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国画的国际化

  中国画承载着东方的审美和文明,体现平静和谐精神,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最为精粹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共存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画的国际化进程,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世界艺术多样性的要求。在今年北京论坛的“艺术的超越于文明的发展”分论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爱国教授发表了“对中国画走向国际化的几点思考”的报告,引人深思。论坛茶歇时间,李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对国画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解答。

  记者:现在国内国画教学中往往对技巧过分追求,但对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重视似乎不够,对这一问题您有什么看法?对于国画人才培养您有什么建议?

  李教授:在人才培养上,首先需要有好的教师,也就是好的艺术家。第二,“技进乎道”,当“技”达到一定火候,就自然可以超越一般水准达到更高境界。但对于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不是技巧太多,而是技不够,达不到。狄德罗曾经说过学习绘画是最漫长的过程,几乎需要几十年,每一年每一天都在筛选,到最后剩下来的人很少,但往往也是最成功的。在进步的时候挑剔进步本身是不对的。第三,要提高鉴赏力。鉴赏力和修养是不同的,后者可以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增加,但与创作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只有鉴赏力的提高才能使创作不断发展进步。鉴赏力从本质上讲,要能摆脱文学、哲学等层面的影响,直接进入画本身来分析作品,这才是真正的鉴赏。

  记者:对国画专业的招生您有什么看法?

  李教授:国画专业的招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难度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个老师有一个看法,这个老师看不及格,那个老师可能就很满意。拿个例子说,梵高是大艺术家,但他现在来考大学的话不一定能考上,一旦遇到一个失去对天才认知度的人,天才就被埋没了。每一个老师都不太可能完全摆脱个人心理上的影响,这个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还有就是,艺术院校评分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公正,因为必须有人为的参与。

  记者:中国画向来以意境取胜,在现代人审美里往往显得有些单薄,视觉冲击力不够,所以很多人并不是很喜欢,您觉得在大学校园里怎样推广国画艺术,使更多人了解、喜欢上国画?

  李教授:最根本的通过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艺术家讲解艺术作品,第二呢,请有经验的美学家、美术史论家来讲解作品,前者从技巧、技法上讲,后者可以给以系统上讲解,尤其是相互之间的体系关联。林语堂说过,中国画的形式决定最成功的是山水画。但工笔画一直在发展,现在比明清时期不知道超越了多少。而且在作品观赏上,我们也比古人有更多条件,可以培养更开阔的视野。

  记者:在国画的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怎样寻找一个平衡点呢?

  李教授:其实严格来讲二者是一个统一体,完全表达自己的心的作品才是更有价值的。当然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名不符实的现象,一来我国购买阶层的文化修养程度与西方比还是差一些,再就是存在为个人利益进行的商业炒作。这种情况随着时间和艺术上的筛选,收藏阶层也在提高。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把精力放在创作上,创作出一些有难度,表现自己的个性、情感的作品,才能够持久。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时间会给予证明。

  记者:您的报告提到了学习外来艺术,那为什么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糅合东西方技法的创作方法没有最终流行起来呢?

  李教授:郎世宁试图用西方的艺术改造中国画,实际上中国艺术家那种东方音韵是融入到骨子中的,不是简单的形式、外在上的。只有喝着黄河水,呼吸者东方的空气,把真正的中国气派融入到血液中,才能画出真正的中国画。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