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金色的秋天

  中国的古代哲学认为,凡成大事者,必须经过“静”、“安”、“虑”、而达到“得”,即“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我所熟识的画家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刘福芳老师堪称是能做到这些且能有所得的为数不多的画家之一。

  1930年刘福芳老师出生在山东招远。那是一个北面临海,南面倚山,风光秀丽的村庄,两潭泉水似两颗龙眼镶嵌其中。这种天然环境无疑对她心灵的健全、纯净起了作用。也许是受到喜爱剪纸的母亲的影响,也许是受到水色山光的诱惑,使得幼时的她自从有视觉记忆起就流露出对绘画、对美的喜爱。她十六岁开始学画的生涯,对素描、水彩画、油画都抱有浓厚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努力,她的学业、绘画水平急速上升,二十四岁毕业于全国最高的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这为她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福芳老师长期生活在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之中。她喜欢那种昼则煦浴阳光,夜则眺赏彩霞,亲接清晨之甘露,闻吸五谷之芬芳的田园式生活,喜欢在植物簇拥的画案前,伴着窗外绿色树叶不时闪出的银色光点,一个人静静地作画。她视绘画为生命,即便是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她也未曾放下过画笔。

  静,即是空白,而空白又具有最为丰富的内涵;静,就是默默忘言,灵然独照。眼前自会涌现鹤梦烟寒,水含秋远的意境。心静则内合乎道,体静则外同乎人。正是这种清静的建立,使她得以安然,得以安时以处世。

  心绪的安然最能有助于人认识的升华,心灵的开悟。九十年代开始,刘福芳老师以对气功的体验、对佛学的理解和对易经的研究,对中国绘画的美学体系作了认真、全面的思考,提出中国绘画的哲学基础与禅宗和易经的真谛一脉相联,提出了工笔画重在“写意”的理论。认为:工笔画远看应该有写意的效果,有气势、有分量;近看则工整、严谨、一丝不苟。工笔画易板,应力求灵动;工笔画易薄,应力求醇厚。还认为:艺术作品应做到朴实而自然,要雕而不雕,在雕琢中讲求自然。

  我们从刘福芳老师的作品里可以读到她对大自然的执爱之情,她多次登黄山、泰山、五台山等名山,去新疆草原、西双版纳雨林写生,上台湾玉山观日出……。有人说,常和伟大的大自然为伍,当真可以使人的心境渐渐也生成伟大。刘福芳老师最喜欢的是那些大喜大悲,大开大合的作品,喜欢那种当即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以吞的气势。如果对她的绘画艺术作最为简洁的概括,那么我想可以用“大气”二字来形容。她的作品《大富贵》、丈二匹的巨幅山水画《长城》等,便是对此最为直接的体现。

  绘画艺术最依赖的是感觉。感觉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特异功能,别人感觉不到的你却因此而躁动不安,你就有天赋和潜在的能力。艺术是感觉中的世界,敏感是感觉中最高层次的享受。刘福芳老师在感觉上是非常之好的,她对画坛时弊的独到见地;对各家各派的客观评价;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通达乐观,无不体现她在耳顺之年坚持求艺、思变、创新的精神,体现了她集画品、人品、修养、学问为一身的风范。

  几十年的砚田耕酝,使刘福芳老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她是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研究生导师、民盟中央妇委会委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并获奖。她是一集题材涉猎广泛、体裁丰富多样,山水、花鸟、人物为所不能;工笔、写意无所不精,在当今艺林中实属难得!从她的作品可以窥出这样的创作轨迹来。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水之变,取法于唐宋,求新于当代。

  秋天是迷人的季节,是丰富的季节,是灿烂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它既不同于春天的年轻,也不同于秋天的气傲,又不同于冬天的萧瑟。我们从秋天里看到了宁静,看到了智慧,看到了成熟的精神!今秋我们将在中国美术馆看到《刘福芳画展》,这既是她对过去创作实践的总结,也是今后艺术道路一个新开端。

作者:李爱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