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代表着中华古老文明的传统漆器距今已有七千年之久,而现代漆画脱胎于传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诞生至今仅半个多世纪,相对于中国传统髹漆工艺数千年漫长的演变进程,现代漆画的产生是短暂的。然而,现代漆画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漆艺家们的共同努力,发展是迅速的,自全国六届美展以来,漆画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美地位已经确立,也已得到普遍认可。有目共睹,不少漆画佳作已经出现。
然而,当今的漆画创作现状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差异,自己在漆画创作过程中对诸如:漆画语言的认识、漆画图式的认识、漆画表现内容的认识、传承与创新的认识等问题。有一些感受与体会,讨教同行们。
漆画语言的认识
如何看待漆画语言的问题,我以为:一般来说,作品的材料特性限定了作品的艺术语言。如:中国画中水与墨的结合,通过不同的运笔,在宣纸上表现出浓淡干湿的图像。在视觉上产生不同于其他画种的水墨特殊效果,是一种难以替代的表达形式,这就应该理解为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油画、版画等亦是如此。显然,漆画是以漆为主要材料媒介,对漆及各种入漆材料的运用,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工艺过程的把握,充分体现漆的特性来展示图像。这就应该理解为漆画的艺术语言。
但问题是,漆画作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画种,对漆画语言的认识与界定,就不能简单地以继承传统手法和技艺娴熟精湛作为标准。道理很简单,传统漆艺的语言虽经历了年代久远的技艺锤炼,但其毕尽是器物上的一种髹涂与装饰,是一种从属与依附的工艺技巧,而并非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以往漆画的创作除了图案精致、髹涂精美、工艺精良、工序精到外,在表现语言上,少见新法。更多一些画味、更多一些随意、灵动和宽泛,更多一些创新理念,对现代漆画的创作与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当然,这里提到的画味、随意、灵动和宽泛,并非是屏弃章法、把漆画画成罩了漆的油画、版画等。更多一些创新理念,也决非是无规无矩,消解“漆”这一媒质的特殊性。正相反,漆画创作中随意、灵动和宽泛的表现语言,是尽可能的发挥“漆”这一特殊材料的美感和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更加强化了漆画的独特语言。
构建漆画语言的主要媒质——入漆材料的选择及运用,是漆画创作的重要部分。材料是作品精神的物化,也是反映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进程,我们应该探索和发现新材质,尝试并运用到漆画作品当中。不同的审美观念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不尽相同。当今,国画、油画、版画等其他画种,都在自身的语言样式、作品图式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大胆的突破,并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丙稀颜料、荧光颜料、现代合成颜料等综合材料介入画面,使作品产生新的视觉语言和时代气息,各画种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当然,片面追求材料、罗列及堆加材料则会导致图像的拘谨和作品的匠气,淫巧荡心,历来是漆画创作之大忌。巧妙运用材料、合理合情运用材料,单纯简约地运用材料,往往能使漆画作品彰显整体与大气。另外,漆画对天然大漆、腰果漆的运用,理所当然。包括对合成漆的探索尝试与介入,也应包容。我们不应该以用天然漆还是合成漆,简单地来判断漆画作品的优劣真伪,评价作品的良莠标准,应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完整性,作品语言的独特性,鲜明性,更要视作品的创新性与先锋性。
总之,漆画语言的运用应具备独特性、鲜明性、当代性。对具有个性和探索创新的漆艺家应予以积极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我们要拓展前人的漆艺语言并架构现代漆画的审美标准是必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材料的涌入,必然带来视觉艺术的革命。信息、数字、图像的今天,必然导致人们观念的改变、漆画语言的拓展与宽泛,亦是漆画摆脱工艺小品化、走向真正的独立和当代大美术之中的重要一环。
漆画图式的认识
作为依附于器皿之上的髹涂装饰,演变到今天的“画”,其根本的特征是漆画的独立审美意识的建立。无论是样式还是内容,作为现代漆画的样式,应该是讲究图形的构建,注重构图的变化,追求色彩的丰富,拓展画面的框架,突破平面与立体的局限。现代漆画的样式既要不失自身的独特性,又要做到多元与包容。漆画的图形要避免简单的图案化,要多考虑画面构成的诸多关系。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要注重图形的新颖性和视觉美感。漆画的构图和其他画种一样,是形式美感的支柱,是作品成败的关键,是漆画创作中的重要一环,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构图对潜移默化的能量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对构图形式美缺乏一定的研究,其艺术表现是苍白无力的。世界上许多艺术家对构图都有精辟的论述,如:美国大卫·弗莱恩德在谈到构图时说:“在自由表现和掌握可视因素的结构之间不断地转换”。这种把能够选择表现意图的视觉要素按规律可循,又独出心裁不拘一格地加以安排的原则,我们称之为构图原则。同样,这也是我们漆画创作应遵循的构图原则。对漆画创作中的色彩运用,不能受限与酱褐色之中。大漆的深邃、含蓄,的确妙不可言,不可替代。但是作为现代漆画,单调的色彩、沉闷的色调,已经不能适合今天多元的审美需求。现代漆画创作追求色彩的丰富性是时代审美必然。拓展画面的框架,突破平面与立体的局限,是漆画构图样式的突破与延伸,漆画作品可以不囿于方形和矩形及表面平滑光亮的局限,平面漆艺作品的载体,不仅可以是传统的木板材料,也可以是其他的材料,如:麻布、皮料、合成纤维等半软性材料。作品的大小、件数可自由组合,平面、半立体、立体的作品可以有机结合,漆材料与金属、玻璃、陶、木等其他材料的结合与重组,可碰撞产生新的视觉火花。拓展漆画表现的广阔空间,建立富有时代感的漆画图式框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漆画表现内容的认识
现代漆画在表现内容上应该是和其他画种一样,宽泛与多元。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没有范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各有所爱,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可以是具象,内容上小可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碗、一勺,大可到场面壮观的人流潮涌。亦可以是抽象,没有任何具体内容,完全是一种漆语言形式的探索。我以为,作品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发现。你对所表现对象的切入点和视角的定位,通过你对表现对象的理解、构思、立意,将审美情感与艺术形式达到高度结合。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是逻辑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完美的整合。例如:出生在前布科维那(罗马尼亚),长期旅居法国和纽约的当代画家阿利卡的一幅作品《山姆的勺》,这件作品的内容来自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作者相信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义,作者精湛的作品取材于唾手可得的“本土”物品。相比之下,我们的漆画所表现的一山、一木、一物、一景等,就感到缺少了立意与想法。漆画的小品化、简单化、工艺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此,现代漆画要真正确立其独立画种的地位,就必须使现代漆画除了能具有装饰点缀、性情陶冶功能之外,要强调作品的观念与创新,任何一件作品应该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对生存状态的思考,是艺术家的情感、阅历、修养的综合体现。提高漆画作者的综合修养,注重作品的个性、实验及前卫性是当下漆画作品提升品味的重要之举。
传承与创新的认识
我国髹漆工艺源远流长,历史上的漆器作品的涂装可为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堪称世界之绝,直至今天当我们再次欣赏着前辈们的那一件件精美无比、光辉依然的杰作,无不为之激动与骄傲。不可否认,我们的漆艺前辈们在长期的漆艺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丰富髹漆工艺、制作方法、审美情趣等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今天漆画的成长,源自于这块肥沃的土壤。然而,漆艺土壤需要施肥和改良,漆画的种子需要优选和进化。历史需要延续,但更需要发展,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财富不应该把它当作包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漆艺作品都应视为当时代的社会反映。无论是题材、工艺、材料、功能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新工艺的运用是时代的审美需求。新材料的介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漆艺的功能和审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多元。例如我的一些近期作品,无论是题材,还是材料,我努力进行实验与探索,我将大漆和腰果漆结合运用,并视作品的需要,也用一些透明合成漆,除了运用矿物质色粉,我也用合成色漆,包括运用现代的金属色颗粒,贴箔和莳绘,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艺手法。漆画作品:人、兽、佛系列,在图式样式,画面构图上,都进行了尝试和突破,作品已不是正常的正方形和矩形,而是不规则形等。我的一些立体漆艺作品,在脱胎材料上,也作了一些尝试,运用玻璃钢材料和现代金属材料,髹涂的漆面与裸裸露的金属作对比,形成新的视觉形像等,作品已不再是实用器皿,而是抽象的纯装饰的,具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作品。纵观中国漆艺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漆器,主要是生活器皿和祭品为主,禹制漆器,髹以漆液,“墨染其外,朱染其内,”是自然美与实用的结合,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运用。到楚汉时期的髹饰工艺与其他工艺的结合如金工工艺,出现了镂金、刻银、贴花等技法,以至到汉唐的金银平脱、雕漆、帷漆等,再到宋、元的剔彩、犀皮等、直至明、清的描金和擦漆、款彩、云雕等的各类漆艺作品,均是各个时期的工艺手法、材料运用,审美标准、价值观等的反映,是各个时期社会进步的标志。不同时期的漆艺作品,都是在沿袭其前人基础上的传承和发展的结果。为此,今天我们同样应该大胆地拓展传统漆艺的技法,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丰富我们今天的漆艺表现手法,拓展漆画表现的空间,在传统漆艺中寻找表现当代漆画的语言,使漆画熔人当代艺术成为可能。
作者:翁纪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