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10 20:26
|
张照(1691—1745),初名张默,字得天,号泾南、长卿,又号天瓶居士,卒后谥号文敏,松江(今属上海)人。他自幼聪敏又刻苦攻读,十九岁即成及第进士,步入仕途,累官刑部尚书。其通法律,精音乐,工诗文善书画,尤善绘梅。本文所要介绍的这幅《梅花疏影图》(见图),便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此作为绫本水墨,纵111厘米,横67厘米。之所以云其“疏影”,是因为全画只绘了三枝梅,分向左、中、右三方向伸展,同时呈现出大、中、小的形象。横斜的梅枝,显得极为潇洒雅逸;散落的花蕊,亦显得洒脱任意,给人以“疏”意。加之用墨上干湿得宜,布局合理,细览之,令人赏心悦目,韵味无穷。同时,奋力向上的梅枝,也在映证康乾时期政局兴盛、社会发展的大好风貌,真可谓是大手笔也。画面左下方,有画家行体所书款识,实为八句七言题画诗。诗曰:“一从凡骨换金丹,遮莫天寒不畏寒。勾引诗魂来画幌,动摇花信写疏阑。寿阳宫里含情笑,玉照堂前着眼看。曾把胭脂痕一抹,忽然翻作墨云漫。”文后署:“臣张照恭绘并题”,下钤“张照私印”朱文印。从此题画诗中,可揣摩出此画是在突出“含情笑、”“玉照堂”的神态。画家曾把浓郁“胭脂”画“痕一抹”的众梅,最后则“忽然翻作”成枝梅疏影。所署中“臣”与“恭”字,可以悟出该画乃内廷向皇上的供奉之作、受命之作。
画面的左右边上,又各有题跋,亦均为以行楷体所书的七言诗。左边的题诗云:“曾以芳心对夕阳,于今空谷送幽香。阿谁为问春消息,第一仙人白玉堂。一身冰骨自无瑕,犹爱孤山处士家。记得放翁锄月后,年年香国灿诗葩。”文后署“臣杭世俊恭题”,下钤“臣”单字朱文印与“杭世俊”白文印。杭世俊(1696—1773),一作杭世骏,字大宗,号堇浦,仁和(今杭州市)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官职翰林院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因性格耿直,敢言直谏,而获罪罢归,晚年于扬州主讲书院,精通经史词章之学,尤深于诗。著述有《续礼记集说》、《史记考证》、《词科杂话》等。题画诗中,将梅花比譬为“芳心对夕阳”、“空谷送幽香”、“冰骨自无瑕”的“白玉堂”,传递“春消息”的“第一仙人”,揭示出梅花特有的高雅品质。
画面右边,还是行楷体所书的七言题画诗,诗云:“不羡繁华不逞妍,风光偏占百花先。九重满自春如海,远胜罗□第一天。树点花从顷刻开,乾坤清气笔端来。王曾莫负当朝望,调燮安排宰相才。”诗后附一“浮”字,即诗第四句第四字的补缺,署:“臣齐召南敬题”,钤“臣”单字白文印和“齐召南印”朱文印。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今浙江天台县)人;自幼读书敏捷,十字并下,一览终身不忘;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参与纂修《大清一统治》、《并文献通考》等。其通律历天文,精舆地之学,尤工诗文,典籍著述颇多。这位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丰厚的内阁学士,题画诗将梅花看成是“不逞妍”、“百花先”,却给人间大地带来“九重满目春如海”、“乾坤清气”的高节神物。诗的最后两句,更将梅花拟人化,并说“当朝”人的希望,能有位具有梅花风骨与气度的“宰相才”。这样,即把对梅花的讴歌与对“当朝”选拔出类拔萃人才的进言,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也正是此诗的高妙处。“笔端来”,更是对张照这幅梅花画作的崇高评价。
画面的上端,又有乾隆皇帝题跋,标准的馆阁体行书所录的,同样是七言诗章。诗曰:“阳和传到玉阶前,剪剪梅花色倍妍。瑞雪作团香入骨,枝南枝北报丰年。”署“御题”,下钤“乾隆御笔”白文印、“恒宝惟贤”朱文印。诗首则钤有“几席有余香”朱印。“剪剪梅花色倍妍”诗句,可视为乾隆对张照墨梅画作艺术造诣的称赞;诗的最后两句,蕴藏着对“瑞雪兆丰年”民谚的运用;“香入骨”的梅花“枝南枝北报丰年”,既是对梅花品格与精神的称颂,同时是皇帝自己民生政策、亲民理念的阐发与坦露,可谓是自然界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统一在一幅“香入骨”的墨梅图里,足见《梅花疏影图》深邃的艺术魅力。
三位杰出文官的诗与书,加之乾隆皇帝的御题诗,相得益彰,共同把张照这幅墨梅画的价值众星揽月般地推向了峰巅。观其画,览其书,吟其诗,真可谓令人赏心悦目,趣味无穷也。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