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长江影像双年展,田野调查的喜忧?

2015-04-29 01:08

4月26日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开幕

  如果你去过国内其他的摄影节或摄影展,如果你4月26日正好也在重庆的长江当代美术馆,你会发现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的体量不亚于任何国内的摄影“节日”,甚至也可以和当代艺术范畴里的任何双年展旗鼓相当。来自36个国家的257位艺术家,1036件摄影作品,32件投影、82台电视播放的视频作品,2000余人到场参加开幕式,12000平米展厅面积,494页展览画册……一连串数字无疑勾勒出双年展的现实图像。

4月27日颁奖典礼现场,到场40桌嘉宾参与盛会

宗宁凭借466分获得金奖及15万元现金

宗宁《灯芯草》2012

  王庆松的希望与遗憾  

  4月27日,13位评委在经过了8个小时的观看、评审和讨论的过程后,终于从257位参展艺术家中选出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入围前30位艺术家及作品,并在当天晚上通过公开投票的方式,在重庆市公证处公证员的监督下公布了此次获奖的6位艺术家。通过评委、到场嘉宾、艺术家、媒体和观众的现场投票,宗宁凭借摄影作品《灯芯草》系列获得金奖及15万元奖金,英国艺术家Henry Coombes凭借影像作品《I Am the Architect》(我是一个建筑师)获得银奖及3万元奖金,许倬尔凭借互动影像作品《坠入》获得铜奖及2万元奖金,湖北艺术家华韡华凭借影像作品《趴活》、台湾艺术家周庆辉凭借摄影作品《动物农场》系列、Patrick Tourneboeuf凭借摄影作品《Monolith》(巨石)等系列分别获得优秀奖及1万元奖金。

  在揭晓金奖获得者前,栗宪庭作为颁奖嘉宾在台上发言到:“颁奖并不能说明一个获奖艺术家有多优秀,或没得奖的就有多么不优秀,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公众选择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大家的态度和标准。”对于宗宁的获奖,私下有嘉宾是存有疑问的,有人认为他的作品在形式感的呈现上太像乔彼得威金,而宗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我觉得自己确实不是最好的,威金也确实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摄影家,但我的作品动机和他还不大一样,最初我是因为喜欢画画而选择摄影,威金的作品始终在讨论生与死的命题,而我只是从我个体的经验出发,想讨论如何好好活着。”

  来自世界各地的257位艺术家的1000多件影像作品分别展出在此次双年展之中,其中3/4为国内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同时还包括了院校师生作品展。 在这个确实是个庞大到“走断腿”的展览中,如果在不计算走路速度、展线长度、上下楼梯等情况下,按照一件作品前面停留10秒计算,毫不停留,保持匀速浏览的看完整个展览也要3个小时。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一个展览?为什么不再筛选筛选?这样也不用费劲去改造地下停车场,展览质量上也能更提高一步。也许不少人会这么想。

  “本次展览采用‘是&非’为主题,是因为我挑选了许多艺术家 ‘乱七八糟’的创作形式和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的思维方式来共同描述这个读图时代的是非世界。”策展人王庆松以个人独特的方式在展览前言中如此写到。

  王庆松说就是想要呈现目前国内摄影以及录像艺术的创作状态,“看看大家现在到底在做什么?做的怎么样?”除了海外策展人推荐的国外参展艺术家,王庆松还加重了录像作品的比例和院校师生展。王庆松试图用一种混沌的呈现方式,让大家反思这个时代的现状。“也许观众看后会感觉很多人拍的东西会有相似性,有的时候我也把不同艺术家之间相似的作品故意安排在一起,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甚至你能感受到他们拍的是同一个地方。我想提示什么?创作者应该更多出于个人视角去观看和创作,而不是被事物的表象吸引。作品应该有创作者自己个人独特的味道,它不在于你拍的怎么样,但至少发出个人的一种声音。就像唱歌一样,不会在乎你唱得多好听,但是你要有感觉,因为一听就是你的感觉,哪怕是一把破嗓子,但也要有自己的感觉才对。”

  可以说,这次的双年展并不是旨在呈现一个极具学术高度的展览,而更像是一次对于中国摄影创作和录像艺术创作生态的“田野调查”。也用一种集体并置的呈现方式,没有分设的主题,也没有作品说明,排放作品看似也没有内在逻辑。故意让观者产生“乱七八糟”的观感,而这种“乱七八糟”恰恰反映了当下国内影像创作甚至是各行各业的主要生态面貌。

  王庆松坦言,在征集之初他对于现在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是怀有非常高的期待的。但随着进程的慢慢推移,征集靠近尾声,“目前看来确实没有特别特别出挑的作品和艺术家,也许是时代改变的原因,但这种‘不出挑’也是这个时代所造就的正常现象。没有特别好,也许并不是不好,只是会有遗憾。”而作为评委之一的庄辉,心态反倒宽容,“谁不是从年轻和不成熟过来的呢?至少我们看到热爱艺术的青年群体比以前更加壮大,谁又能料想未来能如何?”

B展厅展出法国策展人带来的法国“朦胧潮”团体

C展厅主要集中展出了西班牙策展人推荐的国外艺术家作品

地下一层H展厅,300米坡道上展示的均为影像作品

H展厅里层展出的为摄影作品和院校展区

  国内首个影像双年的生成记

  作为一个完全就民营机构出资的双年展,257位参展艺术家,馆方邀请到了170多位到场参加为期三天的活动行程,加上媒体、评委、业界策展人及海外嘉宾,一共邀请了300多位艺术界人士。基本上,关注摄影的策展人和批评家、以及目前仍旧持续创作的摄影家都来参与和参观了此次双年展,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无疑,双年展与其他摄影节一样成为了“又一次狂欢”。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王庆松与长江当代美术馆的投资人陈汇江聊到了美术馆的开馆展。虽然偶然机会下双方就决定要做影像双年展,但很快就进入展览方案的实施阶段。王庆松说自己做了摄影20年,“从我个人的角度,也希望把这么多年的影像总结一下。”但总结并不是王庆松个人的总结,他把视野放到中国影像发展的生态之上,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年轻人,他说想看看现在年轻人到底做的怎么样。虽然几年前王庆松有想法做画廊扶持年轻艺术家没有得到实现,但在这一次的双年展上他算是了了心愿。

  进入实施阶段,时间变得异常紧凑。从前期的沟通、勘察场地、方案规划,到正式对外开始征集作品已经是2015年的1月。1月17日,王庆松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一条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发出的“征集令”,作为征集人和号召者,王庆松一方面联系自己已知的艺术家询问有无新作品,一方面把自己的微信号和QQ号丢到半开放的微信上,通过好友之间的大力转发和散播让更多新鲜的面孔了解消息并进行投稿。

  新作品是王庆松对这次双年展的第一层把控,“有的时候看完一个摄影节,就觉得没有必要再看第二个。”每年全国各地不少旅游城市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摄影节,参展艺术家的名单与作品几乎在一定程度上都有高度的重合,王庆松不想自己张罗的这一次双年展也是这样。“联系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没有没有展出过的新作品,如果有就发到我的邮箱进行把关,如果没有新作品,再成熟的艺术家我想也不太合适。”

  敲定参展艺术家的期间,王庆松将主题定义在了“是非”之上,“是与非,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奢侈而主观的命题,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多多少少都有有无可奈何,更少不得些许是非分辨。在对于摄影的观看上,我也希望大家重新看到观看摄影的标准,摄影发展到今天它的遭遇如同绘画当年遭遇照相技术一样,摄影创作发展正面临这种模糊不清、无法定义的现状,我想就以这种真实的现状呈现和告诉大家,现在摄影发展到今天是个什么样。”

  另外,拥有与阿尔勒摄影节合作25年的经验,期间担任摄影节主席长达15年的法国策展人Francois Hebel认为“除了记者、新闻媒体和一些历史书籍以外,再没有任何其他的失去曾试图通过摄影是我们相信一个唯一的真实性。透过时间,并且随着摄影中的人物根据信息传播中必要的意愿出现和消失,我们已经了解到这种真实性是多么虚幻。”

  而作为马德里摄影节发起人的西班牙策展人Alejando Castellote同样也认为:“摄影对传递真实、表达客观性的追求不如说是去超越可望而不可即的地平线,但摄影师也已经活跃了一个多世纪并且现在仍有人企图用记录性的图片实现这一‘乌托邦’式的愿望。其他一些人则已经产生了在客观的图片中加入主观观点的想法,并把追寻客观当成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由此,在实际操作的短短4个月内,“是非”的主题不仅纵向上讨论了摄影本体语言中真实性的问题,也在横向上试图从影像的角度切入来探讨“观看”的延展度。

开幕式当天,据主办方统计约2000余人到场参观

  双年展会不会成为又一个摄影节?

  很多人问,这次的双年展到底和其他的摄影节有什么不同?从表面上看,参展艺术家绝大多数还是活跃在摄影节上的那些摄影家,从户外的摄影节只不过换到了美术馆市内,通过展览的标准和规格呈现出来,而并非是用两颗图钉赤裸裸的将作品钉在墙上。但真的只有表面的不同吗?

  王庆松谈到,”摄影节是一种短期项目,一般只有一周或半个月的时间,这次的双年展将展期拉至三个月,这在国内的也是非常少有的。但是影像展双年展展出这么长时间就会遇到很多挑战,例如机器会不会坏,视频会不会出问题,所有配套设备能不能够运转正常。比如像弗朗索瓦和亚历山大这两位策展人,他们两位各自做过非常庞大的摄影节,但他们从来没有合作过,我们三个就形成一个铁三角。首先,在作品水准上得到了保障,风光片、糖水片、小清新的作品我们是坚决不能选入的。再者,放假期间会有几十万学生会来参观,包括全国各地的院校,这对于影像是非常大的普及教育工作。因为同时我们还有院校区,传统的八大美院加上另外两所院校,每为老师带上他所认为的最满意的两位学生的作品,从教育上考虑也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参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艺术展。”

  虽然王庆松的主要心思并在对于展览主题的诠释上,而更多的是呈现一种当下影像创作的“野生状态”。对比国外的摄影节,参与合作多次亚洲国家众多摄影节的西班牙策展人Alejando表示很多国家都没有专业组织和机构来做这件事情,在做策展之前Alejando同样也是一位艺术家,“没人来做这个事情,只有我们自己来做了。而这种情况在欧洲也非常普遍,是一种正常现象。”

  而对于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评委林杰明表示影像作品整体要比摄影作品有意思。“我不能说这次的影像比摄影要好,只是说我觉得这次展览中有一些摄影作品的呈现方式是有问题的,比如说不知道有一些作者在表达什么的感觉,有的影像作品虽然它的表达更加简单,但在呈现方式上有的我非常喜欢,比如地下一层梁越的录像作品《24拆》,呈现在一个凹凸不平的平面木板上的那件作品,表现方式就非常有力量。”林杰明认为,中国的艺术与欧美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不仅是在艺术上,在科学和其他方面也是。虽然发展得很快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发展得很快毕竟是让人很激动的,“对于我的观点来说,我觉得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多样性,而不只是注重数量。”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婉娟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