有知人论画的传统,但在人生和艺术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往往趋于简单和机械。有效的讨论和新知的突破往往发生在那些容易忽视的细枝末节,对于艺术家的家族史、交游史、阅读史、收藏史,甚至疾病史和生活史等方面的深入探寻,有助于我们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理解某件作品或某种独特的风格。

  ·“自我优化”和“以西润中”两条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e65f56f426062b4c8b8b7b4e938d2e7f.png

北海写生 纸本水墨 1956年 40.5x49cm

  本次展出的《北海写生》创作于1956年,是李可染继1954年开启中国山水画写生之路后的再出发。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世界中有一个别致的园林系列,既洞见了中国园林造园的意匠经营,又表现了绘画的意境、构图和笔墨。在《北海写生》中,李可染将西画创作中对形、光、色的表达,有机地融入在传统的、写意的笔墨体系之中:公园中的树丛以阔笔铺陈,略施淡彩,留白处的高光留给水面和林间的小道,这些留白往往构成了画面的气脉,而用淡墨染出的光影变换则将水的独特形质刻画出来。他以概括性极强的粗线勾写出树干与树枝,同时也勾写出画中的凉亭、假山石和游人,粗墨勾写的线条带有着古拙的金石意味,篆意十足,游人所穿的现代服装也彰显出了时代特征。

  1956年,李可染从直接对景写生发展到了对景创作,构建了中国画创作的新方法。这一创造性的结合不仅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后“以西润中”的成功探索,也是对中国画传统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最好的实践。

1947hQiZu46uDN77GdPXQLtbu3vk2HJIyYbr56tb.jpeg

山亭清幽 39x56cm 纸本设色 1987年

  《山亭清幽》创作于1987年,是李可染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画家的笔墨愈发纯熟,已达到神功迹化、妙造自然的境界。

  在这件作品中,李可染以积墨的技法写出群山巍然耸立、直抵云霄的场景,画面中以淡墨晕染和留白之处塑造出山间的小路和山体的光感,厚润的墨色和粗犷的笔触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活力,山中凉亭与游人以简笔勾勒,使雄浑博大、厚重崇高的整体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与轻盈之感。在该作品中,李可染以“纪念碑式”的视觉语言表达出对中华大地的热爱,是艺术性与时代精神高度结合的佳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9f406f05f1c880fe57f612b0588d7ab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7146988061fdbb5daaec7924b3b8ccf0.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86a3de179946a1269e96c5f99635c9b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406/779aa06edb5340f69a433698653e274a.jpg

展览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从艺术史的维度评论: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开创者。1980年,他与黄胄先生共同创办了中国画研究院,肩负起了复兴中国画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画遭受普遍质疑的时代,“中国画穷途末路论”流行一时。正是在这一危难之际,可染先生刻下了那方具有历史标志性的“东方既白”的印章,以此表达他对民族文化和中国画的信心,其寓意鲜明,意味着东方文艺的复兴一如朝日,必将普照世界。记得1985年11月左右,在中国画研究院召开的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讨论会上,众专家激辩甚烈,恰逢可染先生来院观展,听说研讨会的主题后,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众专家在可染先生的影响下,放弃了开会的兴致,一起陪同先生观展。先生在众人的簇拥下,谈了许多关于中国画未来的构想与希冀,其语言铿锵,目光如炬,话语不多,但内涵深沉博大鸷猛执之声,一时间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在那一刻,我觉得可染先生一如钟鼎立于殿堂之上,恍若中国画的守护神,亦如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象征。

  张晓凌院长纵观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历程,观看他一生在中国现代山水画的探索,自幼及老,跨越了约70个年头。在早年的学习中,他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并遍学于古典山水大师,以“十师斋”为工作室名称。其后,他沿着传统的“自我优化”和“以西润中”两条路径,开始现代山水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张仃、罗铭三人首开山水写生之新风,把对时代、自然的感受融入至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如果说他早期更致力于以最大的功力打进传统的话,那么,这一时期,他则全力以赴地以最大勇气从传统中打出来。他不仅将大自然的光、色、形引入画面从而开创了实境山水的新风格,而且以“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愿景,将内心的家国情怀与山水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国家、民族为底色的现代山水的宏大境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李可染的山水本质上就是一种国家山水。李可染晚年的创作,在实境山水的基础上,开始返向东方传统,注重笔墨的写意性和画面境界的营造,大幅度强化了作品的超越性品质,于实境山水之上,另开新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11f2980a8bf2874ef630e646993948cd.png

人在万点梅花中 纸本水墨 1962年 68x46cm

  “人在万点梅花中”是画家李可染钟爱的题材,此类作品最早见于上世纪60年代。彼时的李可染不再作长途写生,而是把精力集中于画室的创作中。60年代前期,他除了教学之外,常被邀请到秦皇岛北戴河与广东从化,一边疗养一边作画。多年的写生经历使他摆脱了对自然物象的依赖,画出属于心中的山水。这幅作品正是1962年李可染在广东从化休养时期创作的作品。

  通过画中题跋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件作品是画家对其提出的“采一炼十”艺术主张的灵活运用,他用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将无锡梅园盛开的红梅挪到苏州拙政园中,院内的假山石也变成了桂林的奇峰怪石。

  从运笔技巧来看,该作品笔墨单纯、柔中带刚,苍劲的焦墨以草篆笔意画出虬曲的梅干,阔笔淡墨简劲有力地画出背景处嶙峋的山石,梅花以鲜艳的洋红色点满枝头,与漆黑的焦墨和狂舞的线条渲染出自然界蓬勃昂扬的生命力,体现出画家有别于传统文人对梅花意向的表达,转而走向从自然中寻找与提炼充满生机的意境之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0330a2849173c288c09a141889ee2082.png

观荷图 纸本水墨 1940年代 69x45.5cm

  《观荷图》是李可染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人物画作品,属于艺术家早年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画家在人物画的塑造上用笔潇洒放逸、墨色简淡清雅,继承了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髓。这件作品中,人物形象朴质却不拙陋,富于诙谐、机智的特色和生活情趣,这种飘逸而灵动的绘画风格,在李可染上世纪四十年代深受齐白石艺术熏陶后有了明显的改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7e27d59c83719d8f2e98ba5623dda1c6.png

苦学派 纸本水墨 1986年 68x34cm

  结语:诚如策展人从涛所讲,李可染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画家,关于他的展览和研究很多。在上海信托做这个展览,想要跟场域契合,又能为李可染的传播和讨论提供新的可能,是一个有趣的挑战。作品和家书,都是李可染生命体验的延伸,通过它们,我们追溯的是艺术家的生命质感,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自我,传承文化。


【展览信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5/61b76ec5495b7b1944b759043fce2afe.png

濡染家风:李可染家书中的艺术与人生

展期

2024年5月30日—7月26日

周一至周六 09:00-16:30(16:00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

外滩111艺术空间(上海市黄浦区九江路111号)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