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陈思源的新绘画:斑斓的余象

  当前中国艺术的创造力在于回到自身文化根源性的想象力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感知方式。何谓此根源性的想象力?这是中国人原初面对世界的诗性感受:面对世界的变化无常,以蒙蒙如烟然的流动形式来回应此无常变化,还能够赋予此变化以诗性的韵律,既要达到即刻幻化,又要透明如镜,激活自然之新的可塑性,并且具有诗意的余味,面对现代性的无根状态,生成出新的余象。

  作为一个酷爱诗歌的画家,陈思源这些年一直试图通过此诗意的感受来重新打开绘画,与一系列诗人的密切交往与对话,让他不断寻找着化解物象与颜料的方法,使之释放出诗意的氛围,让自然的灵氛与灵晕(aura of atmosphere)再次来临。他内在地认识到,只有重新激活中国文化特有的可塑性活力,这既是自然元素的可塑性,也是颜料质感的可塑性,以水性的元素性化解油性的粘滞,并且重建一种诗意的灵氛,才可能让新绘画发生。

  当代绘画有待于回到个体手感与时代生存经验,诗歌可以最好地经验到个体生存的现代性感受,这就是无根的漂浮感,离开了此虚无的拔根感受,如何可能有现代性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家之所以在绘画语言上没有原创的贡献,就在于绘画语言不是从生命感觉上生成出来,或者无法赋予此感受以诗意的根源性塑造。面对此无根状态,更为不确定的变化无常,如何以艺术语言来塑造之,并获得新的形象与形式语言?陈思源与诗人们的交往,加强了这种现代性感受的自觉。

  如何让生存经验及其表达的困难在绘画上重新生成?陈思源在画布上苦苦挣扎,直到撕碎各种已有的目光,在混杂而无须之中,让色彩在幻化之中飘舞起来,在一个奇妙的瞬间,他似乎看到这些色片就是柳絮,世界最为基本的元素就是这些漂浮着的无根的柳絮,近天命之年的艺术家为何突然敏感于这秋日飘飞的柳絮呢?为何对无根飘散的柳絮状物如此着迷?这是因为此絮状感之物触发了一个严峻的时刻,一种悖论的经验:这既是秋日之成熟,一切已经干透,还带有果实的饱满;但另一方面,此柳絮从枝条分离而在空中飞舞飘动,处于无根状态;一种现代性的生存诗意感受,也正是一种中年的诗意——果实累累又瑟瑟秋风,一种逆觉发生的时刻,絮意与絮感——这是秋天的诗意粮食,在诗意幻化的目光中获得色彩与形式。

  如何达到此诗意的幻化并在平面上打开透明的深度?陈思源就是一遍遍地画,一遍遍再擦洗掉,反复擦掉留下的残痕,使之具有多向性与不确定。而在空间层次上,彼此分离的柳絮或者色彩,在流动中建构不确定的物象,纯粹从色彩的对比度与空间层次来建构画面,并且通过颜料的化解,让色彩透明,空间透明,并不陷入抽象的重复,而是让漂浮的斑斓色彩,反复地交织与交错,打开了内部的呼吸与透明空间,并且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氛围。

  画面本身在反复涂擦之后,还依然保留了一种薄透感,光感的透明度,似乎如同水彩,带来烟岚之气,又有着薄膜的通透。这些絮状物在漂浮着,又如同水墨罩染一般,画家以水墨的呼吸性来化解颜料的粘滞感。画家在营造画面深度空间时,为了让画面透明的透气感不被睹住,经常会停顿下来,观察很久,几乎不敢画,即让每一层笔触都留下来了,又保持其模糊的过渡性,瞬间的触发性,相互的呼应,每一片色彩,斑斓而炽烈,画面在激烈的燃烧中,还保持层层的透明,一次次的重叠,又依然薄如蝶翼,打开平面上的虚厚感。

  绚烂的色彩在画面上隐含书写性的线条,但一切处于化解与过渡之中,相互的召唤与呼应之中,色彩终于触动了空气与阳光,如同蝴蝶的翅膀在颤动中感应世界的细微变化,因此绘画并不仅仅是色彩关系,而是让色斑在不确定中相互寻找,这是飘浮中的相互吸引,这是万物的隐秘合唱,这是世界的梦絮,是诗意的斑斓,是色彩的颂歌。

  绘画的色彩与笔触通过悖论的关系而生成:破坏又重建,塑造又抹去。看似形成某种风景图像,但在色彩的叠加中又被重新想象,自然的可塑性得以强化,局部看起来如同抽象,其实整体上隐含着无数可能的形象。因为反复绘画之后,无数的笔触都余留下来,让画面具有了新的生长因子,又因为拟似自然之物,这就让画面生成为一种抽象化的余意,即让每一道笔触都仅仅具有剩余的意味,但在整体上,又生成出一种可能的形象,激发新的联想。

  陈思源的绘画纯然依靠色彩与笔触的力量,不断激发诗意的联想,保持可塑的生长性,让笔触在反复涂抹之中,再次重新生成,如此的绘画方法,就重新触动了绘画的平面,一种不断抽象化却又不断接纳自然的虚化,其诗意的余象,让我们再次进入自然的密码,倾听自然隐秘的歌唱。

  绘画纯然以色彩的细微差异与过渡,打开一个深度的迷宫式空间,这是充满诗意色彩的迷宫,而且是诗意的深度,绘画得以继续。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虽然让绘画回到了平面的平面性上,但丧失了自然性与诗性,而通布利试图让涂写再次回到诗性与自然性,但还是过于表现,对于自然的丰富性挖掘不够。中国当代绘画,就是更为丰富地重建此诗意性与自然性,带有抽象的笔触,但又并非抽象画,而是一种余象的触发,是其色彩碎片的斑斓生长。

  陈思源每日的绘画,乃是与色彩一道生活,让色彩具有诗意的灵氛,画面上的色彩所打开的空间滋养了每日的辛劳,这是绘画的奖赏。这是绘画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它代替了诗意的贫乏,使之更为绚烂。尤其在一个影像复制时代,绘画绚烂而迷人的色彩,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到生命的感性,面对日常虚无主义的侵袭,只有绘画的诗意与内在的空间,让我们可以抵御现实的伤害。

作者:夏可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