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蜂巢访谈 | 魏祥奇×宋朋:走向意识自觉

2017-03-27 09:40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Perjury & Genesis:

  Song Peng Solo Exhibition

  艺术家 | Artist:宋朋 | Song Peng

  策展人 | Curator:杨鉴 | Yang Jian

  开幕时间 | Opening:2017.3.4 16:00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Dates:

  3.4 - 4.7.2017

  

  地点 | Venue: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地址|Add.

  北京市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

  E06, 798 ArtDistrct, Chaoyang Distrct, Beijing, China

  

蜂巢北京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展览场景 C厅

对谈宋朋--走向意识自觉

  Q=魏祥奇

  A=宋朋

  Q:谈谈你的学画经历。

  A:从小喜欢画画,我父亲小时候也喜欢画,在村里还小有名气 。过年村里人贴的年画都找他画,但是那时候条件有限,最后不了了之。我小时候也是一直自己画,喜欢什么画什么。把变形金刚画在小纸牌上缠上黄胶带,然后冒充很厉害的角色,跟小伙伴们炫耀,总能过关。直到我上高中时,进了城才知道有素描,水粉这些东西,想学,后来美术老师不理我,说没基础,劝退。但念念不忘,后来班主任推荐,最后才开始素描训练。因为时间太短,很多东西不懂,错过一年。决心复读,必须考美院,来到杭州学画,后来终于如愿以偿。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展览场景 B厅

  

宋朋/ Song Peng

东亚虎/ The east Asian tigers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215×315cm

  Q:近些年的创作是在一种怎样的生活和思考状态中进行的?

  A:毕业后,因为各种原因我回到青岛老家,到现在近十年了,画画从未间断,也一直很关注艺术圈里发生的事情。若即若离,很暧昧。天真的认为只要画的好在哪都一样。为了生存,我给当地一个大学上艺术概论和艺术史的课程,一周几节课,也带带要高考的学生。我在黄岛生活,这里没有人做当代艺术,我也没什么太多朋友,总是一个人,喜欢去海边,除了吃饭睡觉自己可以在画室连续呆一个月。有次对着画布突然莫名的嚎啕大哭,哭了整整一夜。尝试过很多风格很多画法,写过很多东西,从来都不满意。也许对艺术我是有企图心的。我不想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没什么的感觉。

  Q:我觉得你对这次痛哭的记忆,将是艺术创作中一次很难得的经验。我一直强调绘画中要有直觉的东西,就是很直接地面对画布,有点即兴的感觉,你怎么样看的?

  A:那次经历可能对自我表达、自我境遇的自我控诉与宣言。有歇斯底里也很像是个仪式。直觉的东西我觉得就是趁着情绪的轨迹,只关注情绪的生长,生病甚至死亡。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展览场景 C厅

  

宋朋/ Song Peng

阐释者/ Elucidator

2016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21×161cm

  Q:其实今天很多理论谈到“人的异化”,谈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人的精神困境”,这种焦虑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冷暴力”。经济生活的困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受限,也影响了我们看待世界的维度。所以,你的这种情绪和直觉不是无来由的。我一直认为这种带有“表现主义”视觉表征的艺术,将是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因为这些艺术不纯粹是情绪,是一种“精神史”的描述。这种自觉我想并不是偶然的,你在这些年的创作中有哪些转变呢?

  A:在早期的创作中,画面的产生与完成笔触都是直接附着于影像中,现在的创作我想把情绪融入立体感,时间感。开始用克制的造型、克制的情绪描绘画面受虐于自己,等到这种情绪铺满画面时,再用有力量有张力的笔触破解画面,也是施暴者。我觉得这是一种生长,介乎生命的过程。我个人性格比较闷骚,外沉内烈,而我所创造的画面正好反过来,内沉外烈。思考,笔触,情绪连接我与画面,我称之为X平衡。人人都是施暴者,人人也是受虐者,人人作揖感恩,人人又咄咄逼人。也许这就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展览场景 C厅

  

宋朋/ Song Peng

变装与死亡/ Cross-dressing and Death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55×210cm

  Q:平时在读什么书?在关注哪些艺术家的作品?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读出了什么?

  A:我喜欢读带逻辑性的和记录性的书。从不读小说。喜欢福柯、萨特、维特根斯坦、本雅明等等。艺术家的作品看得很多,有感动的但最后也不会记住太多,都是在网上看的。包括读书,我从来不刻意的去记住哪一个作者,我也充分尊重我的大脑的兴奋、思考、综合、调理、遗忘。那张画那句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经看过,看多了以后大脑会用自己的方式再筛选,组合,慢慢的自己形成体系。

  Q:这说明你的知识经验和阅读经验都是破碎的,并不是一种线性思维的方式,而是尝试去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尝试多维度地思考?这与你的绘画应该有很重要的联系。

  A:每一个知识体系,我都喜欢方方面面的去阅读体会,我很关注他们对类似的事物的多维度,不同时间,不同出发点的表述。我的绘画介于理性与情绪,选择与淘汰,或许感知与存在就此发生。

  Q:这些创作中表现出一种绘画的“原力”,有着复杂的视觉结构、形体空间,绘画语言极具有视觉和情绪的张力。一般我们会认为这与创作者的个人性情相关,你认为自己的作品中体现着怎样的“主体性表现”?

  A:我大学的专业学的是偏向环境与建筑方向,我很喜欢哥特教堂这种空间结构对人的感召力,喜欢废墟的荒谬感。建筑是容器也是人的宿命感存在。人、时间、整洁、辉煌、情感、故事、声音、嘈杂、离去。我喜欢收集图片。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这些图片被我收集,也被深深打上个人化的烙印。我假设绘画是图片作为图片本身的灵光化存在。有这种想法也许是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逆向认定。我也试图在探讨现代社会关于图片传播过程中的应用所涉及到的复制、拼凑、描摹、解说,图片的知识性边界以及与绘画本体的极其个人化的思考。这种探讨只有跟绘画产生关系,雕塑与装置无法与其并置。绘画在这种传播体系中有它天然的唯一性。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展览场景 C厅

  

宋朋/ Song Peng

马拉之死/ Death of Marat

2016

布面丙烯/ Acrylic on canvas

150×160cm

  Q:废墟是一种精神意象,我注意到你的作品中有这样的一种情绪。同时我们会在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发现这种“废墟意识”,这应该与你近十年所经历的生活经验是有很多关系的。你应该很熟悉基弗的作品,你能描述一下自己所收集的图像是怎样的么?

  A:我就生活在一个四周都是废墟的地方,拆迁后无法重建的村庄。我熟悉变成废墟之前的村庄和村民,我也更熟悉了变成废墟后的村庄。我可以随时进入每家每户,看见每家每户遗留下他们认为不必带走的一切。这一切包括时间,包括忽视,包括幸乐灾祸。跨越它们要小心、要保持平衡,结构的破坏,坍塌后,它们所有的意义只是保持谜一般的沉静。我能做的只是在这片废墟上里插一根旗帜。基弗也是我很欣赏的艺术家,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农民。所有的图像都是纯属个人喜好的收集,我喜欢有真实感的图片,哪怕是局部的真实感,不仅仅是记录性的真实。

  Q:我倒是很感兴趣你的自我认知。我们经常认为艺术家是创造者、思想者、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也可能只是一个手工匠人、劳动者,甚至是你说的农民。你说的无法重新建造的村庄,在今天的中国的确是一个普遍的现实,还有很多已经遭废弃的工厂,这些空间都与你的创作很接近。“废墟”是一个心理的象征。你是一个观察者,你觉得自己是进入了一种悲剧的情绪,还是在审慎地反思?

  A:我对人生是悲观的判断,一切荒诞,一切没有线索,一切不过是我们精神分裂后的一个浮想。悲情永远比欢乐更打动我的内心,悲情更接近于两端,开始与结束,悲情就是反思。拒绝粉饰太平,那是机构的任务。废墟就是人类欲望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欲望的开始。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展览场景 C厅

  

宋朋/ Song Peng

布劳德的回忆/ Browder’s Memories

2016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51×217cm

  Q:绘画是一种才情和技艺,更多还是一种个体知识经验的呈现。你认为自己处理图像、处理画面的方式,受到怎样的影响?

  A:我并不能确定我的绘画是才情还是只是自以为是的发泄。我相信这是所有开始绘画的人所面临的问题。也许会成就,也许就是毁灭。在处理这些作品时,我会选择让我感动的情绪,以及结构。有的朋友会说有德国表现主义,有小里希特,有莱比锡画派等的影子。我想了一下可能都有,但我真的不确定,我保持中立。

  Q:“发泄”的概念非常重要,这个概念与二战以来的“大毁灭”、“原爆”和“世界末日”的知识经验相关。我们在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绪。但是沉浸于这种情绪中必须保持一种很孤独的状态,因为你一旦走出来,这种精神体验就很快消失了,这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我想你的作品中的“原力”或许就是来自于你的这种荒野中的坚守,只有在这种时刻才能够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我这样解读你是合适的么?

  A:保持边缘状态是我的选择,清不清醒我不知道,也不重要,我只是在有预见的将来不会离开这里。

  Q:保持边缘状态很重要,很多青年艺术家往往被过早投入到艺术市场和艺术展览现场中消耗掉了。我们很年轻,很多积累都是欠缺的,一旦操之过急就会捉襟见肘。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生活的状态,还是一个精神的状态,需要阅读和体验,需要内在的加持。

  A:我喜欢边缘状态,正如我们应该选择暧昧,暧昧就是模糊不清,充满可能,充满生命力。过早过晚的进入机制也都不重要,积累欠缺那就回来再积累,捉襟见肘那就回家再补补。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 ”展览场景 B厅

  

宋朋/ Song Peng

大收藏家/ Great Collector

2016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13×153cm

  Q:在今后的创作中,还准备做哪些新的思考和新的尝试?

  A:接下来我会沿着自己的思路用现在的方式继续能够再充分些的表达现有的感受。因为我觉得我的倾诉还没有结束。平时我也会随身记录一些能打动自己的想法,包括故事、景物、人物等等,条件允许的话我也会试图做一些其他媒介的表达方式。

  Q:绘画是一种生命的体验方式,所以必须有生命意识,有一种很强烈的书写性的表达欲望,才真正有可能完全由自己的身体中生长出来,才是真实的,可以支撑你的创作一直延续下去。我想一个艺术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社会和政治伦理、面对历史,而不仅仅是个体的孤立的反应。你是怎么样看这个问题的?有这些的一些创作方向么?

  A:一片海,一个不知在几线挣扎的城镇加上一片片的废墟,这是我直面的一切,这一切组合不是上帝刻意的安排,它有它的普遍与特殊,这里同样存在永恒,也逃不过有转瞬即逝。人人都是过客,一呼一世界,一吸一辈子。

  Q:这好像是一种宿命论的论调。我想我也曾怀疑过很多事情,但还是发现必须有一些信息的交换,必须移动,才能够有新的发现。不知道你是否理解我的意思。但我不否认你的创作和你的视觉经验是相关的,也许你在生活空间和状态变化的时候,会有很多新的改变。

  A:信息交换与移动都是进步的常态,无可厚非,但交换着交换着就把自己卖了,也是常态。我也不排斥移动,我也不排斥画地为牢。人生不过3万天,都是来旅行的,都没停止过,这一辈子无非就是来多看点人,看点事,向自己证明些存在感,明白些不论意义的意义而已。画画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伪证与创生:宋朋个展”将持续至4月7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